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到中年,很少有身材苗條的?」
「在各種求而不得的世俗欲望中,唯有食慾的實現是最輕易的。」
沒有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節完全超脫於生活。杜拉斯的《情人》裡,15歲的瑪格麗特頭戴氈帽遇見她的中國情人是在遍布著水果小吃蔬菜售賣和摩託車服務的西貢河畔的範老五街。
菜市場是一個最寬容的地方。酸甜苦辣鹹,葷素,天南地北,老客少客,貧的富的,都會來這裡找自己想要的。
同樣的食材,一尾鮮魚,被不同的人買回去放在不同的鍋子裡,有的是夥房的大鐵鍋,燴出紮實的大鍋飯,出現在學生老師的餐桌,餵飽莘莘學子,有些人經年後成為商業新貴,有的是鄉鎮企業家,有的是自由工作者,有的是其他崗位上努力的新一代不同職業和角色的人;有的是專業廚房精緻的器皿,放在案板上配合迷人的作料在廚師手下成為精緻料理,可能是地中海菜式,可能是回疆菜式,可能是湖南風味,一道被帶著白手套的服務員端到高級餐桌上,和其他珍饈美酒擺在一起,等著宴會開始;有的是被麻利得拾掇後,擺上家庭餐桌,放在樸實的盤子裡,擺好飯桌,等家人上桌一團圍坐。
菜市場的老闆是見過最多不同食客的人。他們熱情的給你介紹菜色,又充分尊重選擇空間。富有想像力而不越界。迎來送往。十幾年,幾十年。每個攤位,一尺見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一個有內涵的長鏡頭,風吹過,雨飄過,故事裡的人來來去去。拍攝的都是人間最平凡也是最生動的煙火味。
每到一座城市,就先去當地菜市場,一定很有收穫。就像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曼谷的巷子、美國澳洲歐洲隨便你叫什麼road或者啥的地方。當地才能吃到的特色水果、蔬菜,本土小吃,當地人的生活特點,你會在一個早晨就有很大收穫。
在昆明的菜市場,幾元錢一斤的人參果,只有當地買才吃的新鮮,雖然在這兩年承蒙線上購買迅猛發展,幾千公裡之外也能包郵,但是口感迥然不同。如果有機會,人真的會願意趁出差還是什麼時機再尋到記憶裡那個攤點去再次嘗嘗那個味道。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這個叫做回憶。
東南亞地區菜市場的很多食材和中國西南地區的很多都很相似。有個韓國人就曾經對迷戀東南亞旅遊的特別迷茫,「那裡和雲南很多地方都很像啊。」
相似而又不同,本身就是人文的風採和魅力。
菜市場有探尋的哲學,也有提氣的作用。
那裡的生活多熱鬧啊,真誠自然純粹,毫不做作。紅紅的小辣椒,熱氣騰騰的白饅頭,綠油油的蔬菜,活蹦亂跳的蝦子,人群熱熱鬧鬧,挨挨擠擠,吆喝聲此起彼伏。沒有人空談理想藝術,人人關心餐桌。趁著時令當季,買些小菜燒燒,跟最親的人一起吃,沒有比這更充實的更正經的事兒。比信息碎片化時代刷彈幕更內心踏實的,是手裡拎著的一袋青椒兩棵小蔥和幾枚土雞蛋回家做飯去,吃得放心又美味。
黑毛豬風靡的時候買回家的半扇排骨串成肉串,抹了佐料醃製好和家人圍爐燒烤,比在外面餐館吃得香。外地遊客成片的擠在商業區吃喝的時候,城市裡港口碼頭上大清早漁民們剛捕回來的魚蝦螃蟹各種貝類堆成了堆,十幾塊錢就能吃到最新鮮的海味。
如果你住在哪個城市一段日子,不知道城裡什麼最好吃,吃什麼最當時,不知道二月的蔥,十一月的羊肉,那真是白活。
與其天天煲著電話粥說天冷多喝熱水,我想你了親愛的,不如在身邊給你燉只母雞補補身子的人溫暖。
有的人結婚數十年,男人沒正經下過廚房,油瓶子倒了都不扶,沒給妻子下過一碗麵條,來菜市場買菜,食材得老婆一個個親手挑,只能負責在後面付錢和拎包。這種哪天得罪了配偶,想吃魚就得下館子,可口的飯菜是什麼?就是日子。
完完全全的男耕女織性別分工越來越少了。飯桌上磨合的婚姻,不少見。高價彩禮娶進門,生來驕橫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女人和大家族裡訓誡出來按點下班買菜回家做飯的男人,她演大家淑女抓個長期飯票,他扮乖順兒子吃著幾家飯,人間食話裡藏著的悲歡離合多如牛毛。
就像每周五小劇場裡的評書,固定開演,熱鬧一回,總有散場的時候。
匆匆忙忙,慌慌張張,得了碎銀幾兩。
焦慮、情感、欲望……與其裝逼,不如逛逛菜市場。來點兒小蔥雞蛋、稱點活蝦來條魚,買買菜你就知道日子有多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