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麓有三座主要的火車站。位於峨眉山市區的峨眉站是老峨眉站,擴建後停普速列車和部分高鐵。峨眉山站是成綿樂城際列車站,位於峨眉山風景區附近。另一座燕崗站,位於桂花橋鎮。
此外,峨眉山車務段沿線還有四十餘座大小車站。甚至在峨眉山的金頂至萬佛頂上,都有幾座停用的觀光車站,一度開著類似阿爾卑斯一帶的登山列車。
位於峨眉山市桂花橋鎮前進北路5號的燕崗站,似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車站。候車廳只有一層,等級卻是峨眉山車務段四十餘座車站中最高的。車站門前有個賣蔬菜和水果的午市,菜農們的方言明顯與當地不同。他們賣山裡種的葡萄,三元一斤,且不支持微信支付。
站前路上,只有一位騎自行車賣涼糕的阿姨,賣的是蜀南一帶傳統甜品——水井涼糕。阿姨姓歐,老家住山裡,峨眉山車務段從燕崗站遷走後,留下大量空置的房屋,歐阿姨就到機務段公寓買了套房子,方便在市裡的雪花啤酒廠上班的兒子。歐阿姨沒有微信,我找了個路人幫忙轉帳,她就多送了我一杯冰粉,因為「許多人聽到沒有微信後就走了」。
峨眉鐵路俱樂部(燕崗站)丁海笑為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燕崗站雖小,卻是成昆鐵路重要的一站,從燕崗到廣通,是成昆鐵路線上地形、地質條件最為惡劣,工程最為艱巨的地段。縱貫川滇兩省的成昆鐵路沿線地形險峻、地質複雜、災害頻發,長期被視為修建鐵路的禁區,所以,線路勘測雖早在民國時期便已完成,但直到1964年才開建,當時掀起了西南鐵路建設大會戰的序幕,四十萬軍民歷時六年修完,1971年通車。
燕崗站是「大會戰」式的產物,1965年建站時,這裡曾匯聚大江南北的建設者。他們投身於此,逐漸與當地居民分化成了兩個平行社會——鐵路人有自己的行政系統、學校、醫院、俱樂部,方言與外邊迥異,住房與待遇都要優於「地方」,長期位於鄙視鏈的上端。所有新鮮流行的事物,總是先傳到燕崗,再到地方。
如今,燕崗這個小站只停靠部分由攀枝花、涼山州和雲南駛來的普速列車,其中一趟從燕崗至普雄的
5619次列車,是火車迷中大名鼎鼎的「綠皮車」經典路線,
全程7小時33分,平均每隔16分鐘就會停一站,穿過26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站,多為彝族地區,山高谷深,橋隧相連。
成昆鐵路燕崗站鐵路人陸續離開,桂花橋鎮也隨之衰落。前進路與友愛路交匯處一樁六層高的樓房,是桂花橋鎮的地標建築,立面上方用繁體寫著「前進西樓」。走到附近的峨眉鐵路俱樂部,大樓內陳舊的格局,昏暗的光線,摺疊向上的樓梯,讓人覺得像在玩密室逃脫。不同層樓上分布著撞球室、籃球場、桌球室、太極協會、舞廳、圖書室、音樂室、書法協會,門上掛著個不知何處頒發的「三星級俱樂部」的牌子,以及「鐵路職工、家屬憑捲入場活動」的公告。
一座火車帶來的大學說到成昆線和峨眉山的關係,不得不提到西南交通大學。1964年9月,鐵道部決定將一所老牌院校唐山鐵道學院遷至峨眉,因此在峨眉山麓,一所專門為修建成昆鐵路的大學誕生了。1972年,這所大學被更名為現在的名稱——西南交通大學。如果說山海關和唐山是西南交通大學的源頭,那峨眉山就是西南交通大學的成長之地了。
同燕崗站一樣,移居峨眉山雖是一項國家任務,但當時的人們真真切切地打算在此紮根,連一座普通的用以洩山洪的步行橋,都採用結構嚴謹的多孔石橋方案建造。通向西山梁的路上,有一座1968年修建的穹頂式半露天禮堂——
名山電影場,電影場建築根據周圍地勢,將舞臺、電影放映場、運動場、看臺融合在一起,頗有古羅馬劇院的範兒。
名山電影場1989年,學校校部搬遷至成都,西南交通大學並沒有打算另設一個峨眉山學院,峨眉校區就被當作一個下屬校區存續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裡的學院建設、招生相對獨立,生源質量和就業率都不及本校區,以至於峨眉校區一直處於一種尷尬的存在。坊間傳聞,交大一度想要賣掉這塊地,改建為旅遊景區,但迫於校友壓力,未能實現。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像是峨眉山的平行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一個三線建設的產物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峨眉校區目前開設有土木工程學院、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是一個嚴重偏向理工類學科的校區,在峨眉山這樣一個富有豐富人文底蘊的場所很難有所施展。