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文化學者的這些新穎觀點,你知道嗎?

2021-02-08 國學大觀

本文摘錄自360圖書館網友的文章:中國這些文化學者的新穎觀點,你知道嗎?

1、王東嶽

王東嶽老師是中國當代的獨立學者。他獨立於任何黨派和學術機構之外,曾隱居終南山下,潛心修學20年。

王老師精通中國古文化、現代文明衝突、中西方醫學及哲學。擅長從諸子百家論人文初期的獨特思想方法;從刻畫在甲骨上的文字透視中國式思維方式;尤其精通縱論現代文明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衝突。

目前,王東嶽先生被聘為西北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開設了《人文現象的自然位置》、《知識創新的邏輯路徑與背景》和《系統科學與系統自然觀》等課程。並著有《物演通論》、《知魚之樂》、《人類的沒落》等書。

新穎觀點,遞弱代償學說:越原始的物質存在狀態,它在宇宙中的存在豐度越高(倪按:通俗地說,即總質量越大),衍存時間越長,也就是穩定性越強;越後衍的物種,它在宇宙中的總存在質量越小,存在的時間越短,也就是穩定度越差。

先拿原子來看。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號元素——氫元素,約佔宇宙元素總量的80%,而第2號元素——氦元素約佔宇宙元素總量的20%,其他90種天然元素加起來的總質量還不到1%。

再看太陽系。太陽系中心的太陽是一顆恆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態和原子存態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陽的質量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際物質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14%。然後,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蓋了一層。也就是說,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質量分布是逐層遞減的。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簡單的無機分子,它構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後,從有機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來越少,到生命已經是更少的一個存量,僅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層薄弱的生物圈。(倪按:雖然少,卻是宇宙演化的巔峰之作。而人類則是這巔峰上的皇冠。)

我們再往下看,38億年前已經存在的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到現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強、質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種,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與這些不起眼的菌類作用有關。現代古生物學已經能夠證明這樣一個規律:越高級的物種,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比如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已經存在了38億年,獨霸地球長達二十億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強的物種。再比如爬行動物恐龍,大約出現在2億多年以前,它們稱霸地球的時間只有1億多年。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後面是哺乳動物,它們存在到現在只不過7000萬年——9000萬年,而在人類出現以前,99%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了。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物質的演化是一個存在效價遞減的過程,隨著物質演化流程的進行,物質的存在度是遞減的。

按照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在物質演化的過程中,150億年前最早出現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豐,穩定度最強,存在的時間最長),然後出現的是分子,再後是原始單細胞生物、多細胞低等水生生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我們會發現,它們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遞減的,生存的穩定度也是遞減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在宇宙物質的演化過程中,物質的屬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簡單說「遞弱代償」,就是世間之物,後衍物種的生存強度(生存的頑強程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於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斷地尋找更多的支持因素,這個支持因素就是「代償」。這個觀點無疑很有啟發性。

2、司馬南

司馬南,獨立學者,社會評論家,中國反偽科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末因揭穿神功騙子而飲譽江湖;21世紀,因捍衛中國政治制度而再掀風潮。

新穎觀點:特異功能國外沒有這個詞,國外有一個對應特異功能的龐大的概念群,這些概念群中有比方說叫超自然力、心靈現象、靈媒現象、超心理學等一大堆的概念。美國的百科全書,前蘇聯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這一類的概念都是對應著和中國的特異功能概念相近的東西。特異功能如果要是按照這種解釋的話,用一句話來說,什麼叫特異功能啊?特異功能就不是人所具有的功能,就是人不能幹的事,是一種超自然力。通俗一點說,神仙菩薩王母娘娘鬼神他們展現的奇蹟,那才叫特異功能。鑑別氣功真偽的方法就是看他是不是為了收錢。現在這些所謂的「大師」搞偽氣功,無非就是為了騙錢,這裡提醒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注意,把你的錢收好,無論如何不拿出來,看他還理不理你。

所以這個觀點,好像不嚴格。也就是沒有徹底反對氣功,說氣功不成立。應該是這樣的。

3、唐漢

唐漢,漢族,屬龍,已過知天命之年。學文,但自認為有數理天賦。自學哲學、經濟學,最終步人大漢歷史霧障。先後出版了《中國漢字學批判》、《漢字密碼》、《唐漢解字》等著作。使沉寂多年的古文字學風波再起,先後被《新民周刊》、《北京晚報》、《瞭望周刊》、《文化月刊》、新浪網等媒體爭相報導,被譽為「古文字學界挑戰許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新穎觀點:從漢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漢字字形、字義、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變,重新解讀了漢子的體系面貌。

