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楊晶
圖為籌辦貧民施醫公所呈文
奉天省教育廳對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的鼓勵讓王溥澤更加提振了一心辦學的士氣,念及中西醫學校目前只能惠及到遼陽曾城內及周邊的學生,他又不免心生惆悵,夜不能寐。聽聞畢業學生所悉,營口人煙稠密但尚無醫校,有想習得醫學者,還得前往其他城市求學,出於對習醫者無學可上的責任感和一份執念,王溥澤即刻奏請遼陽知事劉芳彬欲在營口創辦分學以惠及營口求習醫學者,並內附營口辦學簡章兩份,劉知事對此舉也是十分認同,即刻與營口知事進行聯繫,幾經商討得到回應。營口知事回函中表示:「吾國晚近以來,對於醫學頗久講求,該學董設立專校,提倡醫學,茲復分設來營籍。謀推廣,存心利濟,造福地方,誠堪嘉尚,而畢業年限僅以三年為度,便準自由行醫,概免考驗,該校將簡章內畢業年限一限酌量修正至少定為五年。」幾經商議後,決定於1922年3月將學校設在營口漥坑店老一局胡同,學制由原來的三年改為五年,其它組織機構、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經費支出均同遼陽本校一致。營口分校的設立標誌著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已從遼陽輻射到省內其它地區,這也是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辦學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營口分校的設立圓了王溥澤心中的一個夢想。在辦學之餘他也逐漸將目光投向了社會的公益事業中來,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善舉回饋更多的遼陽百姓。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院至建校以來曾參加過多次重大慈善救濟活動,還曾多次對社會進行捐資並獲得過多枚獎章。
1923年8月,遼陽地區發生水災,遼陽成立地方水災急賑會收容所,當時有很多民間組織自願加入其中。王溥澤關心民疾,體恤災黎,念及難民在收容所雖有居住飯食,但患有病症者卻無人醫治,於是即刻命人在各收容所設醫治場所,配備藥物,免費給難民治病。私立中西醫學校教職人員也都親臨第一線,為救治難民施醫用藥發揮了積極作用。
之後,遼陽地區又接連旱澇頻發,貧民顛連到處,王溥澤醫者仁心,眼見貧民災民饑寒交迫,累積很多的病患無法得到及時的診治,他日夜焦思,深感救治一時只能緩解燃眉之急,必須長期設立一專門救治機構,以應本地的急需。於是王溥澤又一次擔起了社會公益救治的重任,這一次他決定成立專門的貧民施醫公所,一來可以解決貧民災民無處救醫的困境,造福地方難民;二來也可以為中西醫學校設立專門定點的實習醫院,讓學生在參與治病救人的過程中習練醫術。為長久計王溥澤命人立刻開始籌備貧民施醫公所,設立組織、成立章程,施診時間與休診時期都有明確規定,如有危急難醫之重症,則須聽取患者意願和家人同意後方予診治。而貧民施醫公所的職員也都是中西醫學校的在職各科職員,利用工作之餘純屬公益的義舉行為。貧民施醫公所所有組織經費及施用中西藥科等費用,均由中西醫學校自籌。貧民施醫公所的成立在難民救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謂是「輔地方慈善事業,謀民生之幸福」。隨著年豐民裕,來所貧民診療者日漸消退,加上支款拮据,1925年5月,貧民施醫公所停辦。
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與學校各項事業的活躍,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像一株幼苗在慢慢的長大,又不斷的開枝散葉。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辦學十幾年,畢業十四個班,畢業生約四百餘人,為遼陽地區、東三省乃至全國輸送了一批批專業醫務人才。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民辦醫學教育的出現,標誌著遼陽醫學業已進入正軌的教育序列,拓寬了以往學習中醫僅能師徒授受、父子相承的傳統模式,使培養大批醫才有了可能,也使得學習西醫不再遠度重洋。但是經費問題卻始終是中西醫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繞過的一個問題,儘管王溥澤在投入上做出很大的努力,但經費不足仍然限制著學校的發展,學校無固定校舍,幾經搬遷,又無法擴充,教學儀器不能更新添置,師資的流失,教育質量的下降,這些都使得中西醫學校不堪重負,難以為繼,無奈之下學校於1930年停辦。
就這樣遼陽縣私立中西醫學校歷經了十五年的風雨歷程,從創辦到興盛再到衰敗,雖然留下了許多遺憾,但在王溥澤執掌學校的時間裡,他的教學理念和職業風範帶給一所學校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裡有著創辦人的執著堅守和奉獻精神,有著順應時代的辦學理念,還有著熱心公益事業的慈悲之心。這些往事歷歷在目地在王溥澤的眼前划過,猶如這身上灑落的細雨漸漸地消逝於無形......
來源:遼陽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