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經濟部主任、資深財經媒體主編 紀旭
今年9月30日華帝一紙公告顯示:時任公司副董事長、最大股東潘葉江先生,接替創始人之一的黃文枝出任華帝新一屆董事長;10月22日,潘垣枝出任華帝新總裁。從管理層的結構來看,華帝正由「兩權分離」的模式向「兩權集中」的家族管理模式演變。其實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無論是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模式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都無所謂對錯和好壞。任何管理模式都有優勢和弊端,關鍵是在於如何做出突破。從華帝這次大刀闊斧的變革,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突破傳統民營家族企業的瓶頸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世界範圍大概有80%的是傳統民營的家族企業,五百強有40%。而瑞士的大學做的最近研究顯示,在世界最強的五百強家族企業,綜合的營收6.5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類似傳統家族企業確實面臨著基業長青的困境。
根據美國的家族企業研究發現,70%的家族企業沒有傳到第二代,88%沒有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傳承到4代。歐洲有4%的傳承到第四代。特別是東南亞家族企業研究發現,在第一代、第二代的交接班過程當中,家族企業上市公司的市值縮水大約六成。
這一數據表明,家族企業遇到最大的困難,表面上看是財富及企業的傳承問題,實質是企業成長的問題。
那麼,傳統民營企業如何突破成長的瓶頸呢?答案只有一個:用企業家精神而非家族情懷來治理企業!最近,華帝管理層驟變事件就提供了一個正面的樣本。
1992年,廣東中山七個年輕人湊了100萬元,招聘了20多個工人辦起了一家名為「華帝」的生產灶具的小廠,並逐漸發展壯大,一度與浙派的方太、老闆形成鼎足之勢,並於2004年成功上市A股。1999年,華帝集團7位創業股東集體引退,轉任董事,而經營權則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典案例。
市場困局加速華帝變革
華帝有一位38歲的少壯派高管潘葉江,是七位創始人之一的潘權枝之子,是正宗」二世「,早在2013年就已經進入華帝擔任副董事長,也是七位創始人早已一致選定的接班人,是最大股東,也是實際掌控人。最近,在潘葉江力主下,提前罷免了七位創始人之一、還有一年退休的董事長黃文枝,提前掌控華帝。
表面上看,這是企業管理層的變動,實際上是一場企業內生式變革的開始。
不可否認,華帝第一代創始人把公司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企業頹勢明顯,後勁乏力。
當前,中國家電企業的網際網路轉型和變革,已經全面上路。幾乎所有家電企業都在借網際網路浪潮,推動從產品研發、消費定位到市場推廣、品牌營銷的系統變革,以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製造,以智能新技術疊代產品,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智能家電產品問世。如TCL的「雙+」戰略(產品+服務、智能+網際網路),海爾的U+智慧生態圈概念,小米與美的合作的家電智能化探索等,都在引領家電業發展的大潮。相較之下,華帝顯得有些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