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故事薈丨被小蘑菇改變命運的追夢人

2020-12-25 湘潭在線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 通訊員 鄧石堅 

(一)

自從當上菌棚「小老闆」後,雨湖區姜畲鎮泉塘子村民林利芝就成了村民中最忙碌的一個。

11月25日,林利芝一大早就騎車趕往兩公裡外的姜畲現代農業示範園,準備將菌棚裡的蘑菇採摘完,送往收購點。

當她將菌棚裡的蘑菇悉數裝上三輪車時,誰想,車出了故障。情急之下,林利芝只得請附近菜農幫忙送貨。

路上,林利芝掰著指頭算日子:摘完菌棚裡的蘑菇,接下來得趕緊為菌棒打孔增氧……

忙完手裡的事,時間已近中午。回到家吃飯的時候,正巧碰到鄰居馬春燕來串門。看著眼前滿臉汗珠的林利芝,馬春燕順勢幫她捋了捋貼在臉上的頭髮。

「種蘑菇效益怎麼樣?」

「我負責6座菌棚的日常管理,平時辛是辛苦,但一年下來能掙5萬來塊。」林利芝放下碗對馬春燕說,蘑菇生長周期短、技術含量低、經濟收益快。針對她這樣的貧困戶,幫扶單位「綠豐農場」既給予種苗、土地、技術支持,還負責產品回收,「只要肯幹,基本沒後顧之憂。」

「你也來試試吧,這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林利芝趁熱打鐵,邀馬春燕也加入種菇脫貧隊伍。

(二)

如果說潔白鮮嫩的小蘑菇,提振了林利芝脫貧的信心。那麼,和她命運相似的雨湖區鶴嶺鎮晶鑫村村民宋江,則在小蘑菇的助力下,當上了村裡脫貧致富的能手。

「要脫貧,首先要解決思想『脫貧』的問題。」宋江告訴我們,過去受條件制約,村民們做的生薑、酸棗、山楂片、鹽辣椒等土特產品總是賣不起好價錢。前些年,在幫扶單位「綠豐農場」負責人賀超雲的建議下,他和幾名貧困戶率先轉變觀念,通過與企業「抱團」,搞起了合作化經營。

「我們只需提供產品,回收、加工、銷售都由他們負責。」宋江介紹,「綠豐農場」定期到村上收購各類農產品,然後送到扶貧車間進行初加工和包裝,再通過既有的配送服務網絡運到各專櫃銷售。現在,光這塊業務每月就能實現5萬餘元收入。

靠種小蘑菇,外加銷售生薑、酸棗、山楂片、鹽辣椒等農產品,短短兩年,宋江家裡蓋起了兩層小樓,還買了新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這都是託『綠豐』的福。」宋江高興地說。

其實,最開始賀超雲遊說貧困戶搞合作化經營時,宋江是最擔心的一個。

「當時,村裡沒有誰做過這樣的事,心裡沒有底。但超雲姐鼓勵我們:『別擔心,我們是優秀星創天地,有支持有項目,一定搞得成』。」宋江對我們說,為提升農產品質量,賀超雲專程帶他們去參加栽培和加工技術培訓,引導農戶生產綠色有機食品,並多次派技術專家現場指導,讓大家在發展產業時少走了很多彎路。

現在,宋江和人說起蘑菇種植和營銷駕輕就熟。「今年『綠豐農場』承諾年保底收購20噸各類土特產,預計能帶動每戶貧困戶年增收4000元左右。」宋江透露。

(三)

被小蘑菇改變生活軌跡的,何止林利芝和宋江。為他們提供幫扶的賀超雲,當年同樣因小蘑菇改變了命運。

今年43歲的賀超雲,原是市二紡廠的下崗工人。2002年,在丈夫張豔輝的幫助下,她開始學習蘑菇種植技術,並積累了她創業的「第一桶金」。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賀超雲的蘑菇事業跌入低谷。經過一系列市場調查,她創新銷售模式,建立農產品直營店。2009年,第一家「綠豐農場」社區生鮮超市開業。

