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鬱阻有口臭,按揉經渠穴一步搞定

2021-02-07 佛醫堂網絡教學


佛醫堂在全球華人圈有近百萬愛好養生修煉的專業受眾,為通過網絡進行「佛醫禪修」的普及教學,「佛醫堂雲道場」已經建立,現在只需158元年費即可加入,還可每天閱讀眾多專業同修的「實修日誌」以及交流學習,點此了解詳情>>


▲掃碼加入佛醫堂雲道場


師兄們好!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醫生診治病人的時候,通常都會問幾句話,吃飯怎麼樣啊之類的,一方面是需要問症狀,另一方面也可以聞到病人有沒有口氣。


有口氣的話,說明中焦有積食、鬱阻等,胃的消化有問題。曾經有個上腹鼓脹、心律偏快的案例,就是胃中鬱阻、氣逆上行而導致心律變亂的。此時怎麼辦?可以治胃,也可以治心,但這兩步調治可以通過一個穴位來完成,它就是經渠穴。



簡便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尺寸度量法。或手掌平放,掌心與拇指向上,距腕橫紋1寸的橈動脈搏動處,即按脈時中指所按之處即是。


功能作用宣肺理氣,清肺降逆,疏風解表,此穴為肺經經穴,五行屬性屬金,肺經肺臟本身屬金,"經主喘咳寒熱",故經渠具有疏風解表、宣肺理氣、清肺降逆之功,可用於治療宣降失常所致的發熱惡寒,咳嗽氣喘,胸悶胸痛,及肺熱上壅咽喉的腫痛;因經渠位於腕關節處,故有舒筋利節的近治作用。


按摩方法:激經渠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法,將拇指的指腹按壓在經渠穴穴位上,以穴位為中心,施以一定的力度進行旋轉按揉,左右兩側的經渠穴每次各按揉1-3分鐘即可,每天可按揉數次。



肺主一身之氣,想通過氣來一步解決,需要找它。而經渠穴是肺經的經穴,其核心功效我們總結為:疏降中焦鬱阻。用肺氣把胃裡面的鬱阻往下降,另一方面,氣行則血行,心血的問題也照顧到了。


因此,有口臭、上腹脹的情況,可以試試自我按揉經渠穴,以期療效。

☞  為更多師兄學習實修,佛醫堂特別設立「網絡實修群」教學體系,加入佛醫堂「網絡實修群」教學體系,報名請點此了解>>


▲掃碼加入佛醫堂雲道場




編輯聲明

  

  佛醫堂所發布、回復的一切內容大多整編自網絡公開內容,經義工精簡文字,以利於快捷閱讀。所有內容僅為公益性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佛醫堂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您有任何問題,歡迎「寫留言」與義工編輯交流。如您認為圖文內容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郵件聯繫:admin@foyitang.com ,我們會及時更正。

  佛醫堂微信分享的一切之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點擊「閱讀原文」可打開佛醫堂流通處微店

