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縣教育局領銜我縣19所學校與臺灣19所學校結對籤約,助推兩岸教育共同繁榮發展(附兩岸結對學校名單)

2021-02-18 寧海教育

應臺灣新北市文教交流協會邀請,開展兩岸教育研討,建立校級合作關係,並進一步提升我縣中小幼管理者的綜合管理能力,助力寧海、臺灣兩地教育共同發展。近日,我縣共23位中小幼校(園)長與教育管理幹部赴臺開展結對籤約與培訓學習活動。

期間,考察團先後走訪了南投埔裡中學、南投埔裡小學、高雄師大、高雄市新莊高中等13所學校,並就兩岸教育發展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座談。同時,縣教育局領銜的19所學校與高雄師大教育學院、高雄市新莊高中、福誠高中等19所院校結對籤約。對臺灣學校在創新經營、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行政管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學習。通過實地考察、交流座談、聆聽講座、結對籤約等形式,我縣考察團對臺灣地區,特別是高雄市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也得到了一定的啟示,收穫頗多。

臺灣的學校教育分為幼稚教育、義務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高級中學和高級職業學校)、高等教育(專科、獨立學院、大學、研究所)四個階段。辦學模式多元,課程設置豐富,管理機構科學。本次赴臺走訪考察、結對學校主要以高雄市為主。

在為期一周的交流考察以及培訓學習中,讓考察團成員們深切感受到臺灣濃厚的教育特色。

1、注重文化傳承。臺灣的基礎教育注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強化行為薰陶,民族文化的弘揚已滲透於學校教育的每個細胞中。「禮義廉恥」是很多國立學校的校訓。在課程的開發上,對傳統的「六藝」課程進行適度開發,許多學校開設了禮儀、書法等課程。很多學校校園的過道裡、牆壁上都貼著《論語》《周易》等古代經典詩文內容。據說,每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學校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有的學校至今還舉行仿古成年禮,受禮的學生代表穿著古裝,儀式莊嚴隆重。在高雄師大,教育學院方德隆院長就向我們介紹了高雄師大慶祝教師節活動而開展的祭孔活動,活動地點就在師大活動大樓孔子銅像前。活動主要有孔廟祭奠風華再現、來賓致辭、子曰(群口相聲)、新編八佾舞、我與孔子有約等。活動中老師學生穿上古裝,儀式莊嚴隆重。

 2、構建多元教學。臺灣地區的教育倡導教育多元、課程多元、教學多元。在我們走訪的學校,都開展多元教學活動,教育特色明顯。如走訪的南投鋪裡中學,注重科技教育,學生在青少年科技創作競賽中多次獲冠軍,學生榮獲金獎、銀獎。學校還設有專門的木工教室,裡面的器具大到電鋸、電刨,小到鑿子,一應俱全。面點教室裡設備俱全,生活技能從小便在學校中得到培養。而且學校體育如網球遊泳擊劍等項目,音樂如絲竹、琵琶、小號、揚琴、古箏等傳統樂器比賽成效顯著。在寧海第二實驗小學結對的前金小學則設有普通班、音樂班、體育班,資優班、特教班等,學生可依個別興趣、資質差異,適性就讀。在音樂學習方面,國樂及管樂團每次的演出總令人驚喜,各項比賽也獲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享受音樂,樂在其中。在體育發展上,遊泳隊的表現年年刷新紀錄,為校爭取榮譽,獲獎無數。

3、開拓國際視野。臺灣各中小學都非常重視國際交流活動。教師學生都會走出去見識,學習國外的知識,了解外面世界,從而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如南投鋪裡中學,建立了國際營隊,有新加坡等海外體驗學習營;注重國際交流,組織學生到日本、韓國、美國等入班共學交流;同時,學校還開設多種外語的拓展課程。再如結對的高雄民權小學、獅甲小學,也開設了其他語言的拓展課程,還同新加坡等地的5所小學結成了兄弟學校,師生會定期與這些學校開展交流或訪學活動。結對的新莊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教學第二特色課程就是外語,開設了日語、韓語、德語、西語、越南語與泰國語等拓展課程。國際交流活動與外語課程的開設,讓臺灣教育與世界的教育發展同步。

