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孩子初生,父母當務之急莫過於賜子佳名。
然而什麼才是佳名好名?大體來說,名字是一件高雅的文化作品,好壞與否,見仁見智。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好名標準可能是不一致的。
由此,在父母給孩子取好名字之前,應該先弄清楚什麼是好名字,有沒有一個大概的標準來參考,否則諸多的功夫只不過是緣木求魚,而白白浪費。
有鑑於此,有必要挑選出大家一致認可的好名字,挖掘名字背後的巧妙構思、文化淵源,以此來作為取名技巧的標準。
即使沒有命名需求的朋友,也可以從中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說不定也可以得到一些雅趣。
名與字都取自於《論語》「唐棣之華」和《詩經》「棠棣之華」。唐棣,薔薇科植物,花開明豔。「棠棣」也作「唐棣」,比喻兄弟。
▌(元畫家,1296-1364)
字子華,號遁齋,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因先世在吳興做官,遷徙歸安(今浙江湖州)。元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弟子。
名字取自諸葛亮《誡子書》「非寧靜無以致遠」,老馬識途,以致千裡。名與姓與字三者渾然一體。
枯藤老樹昏,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儼然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元曲作家,1250-1321)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曲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被譽為「曲狀元」及「秋思之祖」。
向陽草木常遇春,從龍風雲終凌煙。戰神常遇春,有的人生來屬於戰場,他自己說:「給我十萬軍隊,我能橫掃天下。」因此軍中有「常十萬」的美稱。
說來也巧,明朝將領當中,有三個遇春:千戶邵遇春、滎陽侯鄭遇春,再加上鄂國公常遇春。
▌(明開國將領,1330-1369)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封開平王。
史可借法堪作憲,人需自強方成才。法是效仿,效法,學習的意思,憲常用於表示規範,又引申為法令,效法。名與字相得益彰,史可效法,那就以之為憲。
▌(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02-1645)
字憲之,號道鄰,漢族,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他為官清廉,堅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祖籍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後史莊,生於開封府祥符縣(今開封市祥符區雙龍巷)。
連城璧,指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喻極珍貴之物。金元好問《論詩絕句》有雲 「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珷玞。」與其弟名字連城瑜皆為佳名,瑜為美玉,古龍《蕭十一郎》亦有人物名連城璧。
▌(明將領,1591-1660)
連城璧,字如白,明末江西金溪五裡圳(今對橋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