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最近,公司開始復工,老母親們就要去上班了,於是,一場大型苦情分離戲又在各家上演了:
終於不用24小時面對娃的老母親本來很開心,但娃掛在媽媽身上,一個勁兒喊「要媽媽,媽媽不要去上班」,那撕心裂肺的模樣,往往把老母親們也弄得有些心酸。
想到疫情後幼兒園開學時,估計場面更加「悲壯」,老母親開始有一絲不安啊。
不過也別太擔心,孩子總愛粘著媽媽,其本質的原因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指的是孩子與親人(大部分是媽媽)分別之後,往往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或者行為,如沮喪、悲傷、害怕、孤單,以及大聲哭鬧、害怕陌生、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等,多出現於學齡前期。
分離焦慮處理不好,對孩子影響很大
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因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都是從媽媽和親人身上獲得的,一旦離開自己最依賴的人,孩子就會出現焦慮。
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如果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和處理,就會對孩子未來造成影響。
01
破壞安全感,影響孩子自信
孩子的焦慮情緒沒有得到有效紓解,很容易破壞安全感。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了很可能缺乏自信,容易在和人交往以及親密關係中遭遇挫折。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可能讓孩子變得內向、膽小、孤僻,從而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02
持續影響成人後的生活
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從分離焦慮中走出來,這種焦慮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以後孩子在遭遇分離的場景時,比如上學離開父母、和朋友分別或是和戀人分手,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悲傷,難以走出傷感。
應對孩子分離焦慮的3個誤區
誤區1:不照顧孩子的情緒,強制分離
有一部分家長覺得,大人的事情比孩子的情緒更重要,對於孩子的哭鬧不能慣著,該分離還是要分離。於是,就會看見有的家裡其他人強行拉住孩子,不讓他纏著媽媽,媽媽一狠心一跺腳跑去上班了,留下孩子悲慘的尖叫和哭聲。
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他會誤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了,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嚴重的打擊。
誤區2:迴避孩子,甚至偷溜
也有一些媽媽,採取「眼不見,心不煩」的策略,為了避免孩子看見媽媽走傷心,乾脆避開孩子,偷偷開溜。
孩子找不到媽媽,同樣也會哭鬧,還會覺得媽媽消失了,是不是不要自己了,是不是出事了,這同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無助,養成敏感、自卑的性格。
誤區3:自己也被孩子帶入情緒,一起焦慮
孩子捨不得媽媽,媽媽也同樣捨不得孩子。也有很多媽媽,看到孩子離開自己就哭的可憐樣,也掉下眼淚,甚至和孩子抱頭痛哭,把負面情緒暴露給孩子。
媽媽的情緒會和孩子相互感染,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紓解情緒,還會讓孩子加深分離的痛苦,所以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應對分離焦慮,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01
給足安全感,和孩子做好約定
孩子離開媽媽就哭,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溫暖的懷抱消失了,安全感受到了威脅。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離開之前和孩子做好約定,建立分離的儀式感。
這次開工上班的時候,我面對委屈哭泣的兒子,首先是好好擁抱了他,撫摸他的背部,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對他說:「媽媽知道我要去上班,你很捨不得對不對?」這是指出孩子內心的情緒。