4、靈遁者

靈遁者,男,獨立學者。原名王銀。1988年5月出生於陝西綏德縣。現居西安。 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 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偉大的人類》,《從今往後》《空瓶子》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靈遁者是中國80後獨立學者,其散文,詩歌,科普作品流傳甚廣。但他本人沒有任何協會頭銜。

新穎觀點:整個物理學的根基是建立在慣性理論基礎上的。物理是牛頓體系,還是相對論體系,都是的。所以對慣性理論的思考,是至關重要的。在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中,靈遁者給出慣性的新認識。

1、慣性定義:在引力場中,物體總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為慣性。

2、慣性定律: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

3、引力是慣性的源泉,即認為慣性的本質產生原因是引力,是引力場。理解如下:

正確理解引力是慣性的源泉,要把握四個點:

1、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2、慣性是引力場性質。

3、慣性和參考系選擇無關。第三個點,也是愛氏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所以對於慣性定律的表述,一定要加上「在引力場」中這樣的條件。這樣也可以避免現在教科書中的定義的循環論證,變的更科學和嚴謹。

4、慣性大小與距離無關。即不成比例關係。

在《變化》中有更詳細的總結如下:

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像,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像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

2、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具有慣性,就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的性質。就要考慮到物質的整體。而這樣東西就是時空,就是引力場。慣性與距離無關,因為這是一種性質。我們不能說A物質對B物質的慣性是多少。沒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只是說A物質的慣性怎樣,B物質的慣性咋樣?說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說物體抵抗運動狀態改變的速度是光速。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也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處於在抵抗運動狀態改變態中,且這種反應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個靜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靜止的這樣的狀態。這種思維帶來一種「變態」情況,就是任何靜止和運動的物體,都處於隱形「光速」中。所以愛氏的光速不變理論,是真理!就是這一點,才是慣性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這種光速不變的性質是由於時空賦予的。我曾經就此寫過文章。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再重複一遍,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以光速來抵抗運動狀態的改變!即都以「光速」來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就是慣性。這才是慣性的真諦!

3、根據上面的思考,我們可以得出。慣性大小其實和距離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一種性質,處於引力場中的物體,都具有這種性質。你對於地球的慣性是多大,那麼對於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4、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同屬一個體系的東西。那就是「引力理論體系」。都與引力場有關。都以質量為量化衡量的標準。慣性強調「自身」狀態是咋樣的,而引力強調「與它物」的作用狀態是咋樣的。與其他物體的作用狀態,就必須考慮距離,和引力常數。這是引力和慣性的區別。

5、所以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是沒有錯的,也是基於此的。引力場中,物體慣性的存在與參考系無關!因為慣性的「光速」作用是恆定的。所以一切坐標系(包括非慣性系)都是平權的,即客觀的真實的物理規律,應該在任意坐標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愛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關於慣性的這點認識。但他一定是通過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去認識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6、而關於質量的產生,必須回歸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用希格斯場,希格斯機制來實現。所以整個理論體系,一定是一個圓圈。大統一理論的構想,是沒有錯的。數學家精於計算,但不一定也這樣考慮問題。所以我必須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告訴人們,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慣性現象】,蘊含著直達宇宙真理的秘密。

不看此文,你無法想像,你時時刻刻在以隱形的「光速」運動,雖然這種光速你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於一切物體之中。

5、方舟子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於福建雲霄縣。1985年畢業於雲霄一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1990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1995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羅切斯特(Rochester)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1998年起主要從事寫作和網站建設,是《新語絲》月刊和同名網站的創辦人。

自1999年以來,方舟子設立新語絲網站,通過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網友文章,揭發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學術腐敗現象,批判新聞界的不真實報導,以及批判基督教、偽科學、偽氣功、偽環保,批評中醫等。

方舟子同時是許多知名平面媒體的專欄作家,並且出版過一些以科普和反學術腐敗等為題材的著作。由於在評判時過於犀利,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論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爭議,並被懷疑部分行為有商業目的。

新穎觀點:批評中醫中藥的毒性,和不科學性。具體就論述,大家可以搜一下新聞。他的觀點引力眾多中醫學者,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的反駁。

不過也是的。韓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非常重視中醫。以他們的國家的《《東醫寶鑑》》醫書,對中醫申遺。即申請中醫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新聞報導:

本報訊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昨日證實,中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將「中醫針灸」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放棄中醫藥整體申遺策略。