相關焦點

  • 經穴之小兒消化不良按揉魚際穴!
    聽到這裡,我和我姐都不由笑了起來,是呀,我們小時候哪有積過食,有時玩累了回家拿個饅頭就吃,也不像現在物質條件好,什麼食物都有。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根部,在肌肉隆起處和手背的交界線上,按上去的時候會觸到拇指根部的指骨。【穴位功效】具有清宣肺氣、清熱利咽、瀉熱開竅的作用,現代常用於調理傷寒汗不出、頭痛、發熱、咽炎、扁桃體炎、肺呼吸功能、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像胃氣下溜,五臟氣亂,岔氣都可以取魚際穴進行按揉。
  • 如何養好我們的脾胃?按揉建裡穴就可達到壯根基、中和胃氣的功效
    對於很多患有脾胃疾患的朋友來說,如何改善脾胃的功能,是一個頗為頭痛的問題,其實,想要改善脾胃的功能,需要的是三分治七分養,那麼用什麼養,該如何養,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中醫認為,胃有五竅,五竅都是胃氣出入的地方,而胃是人體大後方的門戶,當人體出現與胃相關症狀時,都可以刺激建裡,壯根基、中和胃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中醫健脾和胃之法-刺激建裡穴。
  • 經穴之能瀉火祛溼,除口臭的大陵穴!
    中醫認為,口臭多由心肺、脾、胃積熱或食積不化所致,這些東西長期淤積在體內排不出去就變成了毒素,因此消除口臭需要從根本上對身體進行調理才可根除。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除口臭的特效穴——大陵穴!心包經輸穴、原穴,氣血物質為水土的混合物,水溼滲流於經穴之外,脾土固化於穴周並生發乾熱水氣。大,與小相對;陵,丘陵、土堆之意。大陵穴物質為內關穴下傳的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後,脾土物質堆積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 身體有8個「生發穴」,每天按揉幾分鐘,頭髮越來越濃密!
    二、膀胱經穴位:玉枕穴玉枕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經常刺激該穴能生發固發,對於防治脫髮、謝頂有著非常好的效果。早在大唐盛世,名醫孫思邈就說過用刺激玉枕穴養發的方法。這個穴是很多中醫高手都會選的治療脫髮的穴位。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刺激頭維,可以調動胃經經氣,脾胃功能好了,氣血就充足,頭髮自然也就好了。按摩方法:按揉頭維穴可以這樣做:揉三次,按一次,按壓時稍微增加一下壓力,使局部有酸脹感更有效。
  • 經穴之失眠 焦慮 記憶力差,不如揉一揉神庭穴
    原來,小妍的老公為了家裡的生活更好一點,去了外地工作,家裡所有的事情全都壓在了小妍身上,小妍以前依靠老公習慣了,現在老公一去外地工作,她很不適應,又遇到公司裁減人員,她很怕自己也在其中,就開始焦慮,具她說,她已經有兩個月不能好好睡覺了,幾乎是整夜整夜地睡不著,即使睡著也很淺,小妍其實人很要強,睡眠不好,記憶力不好,自然工作都會有影響,所以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是著急
  • 經常口臭便秘,這是胃火過旺導致,勞宮穴就是清心降火的特效穴位
    患者除了大便乾燥外,還伴有精神不振、胸悶腹脹、口臭等症狀。使用以下穴位療法次日後,患者大便順利排下。在我們的手掌上,有一個心包經的穴位,這個穴位可清心火,安心神,對於失眠、神經衰弱等症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對於那些生活緊張、三餐不正常,緊張繁忙的上班族來說,用來清心安神再合適不過了,這個神奇的穴位就是勞宮穴。
  • 經穴王道:穴治口訣全篇
    2、 根據「上病下治」 、「頭病腳治」之法,還可點按「崑崙穴」(外踝骨後面的凹陷處),這個穴是個「降壓穴」有引血下行之效。再有就是在腳外側抹點油,推揉膀胱經在腳外側骨凹陷處的「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等穴即可緩解症狀。
  • 人體肝火旺(上火)就按太衝穴、內庭穴、合谷穴!
    專家指出,人體自帶三大去火穴位,每天經常按摩,可起到去火除燥的作用,這三個穴位就是太衝穴、內庭穴和合谷穴,以下為大家具體介紹這三個去火穴位及按摩手法。肝「上火」 ——太衝穴中醫認為,肝臟功能主要是「主疏洩、調暢氣機」,水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當肝有病變,則氣機不調,氣滯水停。肝火旺,常表現為口乾舌燥、頭暈、易怒、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去肝火可按摩太衝穴。
  • 手上有個「感冒穴」,按揉3分鐘,讓鼻道暢通!
    那在感冒初起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通過點按手上的一個經外奇穴「感冒穴」來緩解這種鼻塞頭痛的感冒症狀! 這個穴位呢在我們的手背上,我們的中指與無名指中間的關節的骨縫處,這個穴位有一點深! 我們在按揉的時候,要用到我們另一隻手的拇指側緣,使勁的向下點按到感覺有種酸脹酸痛的感覺才好!
  • 脾胃不好多梳髮際 身體有毒素按通胃經
    身體有毒素,按通胃經臉色黃而黑、身體疲乏、脾氣也時常暴躁易怒……中醫將這些症狀歸納為「身體有毒素」的信號,排毒不僅能使皮膚氣色變好,對身體健康也至關重要。因此,不妨多按胃經來緩解。取穴:屈膝沿髕骨向下循按,摸到脛骨,距脛骨外側邊緣一中指寬處就是足陽明胃經小腿部的循行線。髕骨下方的韌帶外側凹陷處是犢鼻穴,自犢鼻向下約一掌是足三裡穴,再向下一掌為上巨虛穴,再下一掌為下巨虛穴。具體方法:自犢鼻沿胃經循行線自上而下點按足三裡、上巨虛穴、下巨虛穴,通暢小腿氣血。反覆10次後換另一條腿重複動作。
