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天文系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2019年校慶前夕
萬眾期待中
清華大學天文系宣布成立
毛淑德教授為首任系主任
清華「數理化天地生」完整的理科布局
最後一塊拼圖安裝完畢
#清華大學成立天文系#
以1.5億閱讀量登上熱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天文學
是21世紀人類最富有挑戰性、最激動人心的學科之一
天文系的成立
是清華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邁出的堅實一步
清華天文系
到底在做什麼?
本學期
我們走進清華大學天文系
帶你探秘之
——
一
「天文系好不好與望遠鏡的口徑成正比。」
清華大學天文臺,一臺40cm口徑的天文望遠鏡,每當開放日,總會迎來排成長龍的觀眾。在河北興隆,清華還有一臺80cm望遠鏡,目前主要用於觀測超新星等現象。
天文系馮驊教授戲說道:「天文系好不好與望遠鏡的口徑成正比。」從某種程度上說,天文是一個「設備依賴型」的學科。「目前國內最大的通用望遠鏡是2.4m,最大的巡天望遠鏡是4m。目前我們系的年輕教師蔡崢正在帶頭積極籌備,未來,希望建造一臺6.5m級的光譜巡天望遠鏡。」
憑藉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智利成為世界上建望遠鏡最好的地方,是一個「全國有一半科學家都是天文學家」的國度。從天文系前身——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2001年建立以來,清華天文學科的師生已經參與了多項國際大規模天文觀測項目,與多所國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而位於智利的清華大學拉美中心,更是為進一步合作創造了條件。
二
「 天文學是21世紀人類最富有挑戰性、最激動人心的學科之一。」
清華天文系有一支小而精的學術隊伍,以緻密天體和高能天體物理為主要研究方向,正在最激動人心的領域挑戰大科學工程問題。
在低溫探測器實驗室,天文系團隊藉助清華大學理工結合的優勢開展下一代空間天文探測設備的研發和相關科學準備。崔偉教授,研究領域為高能天體物理。他和團隊通過低溫探測器在絕對零度(約等於-273.15℃)上的0.05℃條件下,推動宇宙熱重子探尋計劃。「對於宇宙的組成和分布,我們還有很多知之甚少。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讓我們明白,以前一度認為已經解決的物理問題尚待探索,95%的宇宙我們都還完全不知道。我們的研究對象,就是可以被看到的那5%。」崔偉說。
據了解,崔偉老師未來的研究,正朝著做一個空間X射線望遠鏡的願景努力。
三
「天文學的目的是理解大自然,我們很看好國內天文學科的發展。」
天文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並逐步開設了一批天文課程,但目前不招收本科生,只招收研究生。
從生源來看,很多是物理系本科畢業生。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目前天文系的在校生中,編程、統計、數據語言等技能加身也是必須的。
在天文系白雪寧教授看來,報考天文系,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對天外、對世界充滿興趣。
也正是如此,天文系的畢業生中,堅持科研道路的並不在少數。「天文學的目的是理解大自然,我們很看好國內天文學科的發展。」馮驊表示,清華天文系涵蓋了現在主流天文學研究的幾個主要方向,在天文學發展較快的行星理論與觀測,以及高等天體物理、星系宇宙學等方面都有人才培養布局。
正如在天文系成立大會上,毛淑德介紹的清華大學天文系的學科布局和發展願景:清華天文系願與國內外、校內外各兄弟單位和院系合作,在人才培養、科學成果和項目推進方面不懈努力、踏實做事,建立集理論、觀測和設備為一體的人才梯隊,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大項目並提出以科學問題牽引的前沿科學項目,成為富有活力的學術中心,為中國的天文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
「我們的很多老師不懂觀星。」
對於很多大家在熱搜裡關心的話題,我們也得到了答案。
Q
天文系的老師相信有外星人嗎?
崔偉:做科學的人會有更加敞開的思路,但是那個生命因為環境的不同,可能和我們熟悉的樣子很不一樣。太陽系似乎也沒什麼特殊的,現在有越來越多像太陽系的環境出現,甚至有類似地球的環境出現。那為什麼它不能有生命出現呢?
Q
天文系的老師懂星座嗎?
崔偉:我覺得大部分人都不懂,我自己幾乎是「白痴」的程度。我在課上第一句話會告訴大家「別問我星座」。
馮驊:我們有一些學生是「觀星愛好者」,可以說是資深愛好者。這方面天文協會愛好者比我們要懂的多,很多天體物理學家和天文學的教授,你拉到操場上,估計只認識月亮在哪裡。
系館走廊裡鈴鐺聲響起
天文系的小會開始
他們好奇的宇宙
我們可能聽不懂
但是對此深深著迷
畢竟
他們的實驗室
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