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個功能,也是目前國內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工具。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朋友圈每天使用的人數都在向上增長,平均每天有8.5億人打開朋友圈,每個人24小時打開朋友圈的次數在5次以上。
所以,朋友圈的本質,相當於過去的日記本,記錄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跟生活瑣事,與此同時,還能從朋友圈收到別人對自己內容的正/負反饋。
除此,朋友圈裡面也充斥著各行各業的人,你會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往往都取決你號裡加了一些什麼人。你加的女性比較多,那麼,你看到的自拍、情感、戀愛、雞湯類的內容就比較多,你加的工作同事比較多,那麼,你看到職場內容跟個人感悟的就很多,你加的微商比較多,那麼,你打開朋友圈的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廣告。
有一種人,不愛發朋友圈,在微信上只是看客
微信看客:
1.只看別人發的內容2.很少發朋友圈3.有共鳴的內容,點讚+評論坦白講,微信上這種看客在近年來,也變得越來越多了,「只看不發」也成了所有微信看客的共同標籤,那麼,就有人問,為什麼這種人不愛發朋友圈呢?背後又存在什麼樣的心理呢?我們今天就來慢慢剖析。
觀點一:成熟以後,對朋友圈社交需求變低
人,都是變化的,會隨著時間,經歷,認知的增長而變化,不是原地踏步,一成不變的。
比如,過去你可能很喜歡喝可樂,但是後來喝的沒意思了,你又喜歡喝奶茶,朋友圈也是,過去你很年輕,不管什麼事,都喜歡往朋友圈發東西。後來長大了,成熟了,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自己是快樂還是悲傷,發在朋友圈的東西,很難有人會感同身受,再加上自己平常忙於工作,快節奏的生活模式,讓你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發朋友圈了,慢慢的,你對朋友圈的這種社交需求也變得越來越低。
觀點二:為人沉穩內斂,很低調,不愛張揚
低調,表示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這種人不愛發朋友圈也很容易理解了。我們反觀朋友圈,總是有那麼一群人,張揚炫耀,發豪車,發新買的包包,發勞力士手錶,甚至這個月發的工資很高,也要秀個工資條。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種炫耀的行為,是一種內心需要被關注被肯定的表現,往往是ta的「虛榮心」在作怪,雖然表面給人看起來,很牛、很厲害、很光鮮,但透過外在看內在,可能就是華而不實,說白了,就是在朋友圈刷存在感跟滿足感,並希望藉助朋友圈他人的羨慕來建立自信。
觀點三:隱私
什麼是隱私?隱私就是不願告訴別人或有不想公開的個人私事,含義與「秘密」基本相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有的人喜歡把隱私發在朋友圈,比如失戀了,失業了,抑鬱了,受傷了等等,各種求安慰,希望能被治癒,但發在朋友圈這種事,只有在乎你的人,才會關心,至親有血緣關係的看到後,可能還會擔心你想不開,更有不在乎的,還會只把你當個笑話看,所以,有人想明白這點,不想自己的親朋好友擔心,也不想自己隱私被太多人知道,就不發朋友圈,而是選擇了沉默,進行自我調節。
發朋友圈,其實是一件「透支精力」的事!
你為什麼要發朋友圈?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有的是虛榮心,有的就是拿朋友圈發洩情緒,還有的就是記錄日常,但不管你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發朋友圈,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就是發朋友圈,很透支你的精力,你在想著發什麼樣的朋友圈的時候,精力就已經開始被消耗了,在發完後,你的精力還會在朋友圈上,當收到來自朋友/陌生人的好的反饋,你會產生快樂,當收到不好的,或者沒有人跟你發的朋友圈內容互動,你會產生失落情緒,一天兩天或許你不覺得什麼,但是天天堅持發朋友圈,你必然會去維護朋友圈的運營,所以,發朋友圈,其實是一件「透支精力」的事!
如何關閉自己的朋友圈?
具體操作方法:先進入微信在右下方的我,然後再點設置,緊接著再點通用,通用頁面跳轉打開後,裡面有個〔發現頁管理〕,把朋友圈的按鈕關閉,再次回到發現頁面時,朋友圈就不見了。
最後,不管你是喜歡發朋友圈,還是不喜歡,朋友圈都是一種社交工具,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應該被尊重。千萬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不喜歡看朋友圈,誰發的多,騷擾到了我,我就刪了誰。換位思考一下,別人喜歡看朋友圈,也喜歡發朋友圈,你卻不怎麼更新動態,別人是否可以理解你這個人不怎麼活躍,是個殭屍好友,也考慮把你刪了呢?總之,存在即是合理,別為這點事煩心,快樂就完事了!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這裡自足自給,把一些瑣碎的情緒寫成文字,這裡面有你發生過的,和未曾發生的,我們都是孑然一身,開始和結局都是如此孤獨,很高興遇見你。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