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方式有千千萬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食物中毒、煤氣中毒、金屬中毒
……
但有一種你不一定知道
那就是「水中毒」
近日
一則#一次喝3.2L水致水中毒#的新聞
衝上熱搜第一
原來
深圳一女子為做B超喝水憋尿,
一次性飲水3200ml後
出現噁心嘔吐、手腳抽搐等症狀,
就診後發現為「水中毒」,
搶救4小時才脫險。
真的沒想到
喝個水還能中毒?
那一天少喝或者只喝一點水行不行?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判斷
自己的身體缺不缺水?
今天就來科普一下
當水的攝入量遠遠超過身體排出量時,過多的水分就會滯留在機體中,導致血漿被稀釋,從而使血漿中的鈉離子濃度降低。這種現象就是水中毒,也叫做稀釋性低鈉血症。
正常情況下,人體腎臟的持續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鐘16毫升,一旦攝取水分的速度超過了這個標準,過剩的水分會使細胞膨脹,引起脫水低鈉症,一般會導致頭暈眼花、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症狀,嚴重的會出現痙攣、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來講,「水中毒」的病因包括以下幾點:
不同原因導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如失血、休克、創傷及大手術等;
腎功能不全,排尿能力下降;
機體攝入水分過多或者接受過多的靜脈輸液。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母乳餵養的6個月以內的嬰兒不需要額外餵水,如奶粉餵養也不宜過稀過多,否則極易造成嬰兒「水中毒」。
既然喝水過多可能會出這麼多的狀況,甚至還會中毒,那少喝點水行不行呢?
答案是,喝水太少了也不行。
身體對水的依賴和需求是十分敏感的,哪怕只有1%的水分補充不足,身體也會感受到缺水,表現出不舒適的症狀。
當身體缺水時,首先會感覺口渴、焦慮煩躁、頭疼困頓等,隨著缺水程度的增加,可能會有發熱、皮膚彈性減弱、血壓下降、呼吸過度甚至暈厥,嚴重可致死。
日常補充水分要適量,喝水過多或過少都不科學。
不同年齡及性別的水需要量不同,具體飲水量略有不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
6個月以內嬰兒無需補水,6個月至1歲每日水總攝入量為900ml/天(包括奶/食物/水),1-2歲為1300ml。
2-3歲除三餐外需補水600-700ml,4-5歲補水700-800ml,5-7歲補水800ml,7-10歲補水1000ml。
除正常三餐飲食外,成年男性需補充為1.7L/天,成年女性為1.5L/天。
在高溫或強體力勞動的情況下,除了相應提高補水量外,還應同時補充鹽分。
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儘量選擇白開水、礦泉水以及純淨水。不要用含糖的高熱量飲料代替。
2、最好喝20-30℃的溫開水,不要超過50℃。人體食道黏膜不能耐受很高的溫度,超過50℃的水會損傷黏膜。
3、少量多次也是科學喝水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要一次性喝太多也不要喝太快。
可以通過尿液的顏色來判斷,這是一個簡單可行的辦法。
1說明飲水過多,可以適當少喝點;
2~3算比較正常的尿色;
4~7尿色則提示身體需要喝水了。
但是,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需要一定的時間,通過尿液顏色來判斷身體的水分狀態是相對延遲的,最好是使用固定體積的水杯喝水,估算每天的喝水量。
俗話說「萬物皆有毒,關鍵看劑量」,劑量才是決定一種物質是否有毒性的關鍵因素。
對於毒性很大的物質,攝入極少量也可能表現為無毒,而有些健康的食物,攝入量過多時也是毒物。
食鹽,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但如果攝入過量,則可能引發高鈉血症,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榴槤,也是很多人的心頭愛,但是食用過多會導致高血壓。
海鮮食品,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營養美味的代名詞,但過多食用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增加患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