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海軍經常通過衝繩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宮古海峽國際水道前往太平洋進行遠洋訓練。最近日本NHK電視臺援引日本防衛省的話說,從11月1日開始的日本三大自衛隊「西南大演習」中,首次在衝繩縣宮古島部署88式岸艦飛彈,從而將衝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的海域全部納入射程。
「扶桑魚叉」
從字面上理解,岸艦飛彈是指從岸上發射攻擊艦船的飛彈,亦稱岸防飛彈,通常配置在沿海重要政治經濟目標附近、關鍵島嶼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等地,是「由陸制海」的主要武器之一。從宏觀上看,部署岸艦飛彈遠非把飛彈發射車派到發射地點那麼簡單,它是個複雜的系統,其發射裝置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檢測發射、技術保障系統等構成岸艦飛彈武器系統,共同執行打擊任務。具體到日本的88式岸艦飛彈,就是日本1982年開始研發,1988年定型,1990年列裝的一種岸防飛彈。該型飛彈迄今累計裝備468枚,配屬102輛六聯裝飛彈發射車,因其外觀與美國海軍BGM-84魚叉反艦飛彈相似,也被戲稱為「扶桑魚叉」。
結構特徵
客觀而言,88岸艦飛彈之所以能快速研製成功,得益於「拿來主義」——其設計藍本源自1980年開始批量生產的ASM-1(也稱「80式」)空艦飛彈。80式飛彈專供日本航空自衛隊F-1、F-2戰機使用,彈體長3.98米,彈徑0.35米,翼展1.19米,發射重量600千克,發射高度760-3048米,最大射程50千米,巡航高度15米,飛行速度0.9馬赫。裝備這種飛彈的目的是一旦遭遇諸如蘇聯太平洋艦隊大規模登陸日本北海道時,實施空對海的「飛彈群攻」。但80式飛彈有一個問題很突出,因為日本「專守防衛」的原則,戰機的航程和載荷受到嚴格限制,因此不能攜帶太重太大的飛彈,使該飛彈的射程和威力受到約束。
而車載發射的88飛彈身上,這些限制都可以解除,據見過該飛彈「真面目」的人回憶,88式飛彈幾乎就是80式飛彈的放大版,氣動布局如出一轍,主發動機從固體火箭發動機換成了渦輪噴射發動機,並增加了火箭助推器,在彈體下部增加了發動機進氣口,飛彈長度增加到5米,發射重量增加到660千克,彈徑0.350米,射程達到150千米,並增大了戰鬥部的重量和威力。
獨立制導
一個標準的88式飛彈獨立作戰單元包括6輛目標搜索車、12輛通信中繼車、1輛指揮控制車、4輛射擊指揮車、16輛飛彈發射車、16輛供彈車和若干模擬設備。發射車由73式載重卡車改裝而來,每車帶6根發射管,分上下兩層布置。
88式岸艦飛彈應用了「網絡中心戰」的思維,既能通過自身傳感器搜尋目標信息,也能通過數據鏈路獲取其他作戰平臺的目標信息。當然,無論通過哪種方式獲得目標信息,飛彈單元的指揮控制車都要經過任務規劃、射擊參數裝定等步驟後才能將作戰指令發送給發射車,由它們實施目標。整個發射準備時間約45分鐘,發射車每隔2秒就能發射1枚飛彈,發射車的飛彈打完後,可利用車載起重機卸下空發射管,在供彈車的幫助下裝填新彈。
至於飛彈本身,一旦啟動發射,彈內的助推器首先推動彈體離開充滿氮氣的密封發射管。彈翼和舵面隨後自動展開。當飛彈達到一定速度後,助推器脫落,飛彈按事先規劃好的航線飛行。據稱,該型岸艦飛彈可脫離外部制導,在目標海域獨立搜尋符合預設特徵的目標,從而避免在單一目標上浪費太多彈藥。
包藏禍心
在作戰應用方面,日本陸上自衛隊曾發展出一種「以岸控海」的戰術,就是把88式岸艦飛彈沿北海道或本州北部機動部署,使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和部分北太平洋海域都處於飛彈射程之內,從而限制俄太平洋艦隊的活動。如今,日本把該飛彈部署到衝繩,顯然想「如法炮製」。
另據日本《丸》雜誌介紹,日本還在加緊拓展88式岸艦飛彈的功能。首先是發展出只攜帶2枚或3枚飛彈的輕量化發射車,以便空運到境外作戰。其次是簡化作戰單元,僅保留髮射車、指揮車和通信車,將目標探測任務交給「網絡中心戰」完成。最後也是最危險的是,日本可能參考美制「戰斧」巡航飛彈的技術,使88式岸艦飛彈兼具對陸攻擊能力,使其變成「準巡航飛彈」,如果日本真的邁出這一步,那將是地區安全的一大「負資產」。(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