 4、關愛特殊教育。臺灣特別重視特殊教育,如高雄市特教的教育目標就是「保障兼顧多元安置,融合教育適性發展」,「融合教育」已成為特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大多數輕度障礙學生被安置在普通學校、普通班級,和普通學生一起接受常規教育,並且學校還能夠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從高校至中小學、幼兒園,均關注特殊兒童,強調「適性發展,有愛無礙」。走訪結對的高雄師大教育學院開設特殊教育系(含聽語碩士班)。中小學很多學校開設特教班,專門有老師輔導那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學生。

5、融合家長管理。在臺灣,家長深度地參與學校管理。這次考察團走訪的許多學校,大多是校長和家長會會長共同參與接待的。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已成為臺灣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臺灣家長委員會的設置以及權力和義務是立法通過的,目的是維護並保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家長通過「學生家長會」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校務會議、教師評審委員會及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工作,切實提高了其深度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家長會還設有交通志工、故事志工等負責學生交通安全和晨讀的各類服務團,自覺地為學校、為教育服務。家長加入服務團都十分踴躍,他們「入團」後積極參加愛心行動,義務為學校做事。在臺灣的中小學校,家長通過家長會融入學校,參與孩子的教育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如在走訪結對的幼兒園,廊道環境布置、大活動籌備、公共環境保潔、活動助教等等,到處都有志工的身影。他們深入在校園,協助教育教學的同時,也切身了解了老師工作的艱辛,「志工」也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榜樣,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要做一個為社會服務的人、做一個樂於奉獻的人。

在短短一周時間的交流培訓活動中,考察團一行初步領略了臺灣的教育,同時也在感悟中深思臺灣的教育帶給我們的些許啟示。

1、全民素質的提升。這次赴臺交流培訓,讓我們深有體會的是臺灣人民素質較高。當我們下車住宿時,服務生以小跑形式過來幫我們搬行李,走進賓館時,服務生用畢恭畢敬的手勢以及「你好」歡迎我們入住,看似微小舉動,卻是最好的禮儀教育典範。每到一個學校,都受到熱情的接待,周到的安排、細緻的準備,禮貌的師生,幼兒園的孩子會帶著臺灣口音說「叔叔阿姨好」,學校裡的學生會鞠躬說「貴賓好」,隔著玻璃門窗看到我們的老師也會點頭微笑打招呼,而且身著正裝,佩戴領帶,排隊迎送。還有諸如城鎮衛生、公共運輸等一些細節,無不彰顯著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對於我們全民素質的提升以及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有極強的借鑑和學習意義。

2、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臺灣地區文化傳承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啟示。到過的很多學校,無論是在校園環境布置,特色文化打造,民族精神傳承,他們都有獨特的想法和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兩岸學校在這點上有著相同的目標和共同的追求,並且各有所長,值得相互借鑑和學習。

3、特殊教育的借鑑。臺灣的特殊教育做法值得借鑑。在我縣有專門針對特殊兒童教育的培智學校,但將輕度障礙學生安置在普通學校、普通班級,和普通學生一起接受常規教育,或者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帶領他們到同齡的正常班級參與融入性常態活動,以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這一做法在目前還處在嘗試階段,至於將來能否全面開展,目前還存在很多的阻礙。同時,如何在幼兒園裡開設特教班,讓特殊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與關愛,並挖掘其亮點,促使其適性發展,也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

