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360圖書館網友的文章:中國這些文化學者的新穎觀點,你知道嗎?
1、王東嶽
王東嶽老師是中國當代的獨立學者。他獨立於任何黨派和學術機構之外,曾隱居終南山下,潛心修學20年。
王老師精通中國古文化、現代文明衝突、中西方醫學及哲學。擅長從諸子百家論人文初期的獨特思想方法;從刻畫在甲骨上的文字透視中國式思維方式;尤其精通縱論現代文明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衝突。
目前,王東嶽先生被聘為西北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開設了《人文現象的自然位置》、《知識創新的邏輯路徑與背景》和《系統科學與系統自然觀》等課程。並著有《物演通論》、《知魚之樂》、《人類的沒落》等書。
新穎觀點,遞弱代償學說:越原始的物質存在狀態,它在宇宙中的存在豐度越高(倪按:通俗地說,即總質量越大),衍存時間越長,也就是穩定性越強;越後衍的物種,它在宇宙中的總存在質量越小,存在的時間越短,也就是穩定度越差。
先拿原子來看。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號元素——氫元素,約佔宇宙元素總量的80%,而第2號元素——氦元素約佔宇宙元素總量的20%,其他90種天然元素加起來的總質量還不到1%。
再看太陽系。太陽系中心的太陽是一顆恆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態和原子存態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陽的質量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際物質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14%。然後,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蓋了一層。也就是說,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質量分布是逐層遞減的。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簡單的無機分子,它構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後,從有機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來越少,到生命已經是更少的一個存量,僅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層薄弱的生物圈。(倪按:雖然少,卻是宇宙演化的巔峰之作。而人類則是這巔峰上的皇冠。)
我們再往下看,38億年前已經存在的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到現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強、質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種,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與這些不起眼的菌類作用有關。現代古生物學已經能夠證明這樣一個規律:越高級的物種,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比如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已經存在了38億年,獨霸地球長達二十億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強的物種。再比如爬行動物恐龍,大約出現在2億多年以前,它們稱霸地球的時間只有1億多年。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後面是哺乳動物,它們存在到現在只不過7000萬年——9000萬年,而在人類出現以前,99%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了。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物質的演化是一個存在效價遞減的過程,隨著物質演化流程的進行,物質的存在度是遞減的。
按照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在物質演化的過程中,150億年前最早出現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豐,穩定度最強,存在的時間最長),然後出現的是分子,再後是原始單細胞生物、多細胞低等水生生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我們會發現,它們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遞減的,生存的穩定度也是遞減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在宇宙物質的演化過程中,物質的屬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簡單說「遞弱代償」,就是世間之物,後衍物種的生存強度(生存的頑強程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於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斷地尋找更多的支持因素,這個支持因素就是「代償」。這個觀點無疑很有啟發性。
2、司馬南
司馬南,獨立學者,社會評論家,中國反偽科學代表人物。20世紀末因揭穿神功騙子而飲譽江湖;21世紀,因捍衛中國政治制度而再掀風潮。
新穎觀點:特異功能國外沒有這個詞,國外有一個對應特異功能的龐大的概念群,這些概念群中有比方說叫超自然力、心靈現象、靈媒現象、超心理學等一大堆的概念。美國的百科全書,前蘇聯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這一類的概念都是對應著和中國的特異功能概念相近的東西。特異功能如果要是按照這種解釋的話,用一句話來說,什麼叫特異功能啊?特異功能就不是人所具有的功能,就是人不能幹的事,是一種超自然力。通俗一點說,神仙菩薩王母娘娘鬼神他們展現的奇蹟,那才叫特異功能。鑑別氣功真偽的方法就是看他是不是為了收錢。現在這些所謂的「大師」搞偽氣功,無非就是為了騙錢,這裡提醒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注意,把你的錢收好,無論如何不拿出來,看他還理不理你。
所以這個觀點,好像不嚴格。也就是沒有徹底反對氣功,說氣功不成立。應該是這樣的。
3、唐漢
唐漢,漢族,屬龍,已過知天命之年。學文,但自認為有數理天賦。自學哲學、經濟學,最終步人大漢歷史霧障。先後出版了《中國漢字學批判》、《漢字密碼》、《唐漢解字》等著作。使沉寂多年的古文字學風波再起,先後被《新民周刊》、《北京晚報》、《瞭望周刊》、《文化月刊》、新浪網等媒體爭相報導,被譽為「古文字學界挑戰許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新穎觀點:從漢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漢字字形、字義、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變,重新解讀了漢子的體系面貌。
4、靈遁者
靈遁者,男,獨立學者。原名王銀。1988年5月出生於陝西綏德縣。現居西安。 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 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偉大的人類》,《從今往後》《空瓶子》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靈遁者是中國80後獨立學者,其散文,詩歌,科普作品流傳甚廣。但他本人沒有任何協會頭銜。
新穎觀點:整個物理學的根基是建立在慣性理論基礎上的。物理是牛頓體系,還是相對論體系,都是的。所以對慣性理論的思考,是至關重要的。在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中,靈遁者給出慣性的新認識。
1、慣性定義:在引力場中,物體總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為慣性。
2、慣性定律: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
3、引力是慣性的源泉,即認為慣性的本質產生原因是引力,是引力場。理解如下:
正確理解引力是慣性的源泉,要把握四個點:
1、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2、慣性是引力場性質。
3、慣性和參考系選擇無關。第三個點,也是愛氏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所以對於慣性定律的表述,一定要加上「在引力場」中這樣的條件。這樣也可以避免現在教科書中的定義的循環論證,變的更科學和嚴謹。
4、慣性大小與距離無關。即不成比例關係。
在《變化》中有更詳細的總結如下:
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像,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像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
2、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具有慣性,就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的性質。就要考慮到物質的整體。而這樣東西就是時空,就是引力場。慣性與距離無關,因為這是一種性質。我們不能說A物質對B物質的慣性是多少。沒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只是說A物質的慣性怎樣,B物質的慣性咋樣?說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說物體抵抗運動狀態改變的速度是光速。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也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處於在抵抗運動狀態改變態中,且這種反應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個靜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靜止的這樣的狀態。這種思維帶來一種「變態」情況,就是任何靜止和運動的物體,都處於隱形「光速」中。所以愛氏的光速不變理論,是真理!就是這一點,才是慣性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這種光速不變的性質是由於時空賦予的。我曾經就此寫過文章。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再重複一遍,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以光速來抵抗運動狀態的改變!即都以「光速」來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就是慣性。這才是慣性的真諦!