從受制於超市轉向自己做超市,賀超雲勇敢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事實證明,這種以新鮮、便利、健康為特點定位的社區生鮮超市,是及時而明智的。如今,「綠豐農場」在湘潭市內已擁有54家門店,是家喻戶曉的社區生鮮超市品牌。2017年,「綠豐農場」晉升國家級星創天地。

近年來,在做大做強農產品生產流通業務的基礎上,「綠豐農場」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繼成立環保技術公司大力發展廢棄農產品及秸稈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外,今年公司又投資1400萬元,實施農業秸稈制食用菌基料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預計可日均回收處理農業秸稈廢棄物30噸、日產500立方沼氣和月產300噸食用菌基料,為我市產業扶貧打下基礎。

11月28日,在位於雨湖區先鋒工業園「綠豐農場」總部,我們看到一棟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集採集配中心,現已初具雛形。賀超雲告訴我們,不久後,公司星創天地入駐的40多家企業的貨物,都可以在這裡發貨,此舉既為企業省去了中間環節,還節約了不少生產成本。

林利芝、宋江、賀超雲,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經歷的3個人,因為小蘑菇走到了一起,又不約而同地用智慧和努力翻越貧困高山,共同追夢新的生活。

在我市,像「綠豐農場」這樣的國家級星創天地有6家。這些星創天地以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科技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載體,通過吸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農業致富帶頭人創新創業,為促進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推進該項工作在我市開展,2017年我市出臺《湘潭市星創天地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每年認定一批市級星創天地。如今,遍地開花的星創天地,已成為農村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科技扶貧的重要載體。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旅遊扶貧路上的追夢人
    在陽光的沐浴下美觀、典雅、溫馨,望一眼都會讓人心醉……近年來,興義市萬峰林民宿產業聲名鵲起、持續走熱,旅遊扶貧方興未艾。2019年接待遊客3847.5萬人次,增長34.3%。我叫周麗,44歲,中共黨員,興義市文體旅廣局職工,旅遊扶貧路上的一個追夢人。  緣牽旅遊,攜手民宿。2012年,我懷著對從事旅遊業夢想的強烈追求,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轉崗到興義市文體旅廣局工作,從此與旅遊行業結下不解之緣。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我積極響應黨組織的號召,主動請戰,積極投身萬峰林的旅遊扶貧工作。
  • 奮鬥吧·追夢人丨專訪東勝區委副書記、政府代區長劉鳳雲
    奮鬥吧·追夢人丨專訪東勝區委副書記、政府代區長劉鳳雲 2020-04-23 15: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會直答(18):教育扶貧丨高校教育扶貧,教育、文化、科技"三手抓"!
    按照「扶貧先扶智」的思路,教育扶貧不僅要關注好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時另外兩點也需要特別的給予關注:第一,教育扶貧要和文化扶貧相結合,教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第二,教育扶貧要和科技扶貧結合,特別是高校扶貧工作,要很好地體現這一點
  • 不是屏幕改變命運,而是品牌學校改變了他們命運!
    近日,朋友圈被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新聞特稿刷屏。
  • 20名「未來科技女性領袖」走進廣西 助力科技扶貧
    如何操作能讓蘑菇提高產量?蘑菇種植究竟有多少門道?」帶著這些疑問,十一期間,來自北京、上海、河北、山東等地的20名12至16歲「未來科技女性領袖」踏上了廣西科技扶貧的徵程。她們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昭華博士和廣西大學導師們的指導下,在國家級貧困縣——廣西省南寧市隆安縣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科技扶貧。
  • ...小蘑菇」鋪就產業扶貧路 自貢自流井蘑菇產業正積極拓展川南市場