4、國際化教育交流的構想。在當前教育發展國際化、科技化、信息化、人文化的今天,本次赴臺結對籤約與培訓,為我縣中小幼學校與教師培訓機構境外交流與培訓開創了先河。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思考,如何開拓一體化的教育視野,讓我們的教師與學生走向境外乃至國外,使我們的教育與世界接軌。同時,如何促進優質教育、精緻教育、公義教育、永續教育,都值得我們教育者深思。

本次赴臺,縣教育局與臺灣高雄師大教育學院結對籤約,19所中小幼學校的與臺灣學校結對籤約。這促進了兩岸教育的交流與研討,更為促進臺灣、寧海兩地教育的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彌補了我縣境外學習交流的短板。接下來,我縣將繼續把兩岸交流活動深入有效地開展下去。

1、教師培訓方面。互建教師培訓基地;共建課程開發平臺;開展兩岸教師培訓研討活動。

2、合作舉辦教育論壇。雙方以基地為平臺,定期舉辦由寧海縣和高雄師範大學主辦的教育論壇,邀請和鼓勵與寧海縣中小學結對的海外學校、高雄師範大學的友好學校參加論壇。通過各方校長主題發言、校長教師座談會、課堂交流等形式,增進教育交流與合作,促推基礎教育融合化;為深化各方教育合作,提升雙方影響力,提供良好的平臺。

3、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雙方以基地為平臺,共同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兩地定期舉辦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組織中小學開展以國學、書法、美術、文藝、體育、科技等主題的講座、展會、競賽、論壇,傳承、弘揚好中華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

4、推進兩岸青少年交流。以雙方基地為平臺,發揮各自優勢,促成兩岸中小學校間的相互結好,開展結好學校間的校際交往,共同舉辦青少年科技、文化、藝術、體育領域的交流活動,增強相互理解和合作。

5、建立網絡信息交流平臺機制,常態化開展網絡教育教研、培訓學習研討等活動。

七天的赴臺交流培訓雖然時間短暫,但內容豐富、充實,活動意義深厚。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積澱與傳承是聯結兩岸同胞的根基。寧海、臺灣兩地攜手,教育定將更美好!

 