3、根據上面的思考,我們可以得出。慣性大小其實和距離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一種性質,處於引力場中的物體,都具有這種性質。你對於地球的慣性是多大,那麼對於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4、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同屬一個體系的東西。那就是「引力理論體系」。都與引力場有關。都以質量為量化衡量的標準。慣性強調「自身」狀態是咋樣的,而引力強調「與它物」的作用狀態是咋樣的。與其他物體的作用狀態,就必須考慮距離,和引力常數。這是引力和慣性的區別。
5、所以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是沒有錯的,也是基於此的。引力場中,物體慣性的存在與參考系無關!因為慣性的「光速」作用是恆定的。所以一切坐標系(包括非慣性系)都是平權的,即客觀的真實的物理規律,應該在任意坐標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愛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關於慣性的這點認識。但他一定是通過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去認識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6、而關於質量的產生,必須回歸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用希格斯場,希格斯機制來實現。所以整個理論體系,一定是一個圓圈。大統一理論的構想,是沒有錯的。數學家精於計算,但不一定也這樣考慮問題。所以我必須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告訴人們,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慣性現象】,蘊含著直達宇宙真理的秘密。
不看此文,你無法想像,你時時刻刻在以隱形的「光速」運動,雖然這種光速你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於一切物體之中。
5、方舟子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於福建雲霄縣。1985年畢業於雲霄一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1990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1995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羅切斯特(Rochester)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1998年起主要從事寫作和網站建設,是《新語絲》月刊和同名網站的創辦人。
自1999年以來,方舟子設立新語絲網站,通過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網友文章,揭發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學術腐敗現象,批判新聞界的不真實報導,以及批判基督教、偽科學、偽氣功、偽環保,批評中醫等。
方舟子同時是許多知名平面媒體的專欄作家,並且出版過一些以科普和反學術腐敗等為題材的著作。由於在評判時過於犀利,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論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爭議,並被懷疑部分行為有商業目的。
新穎觀點:批評中醫中藥的毒性,和不科學性。具體就論述,大家可以搜一下新聞。他的觀點引力眾多中醫學者,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的反駁。
不過也是的。韓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非常重視中醫。以他們的國家的《《東醫寶鑑》》醫書,對中醫申遺。即申請中醫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新聞報導:
本報訊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昨日證實,中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將「中醫針灸」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放棄中醫藥整體申遺策略。
中醫針灸正式申遺
中醫藥歷史悠久,不僅有防治疾病的實用價值,其中更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有消息稱,早在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曾向文化部報送了《中醫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草案》,將中醫理論、養生、中藥、針灸等八部分「打包」成一個大項。而此次,中國沒有選擇中醫藥整體申遺的策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這次提出針灸申遺也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聯合國有關部門的要求,他們要求非常具體,不要一個大的中醫,包羅萬象,又有針灸、又有著作、又有技術、又有藥,越具體越好。這次按照聯合國的要求.我國首先將「針灸」推出來,作為首個進軍世界非遺的中醫藥項口。
韓醫擬申遺引發爭論
繼端午祭申報成功之後,韓國又傳出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引發了多萬爭議。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針灸穴位國際標準》,韓國韓醫協會表示,該標準中99%的穴位採用了韓國的定位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上次世衛組織通過的穴位,韓國有個別專家說是以韓國提出的穴位為基礎。後來我們直接參與此項工作的專家出面澄清之後,馬上就得到世衛組織的認可。韓國一些專家提出的是他們學術上自己的一些看法。針灸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目前申遺申清已經通過文化部提交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個評審過程將在封閉和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