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舉國戰「疫」之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迎接建黨百年之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著眼時代命題和現實關切,2020年思想政治實踐課程設置「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改革開放五位一體」「紮根沃土決勝小康」「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五條主線,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作為課程主持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主講單位,教務部作為主管單位,校團委作為執行單位,協力推進思政實踐課方案完善和實施。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在歷史大變局中讀懂中國未來,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浙江餘杭,以其一方之富、科技之優、生態之佳、歷史之久著稱,不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地,更是新時代全域發展的排頭兵。8月26日至30日,由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李淑靜、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朝龍、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盧敏三位老師帶隊,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博士生賴信添、外國語學院2019級博士生陶葉茂擔任助教,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勇立時代潮頭,矢志創新發展」思政實踐課程團隊齊聚浙江餘杭,開展為期三天的思政實踐課程學習。從未來科技城走到遠古文化遺址,從《之江新語》走近現代餘杭,師生們開闊視野,堅定奮鬥決心。
觀治——前沿餘杭,陟程至遠
27日,課程團隊一隊前往國際人才港,舉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與餘杭團區委共建思政實踐課程基地籤約儀式,並深入了解餘杭區的整體發展情況及相關政策,為接下來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儲備。實踐基地的籤約也意味著日後餘杭和北大外院的聯繫更加緊密——北大學子將以思政實踐課的方式,在見證餘杭進步的偉大曆程同時,紮根祖國大地,開闊廣袤視野。餘杭也將成為北大學子們挑戰自我、放飛夢想的理想平臺。
籤約儀式
餘杭地理區位好,環境優美,經濟基礎強,師生跟隨講解員參觀了國際人才港、阿里雲supET、藝尚小鎮、貝達藥業和老闆電器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切身實地地感受餘杭的文化積澱和科技實力,以及科技和文化協調共榮的發展方式。在貝達藥業,當看到中國本土製藥企業克服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獨立研發出小分子抗癌藥時,師生們不禁為科學家和企業家們的家國情懷嘆服。
課程團隊在貝達藥業合影
當天的讀書評議會上,同學們各自發表了自己學習《之江新語》的感想,並分享當天的課程體會。宋朝龍結合參觀內容,以法律智慧機器人為切入點,從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入手,指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個體能夠直接分享人類的文明,不再需要經由某個體的聯繫,去除了特殊異化,進而使得人類更加自由。宋朝龍的一番話使同學們受到極大的啟發。
宋朝龍進行專業授課
啟智——乳虎嘯谷,築夢未來
28日,課程團隊前往未來科技城,繼續感受科技力量。整個園區以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兩大實驗室為載體,由夢想小鎮、人工智慧小鎮等多個特色小鎮組成,形成了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智能製造、科技金融四大核心產業。
夢想小鎮中的夢想長廊
課程團隊依次參觀了海創園規劃館、夢想小鎮、浙江青年眾創空間、人工智慧小鎮,感受到勃發的科技力量。課程團隊特別邀請企業代表共同召開以「疫情下的數字經濟」為主題的座談會,來自賽目科技、鍵嘉機器人、實在智能、深睿醫療、賽魯班五家人工智慧相關公司負責人介紹了公司基本情況和他們在疫情之下各自所做的工作。在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手術機器人、數字員工、在線教育、醫療影像和智慧體育等方面,各企業深耕細作,發揮各自技術優勢,用創新精神和實幹精神推動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疫情期間,他們利用自身企業的專業能力,在各自領域助力抗疫,極大地提升了戰勝疫情的效率,提振攻堅克難的信心。
抗疫主題座談會現場
當天的讀書評議會上,同學們的觀點多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人工智慧不斷發展的同時仍需要人文精神與情懷,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需要把握好機遇。兩位助教在討論中引導同學們對人工智慧與認知論以及人工智慧背後的倫理問題進行思考。吳嬰琦同學闡述的「別把人工智慧神化,腳踏實地做實事」的觀點同樣發人深省。