中醫針灸正式申遺

中醫藥歷史悠久,不僅有防治疾病的實用價值,其中更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有消息稱,早在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曾向文化部報送了《中醫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草案》,將中醫理論、養生、中藥、針灸等八部分「打包」成一個大項。而此次,中國沒有選擇中醫藥整體申遺的策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這次提出針灸申遺也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聯合國有關部門的要求,他們要求非常具體,不要一個大的中醫,包羅萬象,又有針灸、又有著作、又有技術、又有藥,越具體越好。這次按照聯合國的要求.我國首先將「針灸」推出來,作為首個進軍世界非遺的中醫藥項口。

韓醫擬申遺引發爭論

繼端午祭申報成功之後,韓國又傳出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引發了多萬爭議。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針灸穴位國際標準》,韓國韓醫協會表示,該標準中99%的穴位採用了韓國的定位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上次世衛組織通過的穴位,韓國有個別專家說是以韓國提出的穴位為基礎。後來我們直接參與此項工作的專家出面澄清之後,馬上就得到世衛組織的認可。韓國一些專家提出的是他們學術上自己的一些看法。針灸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目前申遺申清已經通過文化部提交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個評審過程將在封閉和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

相關焦點

  • 【我說】顧彬:對於中國當代作家,傳統不存在-搜狐文化頻道
    但是很可惜的是,中國學者他們不懂中歐文學,也不想懂,問題不在於他們不懂,問題在於他們不想懂。因為如果要懂的話,你應該學波蘭語,你應該看好多書,但是中國學者不是這樣的一批人,他們想舒服,休息,中午睡兩個小時,晚上跟朋友見面,喝白酒,吃飯,熱鬧,這是他們的生活,很無聊的生活。  搜狐文化:你為什麼會翻譯北島的詩歌?
  • 兩岸學者對話「中華文化對當代教育的意義」·杭州日報
    本地訊(記者 王夏斐)昨日,兩岸文化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相聚杭州,進行了一場「2014兩岸人文對話」,共同探討中華文化對當代教育的意義。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錢復作總結髮言。市長張鴻銘,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佔祥,國臺辦副主任、中華文化促進會顧問葉克冬等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市政協主席葉明等出席。
  • 李歐梵: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
    以中國佔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而論,其影響非常廣大。我認為,這些學者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後現代理論,而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自從解放以來,在文學研究方面已經作了一些很固定的分期,即近代、現代和當代。所有學過中國文學史的人都知道,近代是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現代是「五四」到革命成功,當代就是1949年以後。而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又有許多新名詞出現,如新時期文藝學、新狀態等。
  • 英語對於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你知道嗎?
    出國的需要有一些大學生今後打算出國進一步深造,或是有機會做出國訪問學者到國外各大學學習,或是出國旅遊,這時英語就能發揮極大的作用。如果人生地不熟,還不會別人的語言,那日子該多難過?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個人愛好不少大學生都把學習英語當作是自己的一種興趣愛好,一種追求.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這些大學生來說,英語學習是樂在其中,是一個感受英語語言魅力和體驗英語語言文化世界的絕好機會,更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 國外左翼學者論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
    【關鍵詞】國外左翼學者 馬克思主義 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適用於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國外左翼學者大都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沒有過時,對於分析21世紀以及未來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仍具較強的現實意義。
  • 外國學者批中國文學是垃圾 內地作家群起反擊
    5月學術界學者雲集武漢,猛烈批評當代作家喪失思考的能力和表達的勇氣,學者的觀點尖銳而直接:「眾多的作家或者是為了商業利益,或者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投機」。10月眾多網民將趙麗華舊作戲稱為「梨花體」,並質疑其所謂國家級詩人的身份,一時間對「當代詩人」的嘲弄鋪天蓋地。
  • 義大利學者研究中國書法與藝術
    該項目將從多個角度通過探索眾多當代藝術家使用「漢字」的藝術創作實踐,找出書法藝術與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情景變化的關係。 談到該項目的研究意義,阿德裡亞娜·伊齊認為:漢字的書寫、代表意義和運用方式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而作為漢字的主要表現形式的書法已經成為當代藝術語言的基本元素。"
  • 國外學者讚揚中國文化軟實力
    新時代的中國軟實力不斷增強,引發了大批國外專家學者的研究興趣,他們通過對比,發現中國軟實力的特點是以文化為中心,其根源和靈魂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國擅長在傳統文化中找尋解決當代問題的「社會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決定,為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更深入地研究中國文化的傳統價值