然後我接著說:「媽媽必須要上班,因為媽媽去上班才能賺錢買吃的和玩具,但我答應你,媽媽晚飯前一定會回來好不好?」這不僅解釋了我要去上班的原因,也給孩子打了定心丸,說明媽媽不是走了不回來,這時候兒子的情緒就緩和多了。
後面,我又通過拉勾的和他做好約定,並且給了他最愛的小熊玩偶,告訴他這個小熊會代替媽媽陪著他,並且告訴他我會在午休的時候跟他視頻。有了這一系列的承諾和安撫,孩子顯然對分離沒有那麼牴觸了,在奶奶的鼓勵下和我告別了。當然,我遵守約定在晚飯前回家,給足他安全感。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擁抱他,承諾會去接他,給他足夠的鼓勵和耐心,幫他從焦慮的情緒裡慢慢走出來。
02
平時多給孩子做積極的心理建設
我們家長在平時要經常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之前,告訴他:
你是個有勇氣的好孩子,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了,你很棒;
幼兒園有很多小夥伴,會和你一起做遊戲,可好玩了;
你的新教室有很多新書、新玩具,它們都在等著和你做好朋友呢……
這樣做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分離有個心理預期,也知道離開媽媽或家裡是每個孩子都要遇到的事情,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03
為孩子布置「任務」,用成就感打敗焦慮
與其讓孩子被動接受分離,不如讓孩子主動一點,在和媽媽的分離之中獲得成就感。這時候,給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務」,就顯得特別重要。
比如,在媽媽離開家之前,可以布置給孩子做一個手工,或是畫一幅畫的任務,告訴孩子媽媽回家要等著看,這樣他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去完成這些任務身上,而這些任務本身也給了孩子滿足感;等孩子大一點,還可以告訴孩子「能不能今天在家裡幫奶奶做家務」、「可以在家裡給爺爺捶腿嗎」這樣的任務,這不僅加深了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讓孩子不再膩著媽媽,還讓孩子覺得自己身負責任,學會照顧他人。
再比如,也可以要求孩子把在幼兒園的經歷、學到的東西回家講給媽媽聽;或者給孩子一個問題,讓孩子到幼兒園之後詢問老師,回家再把答案告訴家長;或是要求孩子畫一幅幼兒園裡一個小朋友的畫像帶給家長,讓我們猜是誰……
總之,大可以發揮想像力每天為上幼兒園的孩子安排一個小任務,讓他帶著「使命感」去上學,逐步幫他適應與家人分離的生活。
04
通過讀繪本和親子遊戲的方式處理
陪孩子讀相關的繪本和做遊戲的方式,也是很好地幫孩子解決分離焦慮的方法。
首先,推薦2個繪本:
《小貓頭鷹》:這本繪本講述了3隻小貓頭鷹和媽媽分離又見面的故事,他們之間充滿愛的語言和互動給了處在分離焦慮中的媽媽和孩子們很好的示範:
《湯姆上幼兒園》:這本繪本寫了孩子上幼兒園的體驗,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裝病、耍賴、在幼兒園門口拉著媽媽不鬆手……給家長提供建議的同時,也讓孩子愛上了上幼兒園。
最後,推薦幾個緩解分離焦慮的親子遊戲:
①躲貓貓遊戲/捉迷藏遊戲
媽媽藏起來,讓孩子找一找。躲貓貓是經典的依戀與分離的遊戲,在有趣的遊戲中,孩子會體會到「媽媽不見了,但是還會回來」的概念;
等孩子大一點,也可以升級為捉迷藏遊戲,讓孩子了解到即使找不到媽媽,我們最終也會重逢,減少孩子對分離的恐懼。
②角色扮演遊戲
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繪本裡面的故事,例如扮演《小貓頭鷹》之中的貓頭鷹媽媽和貓頭鷹寶寶,通過做出他們的表情和動作,說出他們的臺詞,來演練日常生活中分離的場景。這樣,當孩子和媽媽分離的時候,也會不自覺採用繪本中正確的方法來積極應對了。
③擬人化告別遊戲
比如,讓孩子每天睡覺前和自己的心愛的玩具告別,摸摸玩具,對玩具飛吻,對它們說「再見」,這就無形中告訴了孩子分別是很正常的事情,分別了還會再見面的。相應的,也可以引導他把這種方式用於和親人告別,告訴他:「媽媽現在必須離開家去上班,但媽媽會和玩具一樣跟你再見的。」
④ 和爸爸一起玩
目的是讓孩子學習跟不同的家人在一起,減少對一位家人的依戀。
可以跟孩子說:「今天下午媽媽不在家,爸爸跟你一起玩。」即使媽媽在家,也可以讓孩子跟爸爸玩。」爸爸對孩子的成長也至關重要。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孩子終有一天要遠離父母,獨自成長,而我們給他獨立的底氣,就是早期安全感的建立。
處理好孩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千萬重視起來,好好和孩子一起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