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便會拿出金箍棒往地上一砸,然後就會冒出一個身形矮小、面容可鞠的土地神,畢恭畢敬地向孫悟空講述當地的情況。可以說,大多數人想起土地神,都會想起這一經典畫面。
神仙鬼怪這一類虛構的人物原本是不存在的,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卻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時至今日,人們對鬼神都懷有崇高的敬意,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而土地神這一神仙體系中最底層的群體,和老百姓走的最近,香火也最為旺盛,幾乎遍及鄉野。
土地神最早叫「社神」、或社公,社就是土地的意思,所以後來也稱土地神、土地爺。人們對土地的崇拜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這是對於皇天后土的原始崇拜,還沒有演化為人格化的神靈,但後來各種傳說的流布以及上古英雄的神化,有名有姓的神就愈發多了起來。
只不過,人們意識到,這塊給予他們豐厚收穫的土地實在是太過廣袤了,耕種又是那麼辛苦,每一塊土地上人都希望社神能讓自己的物產更豐富,解決這個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分社。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
當時,有二十五戶為一社的,有一百戶為一社的,於是社又成了一個小的行政單位,而社神也就成為一個集體的稱呼。每一個社神負責一個這樣的行政單位,他們的地位,就相當於封建王朝最卑微的地方官,有時是裡長、村長之流,大一點也就是個知縣(土地神的上司是城隍,相當於知縣和知府)。
大約到了南北朝,土地神有了各自的名字,《三皇經》云:「豫州社神,姓範名禮;雍州社神,姓修名理;梁州社神,姓黃名宗;荊州社神,姓張名豫;揚州設神,姓鄒名混;徐州社神,姓韓名季;青州社神,姓殷名育;兗州社神,姓費名明;冀州社神,姓馮名遷。」
這些社神的來歷身世多不可考,當然也不用考,因為社神似乎始終在變動著,人們根據需要,會不斷地增減或更新換代社神,尤其是那些生前作過善事或被認為廉潔的官吏更是一方土地的首選。如唐代的韓愈,文章彪炳,又有識人薦人之能,所以就奉為翰林院及吏部的土地神;而嶽飛的故第在臨安太學,因此他就成了太學的土地神。
老百姓雖然沒有將土地神供奉在家裡,但無論城市或鄉村,不管繁榮還是荒涼的地域,都有他們的身影,《西遊記》中火焰山有土地、玉華洲有土地,就連天宮的蟠桃園都有土地,可以這麼說,只要腳踏上黃土,便有一方神靈在注視和護佑著,這就是土地神。
中國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或許是土地神實在太多,人們不耐煩記那麼多名字,又或許是土地神總是在不斷的變動之中,讓人摸不著規律,祭祀起來也就頗為不便。於是,土地廟裡供奉的神像面貌氣質開始統一起來,絕大多數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叟,也就是俗稱的土地公公,有的身邊還坐著妻子,人稱土地婆婆。
公公婆婆慈祥的面容讓人覺得溫暖,即使他鄉的遊客也每每感受到慈父慈母的親切,因此土地廟的香火從來沒有間斷過。只是,土地神的名字又漸漸消失了,人們只記得他管轄的區域,並用這個區域的名字來稱呼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