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下錯藥方 全臺夜市王消費力連續3年負成長

2020-12-14 中國臺灣網

臺當局下錯藥方 全臺夜市王消費力連續3年負成長

2018年03月13日 15:4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包袱鋪,猛料擋不住。我是喜歡逛夜市,對地方小吃都情有獨鐘的小胖紙懵girl。這一期的臺灣包袱鋪,我們來聊一聊臺灣夜市。

  夜市,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旅遊的金字招牌。去過臺灣的遊客們除了去阿里山、日月潭這些著名景點以外,逛逛臺灣的夜市,品嘗美味的臺灣小吃和感受臺灣的夜市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之一。但是,在過去的一年裡,這塊金字招牌卻頻頻和倒閉、萎縮這樣的字眼掛在一起。

  根據TVBS早前報導,有臺灣民眾表示明明是周末去逛夜市,卻發現很多攤販都已經不見,連籃球機都只開放幾臺,其他都全用鐵鏈鎖起來,就算是有人用餐的店家,還是有許多空位,跟過去洶湧人潮相比,民眾直呼現在的花園夜市根本是「廢墟夜市」,不說人家還以為是停車場的空地。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逢甲大學統計系營銷研究小組連續10年調查逢甲商圈人潮、消費力,9日公布2017年數據,在不含住宿的商機下創造93.8億元(新臺幣,下同)的年度商機,但已連續3年負成長,並跌出100億元,商圈人潮去年初估1161萬人次,連續2年以百萬人次下跌。

  商圈消費力下降?是否與陸客減少有關?逢甲商圈的商機在2014年達到高峰,每年初估有109.7億元,之後逐年下降,2015年104.5億元、2016年101.3億元,2017年跌出百億僅93.9億元;觀光人潮則在2015年達到高峰有1328萬人次,2016年1219萬人次、2017年1161萬人次,連續兩年以百萬人次跌幅。

  不僅僅是人潮的減少導致了逢甲商圈的消費力下降。逢甲大學統計系營銷研究小組調查逢甲商圈人潮、消費力,今年參與營銷調查的學生有幾名到大陸當過交換生後返臺,他們特別注意到逢甲商圈的行動支付、智慧停車、智慧點餐、無人旅館議題,觀察到目前臺灣的夜市文化在行動支付上仍不算普及。

  李燊銘說明調查結果(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逢甲統計系主任李燊銘表示,2015年校方有針對商圈的店家推廣,首先必須有雲端化系統,問了300多個店家只有68家引進,多數意願不高,主因是臺當局沒有誘因。李燊銘分析,行動支付涉及租稅、金流,夜市攤商若小規模經營若無誘因會影響意願,必須由臺當局來整合。

  逢甲商圈的業者表示,行動支付是趨勢,但若沒有開立發票的業者,小規模、中低成本經營,會擔心要增加賦稅,誘因實在太少。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大陸已經甩了臺灣幾條街這個老梗了,在大陸,除了能夠用手機支付之外,現在很多商家已經連點餐都是自助的了,我們再也不用等服務員過來,又或者排隊點餐,只要有一部手機都可以輕鬆搞定,就連臺灣網友們都不得不豎起個大拇指。

  說到底,臺灣的「金字招牌」一再崩落,難道全是因為陸客不去?臺當局更應當反省的是為何臺灣的經濟環境日趨下滑,從而導致包括臺灣人在內的人的消費意願都下降了。前不久,就有逢甲夜市有攤商指出,除了受到陸客數銳減影響,臺灣經濟環境才是讓業者咬牙苦撐的最大主因。

  今年1月,臺「觀光局」公布了一組「亮麗」的統計數字,而實際上是臺當局為挽救頹勢,大力推行所謂「新南向」政策,放寬東南亞地區人士入境條件,還撒錢補貼,拼遊客量,但這些地區遊客的消費力遠遠低於大陸遊客。

  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觀光旅客人次達標,觀光消費則持續下滑。簡單的數字,說明了業界與民眾無感的原因,也揭露了所謂「新南向」政策的虛矯。「老用『千萬觀光』自我沉醉,除供『新南向』吹噓外,只會讓臺灣觀光走入死胡同。」

  逢甲夜市一向被標榜為「全臺夜市王」,如今也收到了如此衝擊,更別提那些小夜市了。在全臺夜市出現衰退時,多位夜市攤商感嘆,臺當局要推動「減稅救觀光」方案,請官員們實際到夜市走一趟,就會了解真的是「下錯藥方了」。

[責任編輯:張御舲]

