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周刊
文 | 沈 林
這兩天
清華大學官微發布的一條消息轟動了學術界
▽
清華大學要成立天文系了!
發布沒多久
居然被頂上了熱搜
有不少網友都發來賀信
還有網友表示
當年沒上清華就是因為清華沒有天文系
emmm
不過對於大部分吃瓜群眾來說
相信直到此刻才發現
咦,原來清華是沒有天文系的啊?!
其實,在成立天文系之前,清華大學有天體物理中心和清華大學學生天文協會,兩者都掛靠於清華大學理學院物理系,研究方向包括星系宇宙學、超新星觀測和時域天文學、高能天體物理、理論天體物理、引力波探測、空間天文和天文儀器學等多方面,在天文學人才輸送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014年,清華大學通過了新的天文學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天文和天體物理方向。此次,天文系建立要進入實質性階段,並將納入理學院,同時保留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虛體),掛靠天文系。
目前,國內專門設有天文學系的高等院校並不多,在教育部最新一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天文學共有6所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參評。南京大學和中科大被評為「A+」,北京大學為「B-」,上海交通大學獲得「C+」,北京師範大學獲得「C-」。
其中,又以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歷史最悠久、培養人才最多,前身是始建於1952年的南京大學天文學系。
說起來,清華作為我國理工科學生的最高學府,卻在院系設置這一塊缺少了天文系,反而是隔壁以人文類為主的北大更為齊全,還是頗令人吃驚的~當然,如果你特別喜歡清華,又特別喜歡天文系,那麼此前的適用路徑則是本科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然後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天文方向。
現在網際網路公司中的巨無霸,騰訊的掌舵人馬化騰,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天文學,在哈雷彗星造訪地球的那個晚上,馬化騰還是全校第一個看見彗星的人。高考那年,他本來還想進入大學天文系完夢,可惜老師告訴他,當時全國只有南京大學有天文系,即便學成畢業,能進入天文臺工作的人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最終的選擇只能是成為一名地理老師。
於是馬化騰改變了志願,不過此番抉擇之後,雖然我們少了一個天文學家,卻多了一位網際網路新貴,至今仍然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其實,馬化騰老師的規勸不無道理,大多數人都喜歡看一些天文知識,但它卻是大學學科中不折不扣的冷門,原因很簡單,天文學這種純研究學科畢業之後並不容易找到工作,一個是工作崗位少,另一個就是賺不了大錢,而且選擇了這門學科就意味著需要坐冷板凳,也意味著需要不斷深造、學習,漫長的學習過程,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目光逐漸從地球轉向浩瀚宇宙,當年少人問津的天文系,如今也變得強勢起來,比如前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引力波研究實際上就屬於天體物理學的範疇,還有我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脈衝星導航衛星和「悟空」暗物質觀測衛星,對伽馬射線暴和X射線等的觀測,對近地小行星運行軌跡的把控,以及我國對月球和將來對火星等的探測,都需要天文學人才的參與。
而在航空航天的未來,相信還需要吸收更多天文系的專業人才,這個神秘、冷門的專業未來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是熱門冷門專業科普分割線
其實,在我國像天文系這樣的冷門專業還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就業環境艱苦、危險係數高,有的是因為傳統觀念忌諱,有的是因為招收人數少、學生不敢填報......
不過,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有些「冷門專業」現在可要開始逆襲了!一起來看看吧!
哲學專業
都說哲學專業是青年人的「思想殿堂」,可現狀卻成了調劑專業的「收容所」。當今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都帶著「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學專業,同時又有很多工作不對哲學專業開放,導致了該專業遇冷。
不過,就連咱們習主席都說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時,哲學專業也在不斷求變,不少高校的哲學院系開始了自己的交叉學科實驗項目,力求打通文史哲的邊界。雖說是個理論性學科,但北京市教委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北京地區在本科及以上就業中,哲學專業的就業率最高,達到99.02%。
聽力專業
怕是好多人都沒聽過這個專業的名字吧...... 這個專業之所以冷門,是因為它在中國起步較晚。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是二戰之後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聽覺生理、病理及康複方法,旨在幫助聽力損失者恢復聽力。在中國,直到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聽力學本科教育(2001年9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聽力學專業學生30人,這是在全國首次開設聽力學專業)。
這是一門與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複合型學科,學生課程也是複合型的,包括聽力學、醫學、高數及心理學課程等,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如今聽力學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是社會的稀缺人才。
古生物學專業
還記得曾經大火的「六代單傳」的專業麼?
古生物學專業絕對是冷門專業界的「巨無霸」,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都保持著只有一個畢業生的低頻率,在2016屆本科生安永睿畢業之後,「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可以說是北大「最孤獨」的本科專業。
因「一個人的畢業照」而走紅的薛逸凡,如今已經被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信息學博士專業錄取,帶薪攻讀博士學位。
古生物學專業和傳統的考古學專業有所不同,需要學習的內容更多,課程也更加繁瑣難懂,需要學生靜下心來深入研究學習。也正因為培養人才的難度很大,所以該專業畢業生前途都挺明朗,好多還沒畢業就被預定了。
核電專業
又是一個少有人聞的專業,但核電相關專業的畢業籤約率卻幾乎達到了100%。核電專業的冷門主要源於國人認為與「核」相關的工作是高輻射、不安全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核電相關專業的學生普遍需要高學歷,學習周期比較長,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
不過,在核電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需要更多的核電人才,尤其是骨幹和核心人才。有專家分析說,中國未來10年對核電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要達到至少三四萬名的總量。
而且,核電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不僅僅局限於核電站,還有核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單位、製造單位等很多機會可以選擇。就算是現場操作員,接受的輻射也不過0.01mSv~0.5mSv/年,遠低於天然輻射源對成年人造成的平均約2.4 mSv的有效劑量。
草業科學專業
儘管我國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大國,但與農業相關的大學專業向來不是那麼熱門。草業科學專業,也真的不是種草、鋤草的。
隨著足球場草坪以及城市草坪綠化需求的增加,對草業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攀升。像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專業,大一學生就能接受導師一對一輔導,優秀學生大三就能做碩士課題研究。作為中國農業大學重點學科,草業科學系5年能拿到1個億的科研基金。
心動了嗎?
來源:新民周刊,部分內容綜合自:中國青年報、科普中國、澎湃新聞、最人物等
編輯: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