  • 【漲知識】按手腕一個地方,搞定 「十大疾病」,幾秒鐘就可學會!
    其實,手腕上有個穴位,經常揉按,能輕鬆搞定十幾種疾病,幾秒就能學會!這個神奇的地方就是神門穴。神門穴,顧名思義,是安定心神的門戶。神門穴位於人體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2、焦慮、心神不寧,刮拭神門穴神門穴具有安神、定志的效果,按壓、刮拭神門穴,能夠即刻緩解心神不寧的問題。3、防暈車,按揉神門穴中醫認為,腸胃功能弱的人容易出現暈車,這是因為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濁氣上頭導致的。
  • 消化科醫生:人人手上都有個「通便穴」,平時揉一揉,便秘口臭躲著走
    如果長期便秘,對身體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小腹脹痛、口臭、痤瘡、面色發黃等等。 一、消化科醫生:人人手上都有個「通便穴」,揉一揉,便秘口臭躲著走 人體有很多穴位,其中一個非常有名的穴位叫做
  • 【每日一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就按這三個穴位,太給力了!
    足三裡穴  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足三裡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要穴。《四總穴歌》裡說「肚腹三裡留」,是指凡是消化系統問題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裡治療,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  按摩足三裡,堪比催動人體自帶的一株靈芝仙草,其對消化系統具有雙向良性調節的作用,比如腹瀉了按摩它可以止瀉,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 一按就長壽——人體四大強壯穴:關元穴、合谷穴、內關穴、足三裡
    誰都希望自己身體強壯,將疾病拒之門外,有人拼命健身,有人尋求各種保健品,而在中醫看來,人體與生俱來帶有自強的「按鈕」,即通過推拿按摩某些穴位,對強身健體有極大幫助。關元穴將手放在臍下,四橫指處即是關元穴。
  • 經後養穴找足三裡、太溪穴是很好的一個方法!
    長期經量不規率可通過按揉足三裡、太溪穴來調理:《素問·亡篇·刺法論》中有:「腎之源,出於太溪。」太溪為足少陰經原穴,腎陰腎陽皆可補之,五臟之疾皆可治之。如《循經考穴編》中有:「腎家虛冷,陰痿不起,月事亂期,血氣閉塞。」
  • 總是胃脹氣可以按按這四個穴
    太白穴  如果吃飯的時候總覺得剛吃一點就胃脹,甚至還不斷打嗝,有想嘔吐的感覺,不妨在平時多按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對調理脾氣虛弱有好處。另外,常按太白穴還能緩解運動後肌肉酸痛感。  內關穴  專家介紹內關穴屬心包經,除益氣安神,還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常按摩內關穴,對緩解胃部脹氣有一定作用。  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 此穴為胃經經氣聚集之處,常按揉可改善胃痛、胃脹等諸多腸胃不適
    中脘穴,因位於胃脘部,上、下脘之間而得名,又名胃脘。穴位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即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處。中脘穴是胃經經氣聚集之處,為胃之募穴;又為六腑之會穴,中焦的氣會穴。胃腑病多在此穴位處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異常反應。
  • 胃脹氣可以按這四個穴
    太白穴:如果吃飯的時候總覺得剛吃一點就胃脹,甚至還不斷打嗝,有想嘔吐的感覺,不妨在平時多按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對調理脾氣虛弱有好處。它在足內側緣,第1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另外,常按太白穴還能緩解運動後肌肉酸痛感。
  • 人體有5個祛溼「開關」,輕按就能祛溼毒
    看小便,單次尿不多,次數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若女性白帶量增多也是溼重的表現。揉按五大祛溼穴位,祛溼效果極佳!1.豐隆穴功效:調脾胃氣機,祛溼化痰。按摩: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點按該穴3分鐘,然後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和胃健脾「三劍客」!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這三個穴位的組合具有和胃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納呆、嘔吐、呃逆、洩瀉等消化系統的病症。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任脈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