  • 兩岸學者共話 | 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12月17日,由葉聖陶研究會和西南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西南大學召開,論壇議題為「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新成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原副會長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重慶市委會主委陳貴雲,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出席開幕會。開幕會由朱永新主持。
  • 學者反擊海外觀點 稱中國文學世界一流遠超西方
    」、「中國作家沒有什麼思想」等觀點。  2008年2月21日,德國漢學家顧彬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再次拋出「中國沒有散文」、「中國作家沒有什麼思想」等觀點。近日,著名文化批評家何三坡就此接受筆者獨家專訪,作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回答。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年畫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論壇圓滿落幕
    從歷史到當代,從地方到全國,年畫穿越時空的距離,與人民為伴,譜寫涓涓歷史長卷。它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民間審美情趣,用濃淡相宜的色彩和生動傳神的形象,鼓舞著人心,展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當代,年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更為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
  • 張鵬與觀點面對面:當代破陣
    長期主義 做綠色地產是當代置業的堅持,張鵬也信奉做一個長期主義者,緣分有時候就是妙不可言。 「一個企業要麼有錢,要麼有地,要麼有資源,坦白講這些當代置業都不具有先天的優勢。」張鵬很清醒,他和董事長張雷都知道,一個有價值的企業,一定要比別人有某種優勢。
  • 中國當代文化傳播大使——陳一源
    作為當代易學家,傳統書法文化的先行者,先生於書法,詩詞,等一系列文學作品均有所建樹,更是首倡《彭學》應為第四大顯學,在書法上,先生擅於多種書體,且極富個人風範,行草楷隸,無一不通,無一不精,楷書奇絕險峻,法度嚴謹,隸書作品輕重有致,古樸典雅,行書之作,筆勁圓動,骨力純正,草書作品更是筆走龍蛇,遒美奇秀。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這個思潮的泛起,使人類文化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問題凸顯出來,成為當代文化哲學研究不能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一、文化多元論與文化相對主義  在文化多元論與文化相對主義的關係問題上,國內外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文化多元論就是文化相對主義,或者認為承認文化發展的多元性和相對性必然導致文化相對主義。
  • 【學者觀點】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當代泰語研究
    摘要:本文不僅梳理了泰語的源流、發展史與重要研究材料,特別探究了發展歷程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對泰語影響,還從語系的視角探究了梵巴語與泰語之間的關聯如何被察覺、具體內容為何。此外,我們也從中發掘了語言類型學這門重考證的學問所具備的共時的共性、歷時的共性,以及這些特質能夠如何幫助到我們的思維與實踐。
  • 何中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本次講座特邀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導、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何中華帶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主題演講,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發展特點以及對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刻闡釋。
  • 中外學者研討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 新聞中心
    東方網10月6日消息: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在四川大學召開。與會學者還將在會後赴四川洪雅瓦屋山考察道教文化遺蹟。據悉,這次研討會將成為代表世界道學學術研究高水平的一次盛會。與會者除了我國和美國、日本、韓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100多名學者外,還有香港圓玄學院、北京白雲觀和四川青城山等著名道觀的道教代表,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四川省政府等也派人參加了這一會議。會議期間,會議的主辦者——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還將舉辦建所20周年慶典。這個研究所是我國高校中第一個擁有宗教學專業博士授予權的科研機構。
  • 印度「西洋棋申遺」,6次都失敗,學者:認識漢字嗎?
    作為中國時間最長的趣味休閒活動之一,西洋棋一直以趣味為主,所以你經常可以在村口看到很多老人在大榕樹下聚了一下午,不願離去。其實,老年人下棋還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可以幫助老年人激活頭部,對老年人臨終的思想有很大幫助。西洋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說到象棋,大家都知道象棋是中國象棋文化的主體。
  • 美佛教學者蘭卡斯特赴佛光大學談當代美國漢傳佛教研究
    蘭卡斯特教授還以不同主題將這些學者研究做詳細的分類,包括:教派、寺院、朝代、經典目錄、當代佛教議題(中國大陸/臺灣)、變革、佛道關係、禪修、佛教藝術、激進自焚政治活動、宗教儀式、佛教神學、性別等等。讓同學們能一目了然現在美國佛教學術界熱門主題的內容與動向。
  • 寫「中國即將崩潰」的美國學者帶新觀點回來了,但仍犯了個錯誤
    但2015年3月,就在中美亞投行博弈達到最後階段之時,他在《華爾街日報》刊登標題為《即將到來的中國崩潰》文章,震動海內外。畢竟一個長期看好中國發展的學者的轉向,其說服力似乎要遠遠大於那些一直否定中國的學者。當然,亞投行一役在英國的帶領下使得美國完敗。顯然,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西方以及全球各國的最高決策者及其智囊和沈大偉持相反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