相關焦點

  • 2019臺灣人口數量:跌破2359萬 連續3個月「負成長」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根據臺當局「內政部」最新公告,截至3月底,今年3月份全臺人口數為2358萬9192人,比2月減少了812人,呈現出逐月遞減的情況。這也讓外界開始擔憂,臺灣人口在今年就進入了「負成長」,比臺當局「國發會」預估的「2020年自然增加率由正轉負」還要早。
  • 逢甲夜市 全臺最「擠」(圖)
    逢甲夜市 全臺最「擠」(圖) 2008年06月06日 17: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夜市小吃   中新網6月6日電 據臺灣媒體介紹,逢甲夜市號稱全臺人潮最多、小吃最多,且是多種小吃發源地,地位可想而知。
  • 815全臺灣大停電 蔡英文當局:臺「中油」要負全責
    「815」全臺大停電惹民怨,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今天到「立院」做項目報告並備詢。據臺灣「中央社」8月21日報導,臺「行政院長」林全今天表示,「815」停電事件就算是廠商外包,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還是要負完全責任,「行政院」已行政調查,會徹底檢討「中油」操作失誤。
  • 臺媒:臺當局觀光政策被批「劫貧濟富」,背離「庶民經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據臺灣《中國時報》12日報導,大陸遊客減少衝擊臺灣觀光產業,蔡當局雖然推出「夜市抵用券」及「行動支付消費回饋」政策,但有夜市業者認為,這幾項政策只利於經濟優勢者,宜蘭縣東門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紳佑直言,此政策是標準的「劫貧濟富」,與庶民經濟完全背道而馳
  • 臺當局要求全臺地名1個月內完成漢語拼音譯寫
    臺當局要求全臺地名1個月內完成漢語拼音譯寫  中國臺灣網3月4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儘管臺當局去年已拍板定案,中文英譯系統改採「漢語拼音」,但擁有地名管轄職權的各縣市政府目前仍存高度歧見,全臺地名亂糟糟,臺當局召開跨部門會議,限期1個月內完成全臺368個鄉鎮市區的漢語拼音
  • 全臺出遊警示熱點臺南居冠 市長炮轟民進黨當局:標準在哪?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退燒,臺灣又面臨五一勞動節連假出遊潮,臺交通部門公布一款APP,可查詢全臺234處出遊景點的人潮數量,避免遊客群聚,臺南市被列出27處查詢景點獨佔鰲頭,臺南市長黃偉哲27日炮轟民進黨當局此舉在喊狼來了,結果「狼沒來,郎(人)也不來了」。
  • 臺當局粗暴推年改出包:通知函全寄錯 郵差送到懷疑人生
    軍改上路倉促多方質疑 臺當局固執己見20日深夜11時19分,在民進黨人數優勢下,經過12小時以上的逐條表決、發言,島內軍人年金改革方案三讀通過。按臺當局規劃,軍人年改將於7月1日與公(公務員)教(教師)年改同步上路。10天就能讓一項「法案」上路?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公教人員年改,從「修法」完成到寄出通知,花了10個多月時間,最後仍有不少錯誤例子。當軍人年改完成三讀,各界就懷疑,怎麼可能「十天抵十月」,讓退伍軍人在7月1日同步上路?
  • 臺當局旅遊補助將到期 業者憂或現倒閉潮
    臺當局旅遊補助將到期 業者憂或現倒閉潮   為救觀光,民進黨當局2018年11月推出"前進宜花東,高屏暖冬遊",2019年又推出擴及全臺的"暖冬遊方案",補助島內民眾旅遊住宿,但到這個月31日,補助就截止了。臺觀光主管部門也證實,補助將不會再延續。此舉讓臺灣旅遊業者擔心,若不再提供補助,春節過後,倒閉潮將加碼來襲。
  • 臺媒傳大陸赴臺跟團遊3月全面停止 臺當局:持續查證
    報導還稱,受2018年臺灣縣市長選舉的影響,10到12月也將停止赴臺旅遊團籤,但自由行依然不受限制。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此,臺「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回應稱,確實聽過這樣的傳言,不過僅止於謠言。他還表示,目前大陸官方並未證實,「觀光局」會持續了解和觀察。陸委會則表示沒有聽說過,但會持續查證。
  • 為何臺當局一直在「出包」?