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楓林橋。設想如果存在一個峨眉山學院,將峨眉山的宗教(包含宗教哲學、音樂與舞蹈)、文學、旅遊、武術文化(中國武術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轉變成源源不斷的學術資源,是一件多麼兩全其美的事情,甚至還可開設一個專門研究峨眉山地質、動植物的學院,峨嵋山以其物種繁多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2016年8月,竺可楨書院在峨眉校區掛牌成立,西南交通大學試圖通過現代「書院」的形式改造校區。
「四川的阿爾卑斯山」蘇東坡有詩云:「峨眉山西雪千裡,北望成都如井底。」
由岷山發脈綿延而來的峨眉山,從四川盆地中徒然升起,海拔差距達兩千五百米。高落差造成峨眉山懸巖絕壁、峽谷急流,植被與動物分布層次豐富。相傳公元1世紀,在峨嵋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一座佛寺。根據《峨眉山志》的記載,有學者推斷其年代可能早於中土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
峨眉山自古就是觀光、禮佛勝地,但成為避暑地開端於1906年。一個叫W. F. Bea Man的外國人到峨眉山租屋消夏,慢慢帶動了峨眉山的現代觀光業。峨眉山被西人稱為「四川的阿爾卑斯山」,因為夏季入山,仍能見雪。後來,瑞士的瑞吉山還和真的峨眉山結為姊妹山,雙方互換山石,將其放在對方的峰頂。
一本民國出版的旅遊指南《峨眉導遊詳記》,詳細記有乘坐滑竿的價格,和導遊和挑夫食宿問題等等,可謂民國版的Lonely Planet。彼時,山中甚至有七家網球場供度假的人使用,教堂、醫院、郵局、遊泳池一一齊具。度假活動在峨眉山發展百年後,無論是軍區、鐵道部的療養院,還是各企業的康養中心,遍布山中各處。
峨眉山伏虎寺提起峨眉山,人們只道是「天下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卻很少意識到峨眉山本身也是一座縣級市。由樂山代管的峨眉山市(峨眉縣)已有1400多年歷史,峨眉山風景區在地域上屬於峨眉山市,在行政上則由正縣級的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管轄。峨眉山房價三至五千,看似很平,但你只能買到那個叫做峨眉山市的地方,同川南許多山谷一樣,峨眉山市區冬季寒冷,夏季潮溼,真正能避暑是峨眉山風景區。
最近兩次登峨眉山,皆午後進山,一次入伏虎寺,在半山腰的茶園喝青山綠水茶。第二次爬到了純陽殿,天色近晚,遂歸。上金頂還是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時我正在西北念研究生,五一假期與朋友約好開車上山。
峨眉山橙農由於交通管治,車不能直接開到雷洞坪停車場,我們將車停在零公裡處,換景區觀光車上山。售票處晃蕩著一些所謂「帶路人」,我們的車在停車時被騙了二百元。雷洞坪的纜車前排起了長龍,要坐到纜車,得排上兩個小時,於是改從這裡開始爬山。路程並不輕鬆,得不斷避開滑杆和人流,超過走得慢的人,有種在狹長的過道裡跑馬拉松的感覺。
當然比起擁堵,更糟糕的是天氣。這段時間寒流來襲,山上下起了冰雨,四周全是水霧,所有下山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抱怨——金頂全是霧,什麼也看不到。到達金頂時果然起了霧,但也不至於什麼也看不到,能見度大概有十米左右,普賢菩薩的金像在雲霧中佛光顯現,顯得格外神秘。金頂上擠滿了領著孩子的父母、坐在大佛旁合影的外國遊客以及不知所求的香客。
下山的時候雨倏然變得有些大了,我們坐纜車下到雷洞坪,在這裡等待下山的人群和上山時同樣焦急。蜿蜒的通道將不大的候車廳分割成一格格的迷宮,短短的幾分鐘變得異常漫長,排隊的人相互對望,在這種注視面前有些迫不得已,我想這大概是安東尼·吉登斯所言的「禮貌的忽視」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