以下是」時光不在我還在「為大家推薦的內容:故事講述了某日清晨,一列通往芝加哥的火車突然爆炸,車上乘客無一倖免,警方接獲歹徒來電,說明列車案僅是序幕,接下來還有威力更強大的攻擊案將要發生。
為找出兇手藏身何處、又是如何引爆列車炸彈,科學家擷取其中一位受害乘客的大腦殘存記憶,派遣技術員進入死者記憶,試圖找出兇手。由於殘留記憶只有八分鐘長度,進入死者大腦的技術員,必須反覆這八分鐘:適應、調查、拼組線索,並經歷多次死亡與重生的精神壓力....。本片一如其他的科幻電影,總是先設定一些煞有介事的科學條件,然後再據此發展故事,故事的科學理論是以電燈熄掉時猶有餘光殘存的概念,在悲劇發生後,肉體已滅但是魂靈未遠的人,仍有八分鐘僅存的記憶與時間空檔,可以用來查明事實,改變下一個悲劇。
提確實是誇大的,超越一般人的經驗法則的,但亦因為誇大,所以留下了不少邏輯矛盾。例如,為什麼是八分鐘?例如,這段殘存時間有多久?何以可以讓柯特多次重回現場,探究真相( 電影如果設定次數或時間條件,或許劇情就會變得更有張力,當然也就可能限制最後一次的冒險大躍進了) ?例如,在殘存時間裡所有的人也依舊有思想,有反應,能互動,顯然殘念不是柯特(或者史恩)一個人的殘念,曾幾何時一個人的實驗成了集體實驗?例如,柯特是柯特,史恩是史恩,一旦史恩成了柯特時,肉體遭人借用的史恩又去了那裡呢?例如,每一回的失敗如果都是爆炸了事也就罷了,但是得能幸生的人,結局又如何呢?是八分鐘之後就煙消雲滅嗎?化為泡影嗎?還是以死者/生者的另一種方式,進入另一層時空,繼續與其他原本就是生者的人往來互動呢?
不過凡事如果都找到理性答案,《原始碼》也許就不會這麼迷人了,跳躍式的模糊(或者迷糊),其實也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關於結局:主角最後寄簡訊給上尉,當然...寄給的是平行世界(炸彈事件未發生的好結局世界)的上尉。這好結局世界因為事件沒發生,所以原始碼的實驗還在進行,這世界當然還有一個在2個月前就已經死掉的另外一個自己,以這世界的上尉眼光來說,他們什麼實驗都還沒作,可是卻有人寄簡訊告訴她說"實驗是成功的,我們已經阻止了一次恐怖行動",當然上尉會很驚訝...這邊也算是騙了一下觀眾吧(會錯意以為是原始世界的上尉收到平行世界的消息)。感謝您的收看,祝您生活愉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