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遠平在裝物資。
明月何曾是兩鄉
——華人集團董事局主席鄺遠平抗「疫」紀實
文 | 《中國退役軍人》雜誌記者 呂高排
這不是一次輕鬆的採訪。
北京和雪梨相距11000公裡,浩瀚太平洋橫亙其間。
中澳兩國跨越南北半球,時差3小時,微信視頻時斷時續……
華人集團董事局主席鄺遠平與其說是個企業老總,更像個企業銷售員。沒完沒了的業務、始終不停的電話,隨時將採訪中斷。再次出現是幾小時之後,他笑得很開心:「第二趟包機協調好了,4月7日飛,把湖北僑界捐贈的112萬個口罩和7萬服中藥製劑,運來援澳洲;再從澳洲帶回武漢一批急需生活物資,互通有無……」
就這樣,在鄺遠平或興奮或悲傷的表情裡,本刊記者用9個小時,斷斷續續完成這次越洋採訪。
神秘人物
未見其人,先知其事——
《長江日報》:2月1日,由華人集團董事局主席鄺遠平募集的首批價值30萬澳元的醫用口罩、防護服等急需物資,運抵武漢防疫一線。
《湖北日報》:2月18日,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湖北同鄉會與華人集團向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醫院捐贈2000套防護服。
《中國日報》:2月24日,鄺遠平執掌的澳洲華人集團發動華人華僑組織包機馳援行動,運送首批價值8000萬元愛心物資抵達武漢。與此同時,鄺遠平作為海外湖北社團合作聯盟執行主席兼秘書長,幫助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78個國家華人華僑,將近1億元愛心物資運送回國。
中新網:3月1日上午,湖北省孝感市收到華人集團攜手弘陽集團捐贈的5000套防護服,直達醫院「紅區」。
……
記者悄悄算了筆帳,鄺遠平自己,加上親友及集團30多家子公司,竟捐了2000萬元!鄺遠平有多少錢?為何始終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
視頻中的鄺遠平樸素平和,現在居住在侄女租住的兩室一廳公寓房裡。
實際上,遠在雪梨的鄺遠平早早買了機票,準備1月27日返回中國。可是來勢洶洶的疫情打亂了計劃,武漢封城,交通阻斷,他只能蝸居他鄉。
看到確診人數快速上升,想到很多父老鄉親、親朋好友都身處抗「疫」一線,了解到武漢急需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醫療物資,鄺遠平心急如焚,徹夜難眠。他立即行動,號召旗下企業華人集團、炎黃集團及三十多家子公司捐款捐物。
「太平洋再大,也隔不斷華人華僑的愛心。」思鄉之情一經喚起便遼闊無比。他立即放下手頭工作,開始籌集救援物資。
1月29日下午,武漢抗「疫」籌委會在雪梨召開新聞發布會。身為澳大利亞僑領、中國僑商聯合會副會長的鄺遠平,在發言時大聲疾呼:「母親生病了,我們作為她的兒女,這時候不站出來,更待何時……」他的話點燃了在座的每一位華人華僑的愛國熱情,大家群情亢奮,從會場出來直奔商場。
1月31日晚,澳中新春慈善晚宴在雪梨市政廳舉辦。鄺遠平的倡議再次引起強烈共鳴:「我是從湖北走出來、在澳洲生活和工作的華僑。大家捫心想一想,人這一生,祖國需要你的時候有多少回?是的,很少!現在祖國需要你了!」
晚宴上,鄺遠平當場表態,代表澳洲華人集團再捐獻10萬隻口罩,他兒子鄺幸也當即捐出1萬澳元。現場總募集現金15487澳元、N95口罩1500隻、護目鏡1100副、外科口罩15000隻、醫用口罩110000隻,所有募集澳幣現金購買物資後,郵寄湖北。
四代接力
肆虐的新冠肺炎,將鄺遠平一家無情地分割成一個個獨立單元。
81歲的母親在十堰妹妹家,而鄺遠平和兒子鄺幸在澳大利亞雪梨。老人很期待全家團聚,但她在電話裡勸慰說:「留在澳洲也好,你們在國外想想辦法,多買點醫療物資幫著抗『疫』吧!」
鄺幸34歲,也是一家企業法人代表。春節過後,他準備回到馬來西亞工作崗位上。
鄺遠平勸兒子留下來:「掙錢,什麼時候都有機會;但為祖國盡忠,現在恰逢其時。」
