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鄉村顏值搭上智能這趟快車——
富陽東梓關村
從「網紅」到「長紅」,這不是夢
浙江在線10月1日訊
「大棒骨是易腐垃圾嗎?」「紙巾是紙,也可以回收嗎?」9月28日下午,在杭州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村村委會,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訓上,30多位民宿、餐飲從業者,圍繞垃圾分類展開了搶答。
一家民宿負責人一邊認真聽講,一邊在分發的垃圾分類投放指南上用筆圈畫,「國慶假期即將到來,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好垃圾分類,更要引導遊客主動參與分類工作。」
自從去年6月以來,每月一次的垃圾分類培訓便在東梓關村成為慣例。
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坐落於富春江東岸的東梓關村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隨著「網紅效應」發酵,當地村民愈發意識到環境對村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去年以來,東梓關村便以常態化培訓、智慧化管理等多形式普及垃圾分類,試圖推動「網紅」成為「長紅」。
晶片來幫忙,分類準確率超九成
東梓關村佔地近3平方公裡,居住著638戶人家。穿行在這個古樸雅致的千年古村,你會發現每戶人家門口都整齊擺放著兩隻垃圾桶:一隻綠色的,投放易腐垃圾;另一隻灰色的,投放其他垃圾,桶上還分別裝有智能晶片。
下午3點多,垃圾收集員馬秀珍已開著收集易腐垃圾的綠色敞篷收運車,光顧了144戶人家,收集易腐垃圾重量達125.23公斤。
當她將垃圾桶擺上收運車,智能垃圾車自動完成對桶內垃圾的精準稱重、快速拍照與數據上傳。同時,她會為各家各戶的分類工作進行評判,分別按下對應的按鈕——「合格、不合格或是空桶」。「合格意味著,不僅垃圾沒有混裝,而且桶內也保持潔淨。」
當天的平臺數據顯示,空桶有71戶,合格63戶,不合格10戶,相當於投放準確率高達93%。「大家越來越配合,垃圾分類合格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馬秀珍感慨地說。
自從今年5月,東梓關村引入垃圾分類智慧雲管理平臺,馬秀珍便和兩位村民一同成了垃圾收集員,每天繞村兩圈。東梓上半村的200多戶人家和兩家飯店是她負責的範圍,要耗費四小時才能開著收運車跑一遍,「飯店的易腐垃圾特別多,有時一天就有100多斤。」
智慧雲監管,督導員上門指導
「趙立夏,易腐垃圾1.35公斤,合格;許洪,易腐垃圾2.21公斤,合格……」在村委會入門處的「智慧雲」平臺,每天輪播著各家各戶的垃圾分類情況,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則可以通過後臺數據追溯源頭,對分類工作不到位的村民進行上門督導。
改變村民原有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
「一開始,挺多人不理解,根本不配合。」59歲的王美珍是東梓關村垃圾分類督導員,也因此而遭受過不少村民的埋怨。
可身為土生土長的東梓關村人,王美珍了解大多數村民的脾性與心態,「得讓他們清楚,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能給村莊帶來什麼。」
為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會按照後臺顯示的「不合格」名單,挨家挨戶上門勸說,一天能去300多戶人家,從早上6點半一直忙到下午3點多。
對於最頑固的一戶,王美珍曾連續堅持每天上門指導勸說,五天後,變化果真產生了。「農村裡,大家都是熟人,我們總是上門,他們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王美珍感慨說,大家也清楚地看見了東梓關村的變化,「環境變好,村子裡越來越清爽了。」
積分換商品,易腐垃圾變肥料
在東梓關村生活垃圾資源利用站,經過粉碎、烘乾等一系列環節,分門別類安置的易腐垃圾最終還會變成村民們搶手的寶貝——有機肥料。「每天,包括東梓關村在內的三個村莊會運來1.5噸左右的易腐垃圾,機器加工24小時後,就可以產出兩千斤肥料。」工作人員指著一些堆在牆角的肥料說,「村民們可以免費拿去種花種菜,現在只剩下這兩噸了。」
場口鎮下轄24個行政村,目前,已打造四座類似的生活垃圾資源利用站。「全鎮日產垃圾27噸,現在,每天有4噸左右的易腐垃圾從混裝垃圾中脫離出來,變廢為寶。」場口鎮公共服務辦副主任謝高明介紹說。
這是去年9月,場口鎮開始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縮影。同時,場口鎮建立了分類獎懲制度,每月開設「紅黑榜」,季度進行大比武,年度成效大考評,以此實現對各村垃圾分類工作的常態化督導。謝高明說,「目前,全鎮居民知曉率和參與率都達到100%,投放準確率達85%。」
基於「網際網路+」模式的智慧管理,場口鎮下一步還計劃打造兌換超市,實行「點讚臺」制度,「每天,易腐垃圾重量達到1公斤以上的農戶可以積分50,日積月累,我們將對得分高的農戶給予『點讚』獎勵,村民可通過『集贊』到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從而有效激勵村民對於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在東梓關村的「智慧雲」平臺中,經過過去五個月的積累,不少農戶的環保積分已達到5000以上,垃圾分類的成效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