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2020-12-10 博史通今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創造了「永徽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人口最多300萬戶,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曾一度增長到380萬戶。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如此評價: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如果說「永徽之治」僅僅是「貞觀遺風」,實際上並不公允,畢竟,唐高宗對唐朝也有諸多貢獻,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

例如,李世民晚年曾在徵討高句麗時折戟,在唐高宗時期,大將蘇定方一度徵服了朝鮮半島。唐高宗時期的名臣劉仁軌更是打得日寇800年不敢侵華。唐朝疆域最大的時期,就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間。

然而,儘管唐高宗有如此成就,他仍然有不被後人認可的地方,歐陽修在《新唐書》中如此評價唐高宗:

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歐陽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溺愛衽席」,說白了,就是唐高宗過於軟弱,寵出來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最終導致「貽禍邦家」,唐朝江山差點斷送在武氏手裡。

歷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軟弱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

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並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登基為帝。李世民登基後,最先安排了三個人的位置,即:尊父親李淵為太上皇,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封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世民一度認為,太子李承乾必將接替自己,成為唐朝的第三位帝王。

李承乾身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為太子的詔書上,李世民曾誇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現,也的確是一位優秀的太子。只是,隨著其他兄弟的成長,李承乾對自己的信心越來越不足,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日益獲得父親寵愛,李承乾卻接連犯了幾個錯誤後,李承乾一度誤以為李世民會改立李泰為太子。

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李承乾最終聯合侯君集、杜荷等人發動政變,意圖逼李世民提前禪位給自己。只可惜,事情敗露,李承乾最終被廢。李承乾被廢後,本來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的李泰因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代價,被李世民貶黜。接下來,李世民僅有一位嫡子,那就是李治。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下,李世民立年僅15歲,成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為了快速培養李治,李世民先後把自己最信任的幾位文臣武將都派到東宮輔佐太子,讓長孫無忌任太子太師、房玄齡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蕭瑀任太子太保。又讓李大亮、于志寧、馬周、褚遂良等人分別到東宮兼職。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議事,還是下朝批閱奏摺,都讓李治待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在培養李治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發現,太子李治聰慧有餘,但為人太過軟弱。李世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選對了太子。

有一天,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私下裡說:

「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下同)

雉奴是李治的乳名。李世民是在對長孫無忌說:「你當初讓我立李治為太子,但李治性格軟弱,恐怕不能擔此大任。怎麼辦?」

聽到李世民這麼一說,長孫無忌嚇得滿頭大汗,正思考該怎麼回答,沒想到李世民說出一句更加驚人的話: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即:朕的第三子、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朕,我想立李恪為太子,你覺得怎樣?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楊氏。李恪雖然是李世民的庶子,但他的父母都是帝王血脈,所以並沒有人敢輕視李恪。李恪不僅長得英俊,而且為人豪爽,處事果斷,他在鎮守宋州期間,官聲很好,很得當地百姓擁戴。但庶子畢竟庶子,在隋唐門閥時代,庶子永遠無法和嫡子相比。所以,在李承乾被廢之時,李恪顯然沒有身為嫡子的李治佔優勢。

在得知李世民想傳位給李恪後,長孫無忌連忙嚴肅勸阻說:「萬萬不可!」

李世民問道:「為什麼呢,難道李恪就不是你的外甥嗎?」在封建時期,庶子以嫡母為母,嫡母之兄是也是順治的舅舅。在外人看來,李恪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但在長孫無忌心中,李治是他一手扶起來的親外甥,當然要多搬維護。

長孫無忌的回答是:「太子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厚,這才是真正的依文治國的君主。太子乃天下儲君,不可以輕易更換。」李世民認真考慮長孫無忌的話後,最終放棄了立李恪為太子的打算。

筆者認為,李世民經過李承乾謀逆後,更換李治為太子,為了培養李治,李世民有些急於求成。發現李治的缺點後,李世民竟然又要換太子,這種做法的確不妥。若真的更換庶子李恪為太子,其他庶子必定紛紛覬覦皇位,到時候唐朝可能大亂。

