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剛結束的首屆大學生校園媒體大賽上,清華大學「清新視界」從六十餘家參賽單位中突圍,與中國人民大學RUC新聞坊、武漢大學新視點等齊列十佳校媒,同時憑藉作品《「動批」遷去何方》《中國式PUA》收割了音視頻類兩項大獎。「清新視界」主打視頻新聞,每條視頻時長在五六分鐘左右,乾淨利落的剪輯與鮮明的新聞性令人過目不忘,而真正促使它成功的,是每期出眾的選題。
「清新視界」,一個採取全新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項目,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適應全媒體時代新聞教育的需要,進行的實踐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如今它已成為一個學生主導的視頻新聞欄目。作為一門整合課程,這是一個教學平臺、學生實踐平臺和全媒體實驗室,更是清華大學著名校園媒體之一。
清華大學的學生選修「清新視界工作坊」課程,在原央視《講述》《心理訪談》主持人、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小琴,同為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曾經製作過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雷建軍,主要指導老師梁君健以及學院其他老師的帶領下,像真正的節目組一樣,承擔一個一周雙播的視頻新聞欄目的所有日常工作,持續輸送著有意思、高品質的視頻新聞,近兩年代表作有《關注抑鬱》《中國式PUA》《日落啤跑》《清華保安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再見!動批》《殺人者日記》等。多位相關教師參與教學活動,隨時給予指導,實現全業務流程的伴隨式教學。
「清新視界」微信訂閱號介紹頁面
此外,「清新視界」還聘請業內資深人士作為項目導師參與教學,白巖松、柴靜、張泉靈等著名電視記者都曾對學生做過針對性指導。「清新視界」不僅在國內主要視頻網站均開設有專區,而且以博客、官方微博、手機APP等新媒體形式呈現,學生在此過程中熟悉所有的媒體形式。
「做什麼選題,我們沒有要求」
正式參與「清新視界」選題製作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需要接受每次三小時的新聞配套培訓。在這場特殊的培訓上,指導老師張小琴、雷建軍、梁君健會向學生介紹他們對選題的認識,譬如選題前的準備、選題的特性及細緻程度。隨後,學生將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要在學期結束前完成5、6部片子。當拍攝部數增加,學生的進步也越來越大。
「清新視界」內容以視頻新聞為主,短短五六分鐘的一部片子,選對了選題,每一秒都足夠吸睛。「我不會強制學生應該去做什麼選題,但會要求把一個空泛的選題變得具體,有人有事。要求是細緻的,提出選題後同學還要和老師進行多次溝通細化,直到這個選題能操作為止。至於選題具體哪個方向,基本不幹涉。」在張小琴看來,做選題時,學生自己的興趣願望最重要。這是保證他們行動力的源泉。
自2012年開辦以來,「清新視界」已穩步走過六年。在此期間,「清新視界」的取材範圍從「自我」與周邊逐漸延伸至更廣闊的社會,越發具有社會意義,關注到不同階層與不同群體,覆蓋社會話題、人物特寫、活動體驗、敏感話題、趣味視頻等類別。
「清新視界」的選題體現了極高的自由度,但這並不代表校園類選題就差強人意。「清新視界」所選校園類題材的社會性、代表性、承載力與其他類型選題的要求均相同,主題一定要有意義,有時效性,或者關係到許多人的生活。在老師眼裡,校園類選題的準入門檻並不比別的低,只是恰巧這個事情發生在校園內。
「有時候同學局限在校園內出不去,我們也會鼓勵他們多找一些外面的選題,到北京之外去看看。」在張小琴的鼓勵與指導下,「清新視界」團隊的成員對網絡信息尤為敏感,總能捕捉到報導中一些有意思的細節深入挖掘。有時同學所做的選題需要去到外地,得「出走北京」。「我們老師會幫他們爭取一些交通費用,孩子們很節儉,常常一大早就出發,到晚上就回來了。」在師生的協同努力下,受眾不僅看到了清華的「酒吧學霸」,還能看到山東的藍翔技校、天水的輪胎哥。
來自校媒分享會上清華大學「清新視界」的PPT
學生「自我矯正」
六年來,「清新視界」不斷茁壯,其背後是主創團隊的成長。學生逐年更迭,指導老師迎來送往,最後呈現在選題上的是師生「有來有往」的配合。老師提供學生自由生長的空間,學生將年輕的視野展示給老師。過程中,雙方都少不了幾番「折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新視界」指導老師張小琴
