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華家用上了自來水。 錢晨菲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31日電(柴燕菲 王逸飛 錢晨菲)小康,一頭連著國的「大夢想」,一頭繫著家的「小日子」。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在這一重要歷史節點看中國、看浙江,一個個尋常百姓家門口的幸福故事,正是詮釋小康、感悟小康的最佳切口。
杭州富陽——黃公望筆下《富春山居圖》實景地,也是一座因全面小康進程而高速發展的新型城區。當地人喜歡把如今的家鄉稱作「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至於原因,一個個平凡個體因衣食住行的變化,而對幸福感、獲得感的真切感知成為關鍵。在這座江南小城,那些已經發生或是正在發生的變化與喜悅,也組成著中國小康夢的現實模樣。
「飲水自由」的幸福
富陽富春江畔。 錢晨菲 攝
打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流出,淘米、燒水……即便家中自來水已經通上一段時間了,但75歲的富陽區胥口鎮佛魯村村民張鳳娟還是覺得「新鮮」。用她的話說,畢竟「雨天黃泥水,旱季沒有水」的日子,她已過了幾十年。
佛魯村四面環山,雖然環境優美,但因區域地勢懸殊,當地缺少蓄水工程。曾經,佛魯村村民飲水以山溪水為主,靠天喝水也帶來了雨天水渾、晴天水少、水質不達標等問題。
「村民喝水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早些年,大家都靠自己肩挑手扛,後來浙江實施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村裡統一去山上引水。水是不用挑了,可水質不好、出水不穩定又成了問題。」佛魯村黨委書記徐中華回憶。
為改善村民飲水條件,2018年,杭州啟動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三年行動計劃。富陽按照「能延盡延」原則,將城市供水管網鋪進了村莊,新建了標準自動化單村水站供水,佛魯水站便是其中之一。
「單村水站主要是為了解決地勢較高、較偏遠地區的用水問題,通過這種自備水的形式,來保證村民的供水。」富陽區農業農村局綜合規劃科科長趙海介紹。
三年間,農飲水改革在富陽全面打響,當地將原有的325座農村水站廢除,新建8座水源水庫,確保城市管網延伸供水覆蓋率達85%,新建聯村集中水廠供水率達8.5%,規模化供水率達93.5%。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在徐中華和許多村民看來,眼下實現「飲水自由」便是山區民眾最真切的小康獲得感。
過上《富春山居圖》那樣的日子
富陽東梓關。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面臨富春江,背靠小山群,大量明清古建築與46戶杭派民居坐落山水間。這裡是曾在網絡上走紅的富陽東梓關。村民朱勇傑說,「我現在過著《富春山居圖》裡的日子」。
12月底的東梓關氣溫驟降,朱勇傑卻難得清閒,忙著招呼慕名而來體驗民宿的各地遊客。他的民宿,開在家中。
「我出生在東梓關,老宅是一棟百年歷史的木結構房屋,潮且陰。」朱勇傑說,因為當時村裡的居住環境太差,一家人早已搬到城區生活,除逢年過節鮮少回鄉。
朱勇傑的離開,正是此前東梓關空心化的寫照。為了使老村再現生機,近年,在杭州提出創建一批市級「杭派民居」示範村的背景下,東梓關25畝地上的46幢白屋黛瓦的仿古建築相繼落成。
「看到房子的第一眼,我就喜歡。」朱勇傑說,一拿到房子他便迅速返鄉,開始籌備民宿。精心裝修茶室、布置天井小院……2017年春節起,隨著東梓關憑藉「最美回遷房」走紅,朱勇傑的民宿也開始迎來了持續的高人氣。
「村裡跟城裡一樣乾淨整潔,但住在綠水青山間,摘無公害蔬菜,吃富春江裡捕上來的江鮮,這種感覺和滋味是城裡不能比的。」朱勇傑說。
一個江南古村落的復興,讓懷抱鄉愁的年輕人有了躍躍欲試的勇氣。不少像朱勇傑一樣曾捨棄老宅外出謀求生計的村民漸漸「回籠」。
「如今僅新杭派民居這帶,就開了十多家民宿,就連外國遊客來了都說想不到中國鄉村會是這番景象。」在朱勇傑看來,置身於如畫故鄉、陪伴於父母身旁、經營著家門口的「紅火」、收入不斷提升,這就是他的幸福。
「農村房」成了「地鐵房」
富陽良好生態。 錢晨菲 攝
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年過七旬的富陽區新常村人陳關坤和老伴沒有想到,如今自己的「農村房」搖身一變成了「地鐵房」。
12月30日,杭州地鐵6號線杭富段正式通車,富陽邁入「地鐵時代」,前往杭州主城區的時間縮短至30分鐘。
陳關坤家門前幾十米,便是目能所及的地鐵站「虎嘯杏站」。在地鐵開通這天,老人怕人多沒有前往體驗,但是專門站在家門口看了這座地鐵站許久,「以後多得是機會。」
「我們小時候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能住進樓房、不愁吃穿、用上電燈電話,就是幸福生活。本以為村裡能通公交車就不錯了,現在出門就能坐上地鐵,這是我不敢想像的。」他說。
冬天的家裡有些寒冷,陳關坤和老伴在屋裡燒起一盆炭火,方法樸素卻足夠暖人。「地鐵開通後,我們如果去杭州看病也更加方便,還能去西湖邊散散步。」兩人笑言。
新常村村民段文清,同樣早已期待著地鐵的開通。
此前,利用良好的自然稟賦,作為「80後」的段文清在山溝溝裡種著茶葉、自製土燒酒和粉皮,日子過得富足。而隨著地鐵開通,他嘗試著讓養在「深閨」的農貨逐步「出村」。
「以前我們的農貨主要賣到富陽,開車去杭州主城區送貨就怕堵車,來回太耽誤時間。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坐上地鐵,去杭州送貨也更高效了。如今,農村不會再因交通而掉隊,這就是幸福。」段文清說。
富陽背後的浙江與中國
當幸福來敲門,當變化真切發生,富陽的樸素故事也是浙江乃至中國小康進程的特寫。
在浙江,小康獲得感已融入民眾的食住行中,細化為每一項百姓所需。如該省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行動已累計解決近800萬農村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問題;近五年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48平方米提升至54.9平方米;實現了建制村客車「村村通」、縣縣通高速。
在浙江,小康幸福感體現在民眾更高需求的滿足中,助力居民生活提質。如「十三五」期間浙江新增綠道1萬多公裡;在縣域醫共體實現縣域全覆蓋基礎上,「先看病後付費」成為現實;截至去年底共建成鄉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87個,新增機構養老床位3.7萬張;百姓辦理越來越多政務、社會辦事事項「一次也不用跑」。
對浙江而言,這並不是終點。今年,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四高地兩區一家園」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一家園」即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日前的中共浙江省委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表示,浙江省委提出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內涵更豐富,保障更充分,標準也更高,包括人民群眾所期盼的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本質上,就是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從經濟小省到富民強省,浙江也是中國發展的一角。
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全面完成;截至去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一個個不凡成績,組成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成果。而面向未來,這也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力量與底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