李治或許不是完美的太子,但唐高宗後來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最為可惜是吳王李恪,他雖然被父親心儀,卻並未能成為太子。若吳王李恪能做一個安穩的王爺也就罷了,但是,長孫無忌時刻在警惕著李恪。唐高宗登基後,長孫無忌藉助「房遺愛謀反案」,故意陷害吳王李恪,李恪最終被殺。長孫無忌陷害李恪,和當初李世民私下向長孫無忌透露想立李恪為太子,關係很大。

有意思的是,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這句話後來應驗了。

相關焦點

  • 太子李承乾被廢後,他本已勝券在握,卻因一句話讓李世民改立他人
    這個文學館,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也建立過,這個時候魏王又想建立文學館,但是太宗同意了。這個決定更加讓李承乾害怕,他知道,自己這個弟弟是衝著自己的位置來的,也許,父親還不知道。其實李世民在寵愛魏王李泰的同時,並沒有動廢立太子的心思,當時李世民是非常想把李承乾培養成一國之君的。因為在太宗的心裡,是愛著這個兒子的。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奪嫡之爭,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被廢結束。因太子的愚蠢舉動,讓魏王李泰輕易獲勝,也讓太宗李世民對李承乾非常失望,更加看好李泰,私下裡當面告訴李泰,立他為太子。 然而,這是李泰距離太子之位最近的一刻。
  • 想要在唐朝安穩做太子,弟弟不能叫李世民,舅舅不能叫長孫無忌
    李世民的經驗告訴我們:就算你再名正言順,我照樣可以用手中的刀另外開闢一條通往皇位的血色道路。二 躺贏的第二代太子李治李治是長孫皇后生的第三個兒子,從出生開始,李世民給他的定位就是忠君的臣子、閒散的王爺。
  • 長孫無忌炮製的驚天大案
    薛萬徹是李世民麾下著名將領,他在徵討突厥、吐谷渾、薛延陀以及高麗的戰爭中,幾乎是無役不與,屢立戰功,李世民曾說:「當今名將,唯李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娶了唐太宗的妹妹丹陽公主為妻,加封為駙馬都尉,官拜右衛大將軍。但由於他恃才傲物,盛氣凌人,得罪了軍中不少人,結果因副將告發其心懷怨望,被撤職除名,後雖改任寧州刺史,但薛萬徹對此依然耿耿於懷。
  • 老謀深算的長孫無忌,輸給了自己外甥
    到了李世民兒子李治即位時,大唐的將帥就沒剩下幾個了,只留下了寥寥幾人輔政。為了能使李治登基後穩定局面,解除了英國公李績,江夏王道宗和薛萬徹的兵權。其實這些都和一個人有間接的關係,那就是長孫無忌。他在藉機排除異己,壯大自身。 如果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功勞最大者,非長孫無忌莫屬。最初想出此計劃的是房玄齡,但其不敢直接找李世民說。
  • 長孫無忌為何鬥不過武則天?犯了個致命錯誤,自縊算是好的
    從李世民騎兵之初,長孫無忌就一直跟隨在身邊,屬於創業元老級的人物,外加大舅子這層關係,登基後的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委以重任,絲毫不擔心什麼功高震主。做君臣到了這份上,也是自古罕見了,長孫無忌也確實沒有辜負李世民,對李世民很忠心,不過在立太子這個問題上卻把李世民給坑了,至少是讓武則天的出現埋下了隱患。李世民立的第一個太子李承乾,由於造反被李世民給廢了,導致太子之位懸空,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害怕自己的兒子也這麼幹,於是對立太子的事感到十分苦悶和為難。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受到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玄武門之變前夕,高士廉、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密謀,高士廉率獄卒釋放囚犯,發放盔甲兵器,到芳林門助戰,玄武門之變後,秦王當上皇太子,高士廉當上太子右庶子,進封侍中,封義興郡公。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其皇后長孫皇后是千古賢后,二人生有三男四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李承乾出生於619年,即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因生於承乾殿,被其祖父,唐高祖賜名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高祖武德年間,李承乾被封為中山郡王。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長孫無忌通過「房遺愛謀反案」,極力消除貞觀朝廢太子事件的影響