鄺幸沒有離開雪梨。他首先捐出20萬元,陪著父親為籌集物資四處奔波。採購、統計、運輸、裝機、報關、清關……隨著疫情變化,抗「疫」物資也是一天一變。今天好不容易訂好貨,第二天付款時,價格已上漲;還有些防「疫」物資稀缺,澳方不允許外運;另有個別物資是假貨,堅決不能要……形形色色的經歷,讓父子倆大開眼界。
「難,真難。」回憶起那段瘋狂經歷,鄺遠平至今心有餘悸。很多時候,大家都說放棄吧,他自己也覺得不可能完成了。可他咬緊牙關,不達目的絕不收兵。
協調包機,是鄺遠平遇到的最大的坎。政府機關、防疫部門、航空公司、外交部、工信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交通部、慈善總會……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前功盡棄。鄺遠平的兩部電話,始終處於忙線狀態。
這是一場惡仗。鄺遠平與時間賽跑,他對自己說,呼吸機早到一分鐘,就可能將一個新冠肺炎病人從生死線上拉回來;防護服早到一分鐘,醫護人員就少一分被感染的可能。
澳大利亞民航局做通了!中國民航局做通了!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還要協調,因為包機要通過兩國領空。時間已到周末,而且是晚上。南方航空和碧桂園相關負責人勸他說:「放棄吧,沒希望了。」
看看身後物資堆積如山,想想武漢醫院手套難尋,鄺遠平又抄起電話,請求中國外交部和湖北省外事辦通過外交途徑協調。他們為鄺遠平大愛深深感染,當天幫助辦好了相關手續。「要是在平時,7個工作日審批完就算快的。而這次,僅用了一天。」鄺遠平說起這些,情緒變得激動。
飛機到了武漢,又該怎麼辦?武漢進入戰時狀態,人要健康證,車要通行證,一隻鳥都難以落下。凌晨一點,鄺遠平不好意思再找別人,只好打電話給妹妹。於是,一場物資接力,在全家展開。
當日晚。「飛機已安全著陸,188個託盤、8000萬元物資開始有序分發……」聽著妹妹沙啞的聲音,57歲的鄺遠平一句話也說不出,眼淚簌簌往下落。
終有片刻空閒,鄺遠平打開手機視頻。相隔萬裡,老母親看到鄺遠平眼裡全是血絲。母親連聲問他:「你一天睡幾個小時?」鄺遠平老實說:「多的時候5個,少的時候3個。比鄺幸強多了,他感冒半個月,一直咳嗽,連去醫院的時間也沒有。」
老人看著遠在天邊的兒子、孫子,心疼地說:「你們父子倆做得好、做得對。我這個老太太也不能當局外人,我認捐5萬元,幫我買物資一起捐給十堰鄖西縣人民醫院。」
於是,鄺遠平手機上立現5萬元轉帳。
母親一生節儉,積攢下這些錢並不易。看著紅彤彤的數字,鄺遠平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父親早逝,母親一人將兄妹拉扯大。儘管日子過得拮据,她仍行善不止,就是素不相識的乞討者,也要他留下來吃碗熱飯……
全家受到巨大鼓舞。小孫女鄺依菡才三歲半,豎著耳朵聽大人們說話。她悄悄拿出壓歲錢,數出6980元,對爺爺說:「我也要參加,為疫區小朋友捐獻一臺制氧機。」
弟弟和弟媳、妹妹和妹夫全是退役軍人,他們紛紛站出來,捐款捐物,接力抗「疫」。全家緊緊擰成一股繩,期盼武漢春暖花開。
軍營生意達人
1984年11月,黑龍江密山,皚皚白雪是唯一風景。在-30°C的中俄邊境線上,邊防某團偵察班長鄺遠平,即將迎來一次探親。在這次探親中,他還將「洞房花燭」。
老家重慶,山柑漫山遍野,而在東北,連蘋果都難以見到;涪陵榨菜遠近聞名,戰士飯桌上只有土豆白菜。能不能把家鄉特產運到黑龍江,豐富官兵餐桌?鄺遠平的想法,得到首長高度肯定。帶著部隊介紹信,鄺遠平找幾位同學幫忙,一下子採購了70000斤川橘和96000斤榨菜,整整兩個火車皮。
物資採購好了,車皮卻不是想用就用的。一連7天,一身軍裝的鄺遠平成為火車站站長家常客。站長母親看不過去了,對兒子說:「快幫幫這個小戰士,柑橘再不運走,就爛掉了。」
第8天,車皮終於協調好了。
而第10天,是鄺遠平結婚大喜日子。喜宴和請柬全部安排妥當。
婚禮,一生就一次;火車,時間不等人。
在焦慮了半天之後,鄺遠平做出決定:隨火車走人!