在介紹選題策劃時,張小琴反覆提到一個詞——「自我矯正」。「如果一開始提出的選題如果不是太明確或者不規範,就沒法推進下去。」張小琴說,填下選題單的那一刻,操作者必須自我設問:這個選題有哪些值得做的理由,去哪裡拍,選什麼人物來表達,人物的特殊之處在哪裡,能傳達什麼信息和意義。這一串問題下來,可以「逼迫」學生去思考。一旦受到啟發,學生很快就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隨之進行相應的修正,及早規避選題「無力」「無法推進」等問題。而這樣的「自我矯正」往往也需要得到老師的指導方可順利進行。
張小琴、雷建軍、梁君健三位老師借著自身豐富的從業經驗,幫助同學不斷篩選雕琢原始稚氣的選題,保證選題更具體,做到有人、有事、有力度、有銳度。如此,一個空泛的選題經過不斷縮窄,最終將聚焦到一個點上,隨後學生該做的,便是將這個點打通。
當選題成型進入操作階段,指導老師會不斷地反問學生:你要怎麼去做這個人?他做什麼的時候去拍?他這段時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問答之間,頗有論文答辯的意思,但學生在回答中往往能捋清製片思路。
5、6部片子的工作量不算小,每個片子的周期大概是一個月。同時因為時間緊張,這些片子通常都會交疊完成。每部片子起碼要接受老師兩到三次「反問」。如果自己仍無法處理,老師則會幫助分析,撥開迷霧,找到確切主題。幾次頭腦風暴下來,學生再把素材拿回去粗剪,裡頭缺漏的地方即已充分暴露,少哪句話,缺哪個場景,下一次補拍取材時,便能帶著目標出發。
「不在一個片子上耽擱太久」
三位老師將「清新視界」視如工作坊,學生們做片子就像在做手工,一點點地將技術「磨」出來。一個片子解決一個問題,片子做多後,解決的問題也多了,學生的整體能力也提升了。
但「清新視界」也不會讓學生在一個片子上耽擱太久。一個片子儘量修改,修改到將已有素材運用至極致即可。張小琴解釋道,「這樣同學不會『固』在一個片子上,避免了沮喪感。所以當一個片子完成度夠了,但做的水平不是特別高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此時該去想著下一個選題是什麼,又怎麼在下一個選題中提升。學生在製作片子時都能學到新的技能,帶著收穫與成就感,應用在下一部片子,那種向上的遞進將十分美妙。」
「敏感鑄就力量,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每個選題的氣質都不一樣,但充滿力量感的選題往往能在一眾同質化新聞大潮中脫穎而出。因此,如何凸顯選題的力量格外重要。
「清新視界」學生代表在首屆大學生校園媒體大賽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2017年11月,由於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和服裝批發市場面臨關閉拆遷。在這經營的商戶數量和年頭都不少,因此拆遷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問題。事實上,商戶必須做出讓步。他們是否理解,能否接受,如何開闢新的生活?動批的閉市對以動批為單位形成的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有哪些?這些都是當時頗為熱門的話題。
在選題「再見!動批」中,「清新視界」選擇了將動批閉市前夕商場各種甩賣的景象作為切入點,採用紀實加街採的模式,對動批店主、買家、街上的路人、維護動批前治安的交警進行採訪。在深挖消息,進行跟蹤拍攝或紀實性拍攝的過程中,一眾主創得以真正接近到某個人物,記錄其行為。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一舉一動就是力量。
動批閉市前夕,大甩賣過後老闆們各自收拾著東西,把經營了好幾年的店鋪拾掇成一個個包裹,把曾經的生活氣息一點點摺疊起來。在那些瞬間,人的狀態完全是真實且沉浸的,拍攝者不用刻意營造鏡頭,裡頭一雙垂落的眼皮子、一地未來得及收走的硬紙板就能讓鏡頭充滿表現力與張力,這種真實感讓畫面飽含力量。
「你只要在那兒拍著,跟他們聊聊,鏡頭裡立馬就湧進一堆心裡話。當然這對採訪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但你已經在合適的時間,選擇了合適的對象,並且有了交流的機會。」主創洪敦樂說,這種對時機與對象的篩選來自新聞敏感。高度的新聞敏感總能鑄就力量的呈現,就像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當每個片子的選題都由同學自發選擇完成,它就不再單單是項作業。在談到對「再見!動批」選題的製作感想時,主創們用到的詞語是「珍貴」「有幸」「有意義」。顯然,這種對重要社會事件的參與不僅為他們的專業訓練提供了實戰經驗,也是他們「走進社會、走進人群,了解社會百態、關心群眾心聲」的難得經歷。
本文由「大學新聞」與南京大學新記者<NJUXJZ>聯合首發
採訪 | 劉芳菲 楊賀婷
文字 | 劉芳菲 楊賀婷
責編 | 孔德淇 梁晨 劉天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