相關焦點

  • 兩岸38所中小學達成結對意向 共促基礎教育發展
    兩岸38所中小學達成結對意向 共促基礎教育發展 2015-11-27 20:56: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手拉手向前走】鎮海、高雄8所學校籤約結對友好學校
    導讀1月29日,高雄市教育系統一行18人來到鎮海進行結對交流事宜,我區鎮海中學等8所中小學與高雄女中等高雄中小學結對成
  • 江蘇「暖心行」,兩岸一家親!臺灣師生來溧陽結對交流,親上加親印象深!
    為了加強蘇臺兩地師生互訪交流學習,建立主題體驗教育模式,溧陽市燕山中學秉持開放辦學的方針,於12月17日迎來了臺灣新北市板橋初級中學前來交流研學的35位師生。本次研學時間為期三天,共同參與了班會課、文化課、戶外實踐課、特色校本課及前往結對家庭體驗家庭生活等。12月17日下午2點,臺灣師生到達燕山中學,參加了溫馨而熱情的歡迎儀式。
  • 湘湖小學與臺灣南投縣鹿谷鄉小學正式結對 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增添新平臺
    區臺辦主任葉亞林致辭  真誠結對、友好交流、共享民族文化……7月20日,湘湖小學報告廳充滿溫馨,杭州市和南投縣友好結對,蕭山區和鹿谷鄉友好結對,來自臺灣與浙江杭州的兩岸少年同臺匯演。活動中,蕭山區湘湖小學、杭州英倫幼兒園和臺灣南投縣鹿谷鄉小學正式結對,為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增添了新的平臺。
  • 合肥市義務教育 城鄉學校結對合作
    近日,合肥市義務教育城鄉學校結對合作儀式(廬江站)在廬江二中隆重舉行,合肥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張紅貴,蜀山區教體局副局長孫波、蜀山區、高新區、經開區相關負責人等參加會議。結對合作儀式上,廬江縣介紹了廬江的人文歷史及教育現狀,宣讀了《蜀山區、高新區、經開區與廬江縣開展城鄉學校結對合作工作方案》。孫波介紹了蜀山區教育資源優勢特別是集團化辦學豐富經驗。近年來,蜀山區以「緊密式教育集團」為主要模式,探索出一條「一體化辦學」的管理機制,先後組建義務教育集團11個,覆蓋全區39所學校,學校覆蓋面達到70%。
  • 26所公辦學校結對幫扶!香洲出招提升民辦教育質量
    背景 推動香洲教育邁向「全域優質均衡發展」新格局的需要 目前,香洲區共有區屬民辦中小學21所,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小學13所。民辦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均約佔香洲的1/3。
  • 澗西區英語學校:「手拉手」學校結對交流活動開展
    手拉手傳友情樂分享共成長  英語學校開展與「手拉手」學校結對交流活動  19日上午,來自瀍河回族區東新安街小學、汝陽縣上店鎮中心小學、洛寧縣馬店鎮中心小學的師生代表60餘人,走進澗西區英語學校,與該校師生一起開展「手拉手」結對交流活動。
  • 臺灣高雄市苓雅區裡長到京參訪 兩岸社區結對籤約
    千龍網北京9月26日訊 9月26日,臺灣高雄市苓雅區參訪團一行冒雨來到北京朝陽區團結湖街道中路北社區進行參觀交流。據了解,參訪團成員都是來自高雄市苓雅區的各裡裡長。此行,除了交流活動外,還將分別與北京朝陽區的兩個社區進行結對籤約。
  • 長沙市開展學校結對幫扶推進龍山教育扶貧工作紀實
    自兩地學校結對幫以來,長沙市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響應,紛紛帶著感情帶著責任,調集省會城市優質的管理、師資、文化等教育資源,與龍山學校「牽手聯姻」,幫助龍山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質,實現龍山縣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均衡發展,打響了「拔窮根」的教育扶貧戰…… 長沙市直 01
  • 【E教啟心】心聞聯播華泰小學與臺灣高雄市曹公國小結為友好學校
    近日,「高雄——鄞州」2015教育交流結對籤約儀式在鄞州中學隆重舉行。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教育交流團16名校長與鄞州區區委統戰部副部長、臺辦主任盧善聽,鄞州區教育局副局長王耀鶴,鄞州區8所結對學校的校長、臺辦及區教育局相關人員齊聚一堂,共話兩岸教育夢。儀式由區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長王要軍主持。
  • 【校園資訊】民樂聲聲源中華,聯結兩岸少年心——記臺灣高雄市曹公國民小學與大關小學結對活動暨2015浙臺少年民樂交流演出
    39位來自臺灣高雄市曹公國民小學的師生、家長們在這裡觀摩考察,並與大關學子們共同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浙臺少年民樂交流演出,大關小學與曹公小學也由此結為友好合作學校。大關小學與臺灣曹公小學都是以中華傳統文化——民樂為辦學特色的學校。此次曹公小學應邀組織39位民樂團師生及家長、老師來杭參加「浙臺基層交流周——2015少年民樂交流演出」活動。