    承乾的宮僚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等「皆坐免為庶人」。受到牽連的還有駙馬都尉王敬直(尚太宗女南平公主),「坐交皇太子承乾,徙嶺外」。魏王泰作為貞觀年間儲位之爭的主要當事人,在承乾被廢後,並未能如願以償地成為儲君,他的弟弟晉王治在長孫無忌的支持下被立為新太子。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長孫無忌-皇權也容不下的親舅舅
    今天要說的這位唐朝宰相就是死在了自己外甥的手上,他就是長孫無忌。對於長孫無忌有些人可能不是特別熟悉,但是他的妹夫很多人肯定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長孫無忌的親妹妹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賢后之首-長孫皇后。在中國,只要家庭大了,各房之間的爭奪就肯定少不了。長孫無忌肯定對此深有體會,因為少年喪父後,他連同母親和妹妹便被趕出了家門,無奈之下只好投奔舅舅高士廉。
  • 一手遮天的代價: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麼?
    李淵率子太原起兵後,長孫無忌便投軍於李世民,從此追隨李世民徵戰四方,為其"智囊",心腹謀臣,立下赫赫功勞。後封上黨縣公,成為秦王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氏在舅父高士廉作主下,後來嫁給李世民為妻(即後來很有賢名的長孫文德皇后)。此後,長孫無忌便與李世民的關係更進了一層,成了姻親、郎舅。
  • 重慶掌故丨唐太宗的太子,為什麼死在重慶
    李世民一生,生了14個兒子,除了第9子李治和第13子李福得以善終,其餘12個兒子,都是非正常死亡——有時候真同情李世民,為了搶皇帝寶座,自己父子相殘、兄弟相殘;當了皇帝後,兒子們又深肖其父,謀反的謀反、奪嫡的奪嫡。其中,有兩個兒子被發配重慶,後死在當地。這兩位不幸的兒子是:太子李承乾、曹王李明。
  • 他深受皇帝喜愛被立為太子,也因為過分喜愛和期待,最終身敗名裂
    武德九年,李世民繼位之後,就冊立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可以說,他這條帝王之路,從一開始就是坦途。(圖為李承乾的劇照)畢竟是皇帝和皇后所生的長子,眾星拱月,不在話下,從小就是皇室的重點培養對象。他天資聰穎,史書記載其「性聰敏」。師從名門,魏徵、李綱都曾任太子師。貞觀九年,唐高祖李淵去世,太宗李世民守孝期間,由太子李承乾監國。
  • 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為何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李世民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貞觀七年,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拒不肯受,堅決推辭,這次李世民鐵了心,任長孫無忌說破了嘴皮,也不肯收回成命,兩人爭執許久,長孫無忌無奈之下出任司空。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淵還是唐國公時,長孫無忌就與李世民相交莫逆,後來還與李世民成為「郎舅」,李淵起義後,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後來又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深受李世民信任。
  • 李世民有病,宰相說了八個字,結果被賜自盡了
    貞觀十七年四月初一,紇幹承基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組成了一個整容十分強大的調查團,負責調查李承乾謀反案。在經過了五天的緊密調查之後,李承乾謀反案鐵證如山。四月初六,李世民下詔,廢了李承乾太子之位。並且把李承乾的黨羽杜荷、侯君集、趙節、李安儼處死。
  • 大唐貞觀太子之爭,險些上演的翻版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太可汗,一統四海威震海內外,但他最大的痛就是太子李承乾不成器,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長子,武德二年生於太極宮承乾殿,就以此殿命名。他是長子自幼就受到父母的重視,他也聰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