    臺當局「外交部」新護照誤植美國機場圖片出包(「出包」因發音跟英文的trouble相近,在臺灣常常使用,指惹麻煩、出錯的意思),臺當局「外交部」第一時間否認出錯,輿論譁然,批評聲浪蔓延後才姍姍然懲處前後任「領務局長」,但餘波蕩漾未止。
  • 阻撓臺生「登陸」 ,臺當局在害怕什麼?
    50位臺青到河北省邯鄲市,踏訪紫山(圖源:中新社)7月正是海峽兩岸學子們的畢業升學季,大家忙考試、忙申請,都在為自己更好的前程而奔波。臺當局陸委會也沒閒著,逮著這個時節來蹭一把熱度。而點開連結後,網友們看到的全是對大陸進行抹黑污衊的言辭,包括從大陸赴歐美深造變困難、校園及日常生活受監控、畢業後謀職不容易、疫情信息不透明危及健康、部分院校學歷返臺無法認證等等。有島內網友諷刺說,陸委會美其名曰讓同學們仔細思考,實際就是想講,大陸很糟糕,你們別去了。但這種污衊之詞實在讓人看不下去,忍不住「爆粗口」。
  • 蔡英文當局又對日本「認慫」?臺統派請求解放軍保護臺漁船
    臺統派團體抗議日方驅趕臺灣漁船,請求解放軍保護。中國海監B3837飛機上拍攝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畫面。新華社 供圖2018年,進入釣魚島海域的臺灣漁船數量暴增。日本方面坐不住了,連忙向臺當局表達抗議。然而,臺當局這次又認慫了,對日本的抗議「一聲不吭」。
  • 臺當局施壓中華電信 每天監控全臺八成電話記錄
    中國臺灣網9月22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臺灣「軍情局」長期監控臺灣與祖國大陸往來電話,每天監控全臺80%以上的電話記錄。近日更是傳出:臺「情治單位」查出「總統府資政」彭明敏的辦公室電話曾密集與大陸聯絡,但臺「總統府公共事務室」表示,這項報導「並非事實、絕無此事」。
  • 臺觀光迎來最大寒冬?高雄六合夜市生意60年來最慘
    夜市不僅能帶動地方經濟,還能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臺灣高雄六合夜市生意一直都很忙,並且人流量也很多。但是今年卻出現了門可羅雀的慘烈景象,一些商家都難以支撐自己的基本費用支出。原來六合夜市一片繁榮景象,但是現在卻如此慘澹。這些與大陸遊客的減少以及疫情的衝擊有關係。
  • 臺媒:臺當局「壯臺」抓錯藥,開放才能重振經濟
    綜觀臺當局「行政院」壯臺四方向八策略可以發現,臺當局面對大陸「31條措施」可能引發的資金、技術及人才磁吸效應,還是傾向以對抗、圍堵、競爭心態因應,並未提及任何雙方合作有關的隻字片語。社評摘編如下:綜觀臺當局「行政院」壯臺四方向八策略可以發現,臺當局面對《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可能引發的資金、技術及人才磁吸效應,還是傾向以對抗、圍堵、競爭心態因應,並未提及任何雙方合作有關的隻字片語。民進黨始終認為,大陸不是出於善意。
  • 逢甲商圈負責人:遊客減百萬人次 臺當局應有作為
    消費創新是逢甲商圈的責任,但是為臺灣帶來更多境外旅客,這是我們希望臺當局能有作為之處。      據報導,臺中市逢甲商圈每年吸引逾千萬人次造訪,2016年卻首度衰退。據逢甲大學統計營銷研究小組調查,當年造訪逢甲商圈人潮1218萬人次,比前一年少了109萬人次,總商機金額新臺幣101.2億元,也比前一年少新臺幣3.3億元。
  • 臺當局「小動作」嚴卡陸客赴臺
    作者 言浩    2016年的大陸來臺人次,與2015年統計數據相較:健檢醫美入臺陸客人數下滑最嚴重,從58604腰斬成28112;商務和專業交流人數各少了3、4萬人以上,人數流失近1/4;觀光客部份,團客和自由行加起來少了二成多,團客部份最為明顯,兩岸的民間交流,正在降溫。
  • 臺當局撒錢救觀光 北巿夜市從業者:治標不治本
    中國臺灣網9月9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近日赴臺旅遊人次明顯下滑,臺當局「交通部」因應遊客驟減局面,推出旅行社融資緩解困難、遊覽車免汽燃費、秋冬遊補助、200元抵用券等一連串補貼措施,協助業界緊急救急,但被質疑撒錢救觀光。
  • 臺當局「低薪」解方離題太遠
    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召開記者會,說明薪資現況,以及臺當局因應低薪對策。民眾看到的是,臺灣《經濟日報》20日發表社論說,臺當局用失真的平均數來誇張薪資現況以宣揚政績;把低薪的責任推給經貿密切的中國大陸、太多的外勞和大學生,以及勞工對老闆加薪無感。最後提出來的政策解方,根本沒有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