明志——靜水之源,千古流深
29日,不同於前幾日充滿創新色彩、現代化科技元素的課程基地,課程團隊來到良渚文化遺址和良渚博物院,每位師生都帶著一顆謙恭而赤誠的心,去聆聽來自五千年前的遠古文明的呼喚。老教授代表、歷史學系許平教授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與課程團隊一同參觀博物院。
參觀良渚博物院
課程團隊在良渚博物院合影
良渚遺址的發現讓我們更加確信,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通過參觀良渚博物院、遊覽良渚遺址公園,課程團隊對良渚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祖先們的傑作更讓師生們震撼不已,並將更加自信地去續寫祖先的傳奇。
師生在良渚遺址公園現場學習
當天下午,課程團隊在酒店會議室進行了「勇擔時代之責,綻放青春之花」思政實踐主題團日活動。全體團隊成員參加,並邀請現在餘杭工作的優秀選調生周子越出席。全體師生共讀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群體的四封回信,並結合思政實踐經歷,深入交流學習感想,強化使命擔當。周子越闡述了自己離開校園後在華為、百丈鎮和餘杭區政府的三段工作經歷,講述了自己在工作中收穫的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感。
在當晚的讀書評議會上,許平為同學們講述了世界各地的遠古文化與良渚文化的不同,梳理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要素。在短時間內,中外遠古文化相似的起源、文字產生後的種種變化等展示在師生們面前,使同學們受益匪淺。同學們共同學習了《之江新語》中《文化是靈魂》一文,結合實踐經歷,對良渚文化遺產的經濟、商業和文化之間的聯繫方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許平講述中外遠古文化
篤志——成員感想摘錄
王千瑞(2019級本科生):在思政實踐活動期間,我學到了很多也感受很深。沒想到自己能這麼幸運,能夠見證籤約儀式。希望我們的學弟學妹們在今後的實踐課中,也能和我們一樣,學到一些書本知識無法替代的東西。通過參觀國際人才港、藝尚小鎮、夢想小鎮,我感受到當地政府在人才引進方面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同時,前輩們自願奔赴這裡,最根本的原因是身上北大人的使命感。正是這份使命感,使醫生在救死扶傷面前毫不猶豫;正是這份榮譽感,讓每一個崗位的優秀工作者在前行的路上有了更多的動力。最後一天,我們參觀了良渚博物館,仿佛穿越歷史長河,看見了人類文明在江南地區流傳的過程。
非常感謝學校、學院給我們這次實踐考察的機會,也非常開心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親密地交流。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將秉持餘杭不斷創新、走在前端的精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努力進取。
劉成武(2019級本科生):短短三天時間,思政實踐課程團隊參觀了許多特色小鎮,領略到了創新科技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氣息。一路走來,很累,但很值得。這次社會實踐之旅讓我見到了、聽到了、悟到了許多前所未見或不曾留意的東西,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我體會到,杭州是一座古今交融、傳統與科技相得益彰的城市。尤其是餘杭區生機勃勃,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仿佛讓人看到第二個深圳。對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來說,學外語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開拓視野,開眼看世界,不做「象牙塔裡的人」。這次社會實踐便是一次極具意義的走出校園、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開眼之旅」。
吳嬰琦(2019級本科生):在為期三天的線下課程中,我們以「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模式深入餘杭,在這片迅速發展的南方水鄉留下了難忘的實踐經歷與珍貴的集體記憶。以《之江新語》為初次學習的中心,我們聆聽總書記的治理箴言,結合生活實際體悟每一句諄諄教誨。
在實地探訪過程中,多元發展的科技園區的介紹講解,在我眼前展開了一個神秘新奇而令人激動的未來世界。年輕而銳意進取的企業創始人們,秉持「使命感」為動力源泉,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有感於這般雄心勃勃的大志宏圖,我試著不給未來設限,重新定義自身的可能性。或許終將發現一片不拘於定式的創意天地。
讀書分享會與每日評議會,則擔「再學習」之任。我們放任思維碰撞交鋒,從科學技術的人本主義屬性,探討人文精神與情懷的長存;從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辯,交流餘杭城市規劃的借鑑意義;從良渚文化的歷史積澱,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之由;從基層幹部的經驗講述,明確為國為民的終極目標。
溫暖瞬間
8月28日是團隊中吉世康同學的生日,晚餐時,團隊同學們為他訂了蛋糕,共同分享屬於19歲的喜悅。在思政實踐過程中的生日,雖然沒有家人陪伴,卻有師長和同窗的祝福。大家共同唱響生日歌,留下了屬於思政實踐的溫暖瞬間。
吉世康切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