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正是因為他無法複製,獅子王就是這樣的經典,每一個細節都那麼出色,每個音樂都那麼動聽,恰到好處的搞笑和貫徹始終的感動。這樣的片子不管放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落伍,因為他本身就是傳奇。童年的回憶,你看過了嗎?
在動畫的歷史上,《獅子王》堪稱一部史詩巨作,它的一切所帶給我的思考是難以忘懷與忽略的。《獅子王》1994年6月24日在美國上映,以其活潑可愛的卡通形象、震撼人心的壯麗場景、感人至深的優美音樂,以及其所描述的愛情與責任的故事內容,深深的打動了許多人。該電影不僅創造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也使我們對動畫電影產生了新的定義。在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獅子王》榮獲最佳電影配樂及最佳電影原作歌曲兩項大獎。《獅子王》最早的名字是《叢林之王》,影片描述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動物王國的生活,實際上它的主題超越任何文化和國界,具有深刻的內涵——生命的輪迴、萬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須依照自然規律。愛、成長、生命、自我救贖這類有深遠意義的感性主題,在色彩鮮豔耀眼的非洲綴錦上,如同金子般散發出亮麗的永恆光彩。對於現在電影所表達的內容深度之薄弱無力,在動畫界裡,我覺得該電影卻在此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據說,《獅子王》上映的時候,幾乎達到萬人空巷的地步,其轟動程度令其他電影公司望洋興嘆,它給動畫世界帶琿的效應為以後的美國動畫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它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除了以上提到的場景、音樂、故事情節等因素的完美安排外,更多的正是其內容所揭示的深刻的人性問題與生命規律的思考的原因。
記得當時對這部電影的著迷的原因,起初就是那些角色的形象之可愛生動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後背靜音樂的悠揚與充滿生命氣息的氛圍把我的注意力推向了新的層次,最後當故事結束,整部電影所表達的意義更讓我肯定了對一部電影所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該在意義層面上。單純只有「聲」「色」的精彩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它能給你這兩個層面的愉快體驗,但是在你腦裡最多只會殘留零碎而單薄的畫面與音樂氛圍印象,也許不用經歷多久,故事情節也淡忘了,在腦海裡所剩餘的不過是飄渺的「殘像」而不是一個完整而有生命力的形象。
與父子二人性格形成反差的刀疤,從面目裡深深滲透著一種陰恨的性情,無時無刻都是陰謀詭計,為求得到王位不擇手段,從他陷害哥哥和暗殺辛巴的事情裡徹底失去了血性,是一個典型的野心份子。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悲慘的結局,歷史上像他一樣的的人物多不勝熟,但是又多少可以坐享皇圖霸業?我想起了電影《東方不敗》中的主角,他以自宮的代價為求練就葵花寶典一統天下,但是最後卻慘敗在感情的頭上,令狐衝那首詩終究無法讓他放開一切。「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或者醉了就不會如斯慘烈,但是野心的存在無法讓他走出桎梏。這裡的刀疤,命運也是如此。野心不能太多,一旦過分地泛濫,生命只會充滿阻礙與慘烈。
辛巴追逐著他的幻影,追問著為什麼他沒有遵守諾言永遠在自己身邊。其實他忘了,父親並沒有答應他。而是告訴他那個代代相傳的故事:"過去那些偉大的君王們,會永遠在那裡指引著我們。還有我也是。」所幸這個故事有個溫暖的結局,不似《哈姆雷特》那般悽涼。流落在外的王子終於尋回自己國王的寶座。只是這個寶座於他而言不再只是年幼時拿來歌唱的簡單願望,而是一段歷經坎坷的徵途,一段屬於自己的真實。——「要記住,你是誰。你是我兒子,也是唯一的國王。」當他在磅礴大雨中終於登上榮耀石,那一步一步,仿佛都踏在曾經迷失的心房上,踏平了所有悔恨和自責、迷惘與孤單。
其實這是一部尋找自我的電影.小辛巴誤以為是自己的錯害死了老爸.用hakunamatata來逃避.對一個小孩來說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對於國王繼承人的辛巴,長大後,他必須要正視自己,與自己的過去做鬥爭.在現在看來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而在10多年後再看獅子王,我們也不會把重點在情節上,而是整體的製作上.無論是從鮮明的畫面色彩,電影的配樂,人物形象的塑造,動物的舞蹈呈現,還有整體的創造性上都成為了disney動畫的裡程碑.而當今天你隨意觀賞一部動畫電影的時候你都不難發現這些固定的套路.要打破這個框框,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其實經典的意義便在於無論你什麼時候看,你都會覺得這是看這部電影的最佳時期.
一個王者不是天生造就的,那些磨難也仿佛是為了辛巴的成長而量身定做的。人們天性逃避苦難和責任,追求輕鬆和美好。然而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責任,在挑戰中重塑自我。也只有面對那些生命拋給你的事情,勇敢地去把他們解決,才能獲得真正地成長,也只有在豐富多彩的生命體驗中找到深刻的光輝。辛巴的成長,始於他敢於面對過去的那一刻,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他勇敢承認可能是自己做錯的事情,一個戰勝了自己的人是無法被擊敗的,最起碼在心靈的層面上。影片塑造了兩類截然不同的獅子類型,一種是木法沙類型的,一種是刀疤類型的。正義與邪惡不免區分的過於生硬和直接。且不論獅子在自然界究竟會以怎樣的一種王者身份行事,單論人而言,除了本性的自私和善良,還有人類社會長久以來塑造的文明法則,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意義,觀點見解不同,表現在外的也就不同,而所謂的正邪尺度,恐怕更取決於人們內心的尺子。童年的回憶,你看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