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特別繞,很多人可能一看題目就暈了,不要犯暈,也不要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李白的詩《峨眉山月歌》很有名,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之內鑲嵌進去五個地名,但讀起來卻朗朗上口,一點都不覺得刻意堆砌,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感。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五個地名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和渝州。其中「峨眉」一詞,我發現學生在默寫時,除了這個正確寫法,有寫成「峨嵋」的,有寫成「蛾眉」的,還有寫成「娥眉」的,更有甚者,居然寫成了「鵝眉」。
除了最後一個特別不動腦,特別不靠譜的「鵝眉」之外,峨眉、峨嵋、蛾眉、娥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都可以查得到,是四個同音詞,同一個讀音之下,有如此多的同音詞,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況且這幾個詞之間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值得分析一下。
現在一般說起「峨眉」,大家都默認為是在說「峨眉山」,位於今天四川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郡志》云:「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需要對《峨眉郡志》這段話中的幾個詞稍加解釋。
鬘mán:頭髮美好的樣子。
鬒zhěn:頭髮稠密而黑。
螓qín首蛾眉:如螓之首﹐如蛾之眉。謂額廣而眉彎。形容女子美麗的容貌。亦借指美女。
簡而言之,古人覺得峨眉山就如美麗的女子一般,所以名之為「蛾眉」。但因為是山的名稱,所以不是直接名之為「蛾眉」,而是名之為「峨眉」。其實最初不僅僅是「峨」變成了山字旁,「眉」也有山字旁,整體寫作「峨嵋」,後來簡化為「峨眉」,所以《現代漢語詞典》注釋說「峨眉」舊作「峨嵋」,但說實話,這一簡化沒什麼太大的道理。因為「眉」去掉山,又非要用其作為山之名,有一點兒名不正言不順的味道。
但以現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規定來說,峨眉山一定是峨嵋山,這是毫無疑問的。只不過現在通常寫作「峨眉」,而不寫作「峨嵋」罷了。
「峨眉山月半輪秋」中的「峨眉山月」說的就是峨嵋山的月亮,但為什麼又說「峨眉月未必是蛾眉月」呢?
李白詩中的「峨眉山月半輪秋」說的是峨嵋山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個車輪。從月相上來說,形似半個車輪的月亮,應該至少是農曆初七、初八的月亮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弦月。
而「蛾眉月」則是專有名詞,是說形似蛾眉的月亮,具體對應到月相來說,應該是農曆初五的月亮。
那為什麼這時候的月亮會叫「蛾眉月」,蛾眉月又是什麼形狀的呢?這就要進一步了解「蛾眉」是怎麼回事。
蛾眉:蠶蛾觸鬚細長而彎曲,因以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例如,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然後也由此進一步將剛剛出現的細長而彎曲的新月稱之為「蛾眉月」。
由此可見,「峨眉月」強調的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峨嵋山所見的月亮,而「蛾眉月」則是專指特定時間節點的月相,因此,「峨眉月」未必是「蛾眉月」。
「蛾眉月」只是月相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從細長而彎曲的蛾眉月長大為一輪滿月。當然,農曆月末的階段的月亮也可以稱之為蛾眉月,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叫蛾眉殘月。
有一首神童詩就是在寫「蛾眉月」。
賦新月繆氏子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雖然是一首詠物詩,但能託物言志,可謂是小小少年有大大志氣。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蛾眉月」一定是「蛾眉月」呢?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對「蛾眉」「娥眉」兩個詞的解釋是,「蛾眉」又作「娥眉」,反過來「娥眉」同「蛾眉」。意味著首選用「蛾眉」,但用「娥眉」也不算錯。這兩個詞是廣義上的異形詞。
那為什麼會既有「蛾眉」又有「娥眉」呢?
先從「娥眉」之「娥」說起:
娥:形聲。從女,我聲。《說文解字》中注釋「娥」是帝堯之女,舜妻,娥皇,字也。
大多數漢字工具書都認為「娥」的本義是形容「女子容貌美好」。我個人推測「娥」的本義與「娥皇」之間存在一種互動的關係,大約因了「娥」的本義,才有「娥皇」之名,然後又因了「娥皇」而強化了「娥」的本義。
「娥」又由形容女子貌美,而進一步變化了詞性,成為名詞,指代美女。而「娥眉」則是在借代這樣一種修辭之下,從局部走向整體,從最初描述女子美麗的眉毛,演變為指代美女。比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這樣的詩句。
再說「蛾眉」之「蛾」。
形聲。從蟲,我聲。本義:蛾子。這個字本身和美女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當這個字用來修飾「眉」的時候,就和美女搭上了關係。最初是由於相似聯想,看到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就想到蠶蛾的細長而彎曲的觸鬚。然後就將這種形狀的眉毛稱之為「蛾眉」,這從修辭上來說是比喻。接著,又藉助借代的這種修辭,從局部走向整體,從形容女子美麗的眉毛,演變為指代美女。
「蛾眉」與「娥眉」正是在這樣一種發展路徑之下,兩個原本不相干的詞語,由此相遇了,並在意義上交錯在一起,慢慢甚至完全融合,可以相互替代了。因此,「蛾眉月」必定是「娥眉月」,兩者說的完全是同一個事物,只是詞形不同而已。
總結一下,大約是由「娥眉」而「蛾眉」,又由「蛾眉」而「峨嵋」,最後是由「峨嵋」而「峨眉」,這幾個同音詞走過這麼一個發展路徑。
雖然僅僅是幾個同音詞,但從中可以發掘出很多關於語言文字的門道來。
比如,為什麼同音而異形,為什麼異形而同義,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發展變化關係如何,各種修辭方式的發展等等,這些都隱藏在漢字造字方式及其有規律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所以翻來覆去倒騰一下這幾個詞,好好掰扯掰扯,弄清楚來龍去脈,頗有一些趣味暗含在裡面。
對了,關於峨眉山的得名,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在水的邊上,古語稱之為「湄」。就是「所謂伊人,在水之湄」的「湄」,因為是山,所以在命名上就離開了水,增加了山,從「涐湄」而變成了「峨嵋」。其實原本就是「涐水之湄」。由此,又多了一個同音詞:「涐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