  • 川臺中高職教育交流成果豐碩
    9日,參訪團一行15人到德陽參訪交流,並舉行了「川臺高中職教育交流座談會暨德陽——臺灣高中職學校結對籤約儀式」。四川省臺辦副主任趙宇,德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何明俊出席結對籤約儀式,德陽市臺辦、市教育局負責人、籤約的德陽中職學校校長參加會議。
  • 九江七中與重慶兩江新區人和實驗學校籤約成為結對共建學校
    本臺訊 (九江廣電全媒體 通訊員 盧飛)為進一步加強校際間交流合作,增進兩校之間的友誼,促進兩校共同發展, 11月12日,在重慶兩江新區人和實驗學校會議室,九江七中與重慶兩江新區人和實驗學校籤訂結對共建交流合作協議書,成為結對共建學校。
  • 【教育交流】海峽同心,教育同行--臺灣嘉義市教育交流團在我縣開展教育交流活動
    10月16日,參加朱熹誕辰889周年活動的臺灣嘉義市教育交流團在我縣開展教育交流活動。為進一步弘揚朱子文化,推動兩岸教育交流,10月16日,參加朱熹誕辰889周年活動的臺灣嘉義市教育交流團一行14人,在臺灣嘉義大學附小基金會董事長謝登源博士帶領下,在我縣開展教育交流活動。縣政府副縣長吳初增,縣教育局局長詹煥生,以及縣臺港澳辦、教育局相關領導參加交流活動。
  • 新星小學與臺灣南投平和國小友好結對交流
    在衢州市臺辦吾炳才主任、柯城區副區長吳雲林的陪同下,臺灣南投縣平和小學團隊到訪新星小學。 新星小學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兩校共栽友誼樹,並籤署兩校結對交流合作協議,相約進一步深化開展教育教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攜手提升雙方辦學水平,為孩子們的共同進步開拓更大的空間與平臺,為兩岸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 武漢蔡甸區第六小學與苗慄縣公館小學籤約結姊妹學校
    蔡甸區第六小學與苗慄縣公館小學結對交流合影兩校校長互贈禮品     6月24日至28日,武漢市蔡甸區委邀請臺灣苗慄縣公館鄉公館小學參訪團一行38人,來蔡甸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交流。    26日上午,蔡甸區第六小學與苗慄縣公館小學在蔡甸區第六小學報告廳正式籤約結為「姊妹學校」。    參加此次籤約儀式的有蔡甸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史玉菡,副區長朱義俠,區教育局局長李三華,苗慄縣公館小學校長劉信雄、家長後援會會長鍾淑賢、學務主任賴來汶、訓育組長謝寶櫻以及蔡甸區第六小學校長肖英和教師代表等。
  • 高明4所學校赴木裡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交流「高明經驗」
    木裡藏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省涼山州,距離高明1800餘公裡,河流深切、嶺谷幽幽,複雜的地貌阻隔了當地經濟和教育的發展。近期,為響應佛山市教育局關於加快推進與涼山州學校結對工作的要求,高明區第一中學、高明區實驗中學、滄江中學、滄江中學附屬小學四所學校領導與教師團隊遠赴木裡,與當地四所學校開展實地結對幫扶工作,把佛山教育的「高明經驗」傳遞到木裡縣。
  • 【三倉鎮中學】兩岸連枝情 切磨姊妹校
    5月9日上午,三倉鎮中學迎來了臺灣中華基金會教育交流團一行19人,省教育廳蘇教國際負責人、東臺市政府臺辦、教育局的領導全程參加了活動。在學校解說員的引導下,交流團一行參觀了三倉鎮中學校園,觀摩了學生大課間展示。接著在學校會議室舉行了交流、籤約活動。
  • 兩岸情誼重,三校教育融——9月20日臺灣友好學校來省蘇州一中訪問
    唐校長把百年一中所取得的辦學成就及他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理念和對學校發展的暢想同臺灣的同仁們作了分享,唐校長對資訊時代下教育的前瞻性思考得到了臺灣同仁們的共鳴。臺灣師生參觀校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懷著期盼和激動,省蘇州一中的師生為我們的老朋友——精誠中學的師生以及新朋友——臺灣弘文中學的師生們,準備了簡短而隆重的歡迎儀式。
  • 增城區實驗小學與臺南大港國民小學結為姊妹學校
    增城區實驗小學校長何滿佳:兩所學校在治校理念、文化建設和價值追求上都有很多相通之處,都是倡導開展多元化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相信兩所學校的結對,會促進兩岸教育與文化的交流,啟發教育智慧,拓展教育視野,提升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