就這樣,當鄺遠平押運著兩車皮貨物呼嘯著奔向黑土地的時候,在重慶小山村裡,姑娘一個人完成了新婚大禮。
一個人的苦,換來了廣大官兵的甜。柑橘、榨菜太多,官兵們吃不完,賣給當地土特產公司,一下子給部隊創收近萬元。他因此榮立三等功,作為軍校生重點培養對象,經過6個月的軍事文化集中補習,獲得了考軍校機會。
1985年9月,鄺遠平在第二炮兵指揮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深造,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北省軍區招待所。不到三年,被譽為「軍營生意達人」的他被提升為副所長、湖北復興飯店常務副總經理,不久又任武漢廣源實業集團副總裁,為所在部隊的三產貢獻出力量。
此後,鄺遠平成了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的搶手人才,鄺遠平在三大部門之間跳躍發展,逐漸成長為潛力巨大的複合型人才。
1995年,經過15年軍中磨礪,副處級幹部鄺遠平脫下了軍裝。
商海搏擊
轉業後,公務員、國企領導、私企創業者、澳洲華僑……鄺遠平血液中形成的堅韌品格,使他在每個崗位上,擊水飛舟。
事業的起起伏伏、命運的坎坷多舛,沒有打倒鄺遠平。相反,他越戰越勇,很快發現新大陸。華人華僑愛國情結濃厚,抱團發展,才能做大做強,助力中國經濟發展。他成立湖北華人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專注於股權投資、基金管理等金融服務。後來,該公司華麗轉身為華人集團,並定位為「中國成長型企業金融服務提供商」。
2002年,鄺遠平遠赴澳大利亞深造,獲得永久居留權。他將自己比作風箏:飛得再高,牽引風箏的那根線始終是祖國故土。因此,他最熱衷的事情,是在澳洲政商各界積極遊說,促湖北武漢對外交流,將海外資金引到家鄉。
2013年底,他運作重慶與雪梨之間實現直航,乘客數量一下子增長6倍。次年,他又以武漢市政協委員身份提出開通武漢與澳洲直航的提案,並邀澳洲政府官員、機場負責人到武漢溝通對接。當年9月,航線正式開通。
輝煌,就在一次次攻堅中鑄就。如今,鄺遠平親手創立並全面執掌的華人、炎黃兩大集團,已控股30多家公司,參股公司30多家,成為知名商業帝國。其經營範圍涉及資本運作、實業投資與管理兩大方面,主營業務包括私募股權投資、融資擔保業務、財務顧問、科技孵化、村鎮銀行等六大板塊,已為近500家中國上市公司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
鄺遠平說,學會感恩,回報社會,是一個企業家最基本的成長。成功企業一定要有公益意識。
華人集團宣傳部副總經理李端告訴記者,僅這幾年,鄺遠平和華人集團就援助洛陽希望小學20萬元,向湖北希望工程捐獻10萬元,與團省委聯合設立5000萬元青年創業基金,個人援助數十名品學兼優貧寒學生,累計捐款捐物上百萬元;任何災難發生時,華人集團從不缺位,累計向抗擊洪災、汶川地震捐款捐物200餘萬元;在他帶領下,華人集團還關注弱勢群體,向武漢市兒童福利院捐款,並參與「一對一」弱勢兒童資助活動……
來源:《中國退役軍人》雜誌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