    尚永高 劉莉 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4月16日,自貢市自流井區飛龍峽鎮星星村六組的舒平正在地裡給蘑菇噴水,細心的檢查蘑菇的長勢。正是靠著蘑菇產業的帶動,舒平已經實現脫貧,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近年來,自流井區充分發揮商會會員企業作用,以「小蘑菇」帶領貧困戶鼓起腰包,走出產業扶貧的新路徑。全區多家商會會員大力發展蘑菇產業,年銷售收入達1000餘萬元,帶動20餘戶貧困戶實現穩定高質量脫貧。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留學生杜牧同:雲端分享脫貧逐夢故事
    來自中非共和國的杜牧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留學生。今年夏天,他在「雲端」為合陽縣第二高級中學1800餘名學生作演講,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鼓勵他們做努力奔跑的追夢人。「雲端談夢想」是西北農大組織的「讓青春夢想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系列探索實踐之一,通過一系列雲端講座,鼓勵貧困地區學生珍惜韶華,努力拼搏,勇敢追逐青春夢想。目前這一系列實踐已被教育部列為高校扶貧典型項目。
  • 沈南鵬:生生不息的追夢人推動中國不斷向前
    在3月23日舉行的「CDF Talk」 創新演講環節,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以「追夢人的故事」為題發表了演講。沈南鵬表示,紅杉中國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實現他們的夢想。「一代代追夢人必將把中國夢的精神傳遞下去。正是這種強大的向上的力量,讓我們對中國的未來始終充滿信心,我相信它一定會推動國家能不斷的向前,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壯大。」
  • 【講好靈寶蘋果故事】果鄉科技「追夢人」
    這些獲獎作品講述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將與靈寶果樹一起,紮根弘農大地,年復一年,春華秋實,成為最美的風景。《中國金城傳媒》陸續刊發這些獲獎作品。 三等獎 果鄉科技「追夢人」 ——記靈寶市鼎宏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哲民 ■荊慧麗 一個高中畢業的鄉村農民以超乎常人的勇氣,20多年執著於生物科技,
  • 關於開展尋找「科技追夢人」的通知
    關於開展尋找「科技追夢人」的通知 2020-12-11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頭上長蘑菇》親子互動小故事
    】今天分享睡前故事《頭上長蘑菇》有一個以蘑菇為食物的小女孩,和奶奶相依為命,下雨天家裡的蘑菇吃完了,小女孩只能冒雨去山裡採蘑菇,採蘑菇的途中她遇到了好多奇怪的事情,讓我們開始閱讀這篇小故事吧!下雨天的路,又溼又滑,小女孩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山裡走,雨天的山和平常的山看起來有一點不一樣,平常只看到了滿山的樹,下雨之後,樹下長滿了各種各樣顏色的蘑菇,還有一些喜歡潮溼的小昆蟲,也鑽出了土地。 小女孩邊走邊摘蘑菇,走著走著突然看到了一雙靴子,這個靴子可比她腳上穿的草鞋要好看多了,小女孩很是奇怪,左右看了看這裡並沒有其她人,一想到奶奶經常告訴她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小女孩繞過靴子繼續往前走。
  • 首屆「濠江杯」「知識改變命運——我與書的故事」有獎徵文啟事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首屆「濠江杯」「知識改變命運——我與書的故事」有獎徵文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光明日報、澳門晚報聯合主辦;華中師範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嵐峰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智點江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協辦。
  • 《追夢人》:冷校長的不老詩心與熾熱情懷
    冷校長這次寫的書叫做《追夢人》!冷校長是位退休的高中老校長,教政治課是一把好手,寫起作來也絲毫不含糊,稱得上是「水缸裡捉腳魚」「麥田裡捉秧雞」——手到擒來! 往常的每年,冷校長都應邀到北上廣深各位晚輩的公司走走,看看。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冷緒中作為中國二十冶派駐沿河縣扶貧掛職幹部,自2019年4月掛任沿河縣副縣長以來,一心撲在了扶貧工作上,通過深入調研,他量身定做了一系列幫扶舉措,爭取和撬動各類資源,為沿河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摘帽貢獻智慧和力量。勤走訪:釐清扶貧工作思路群眾的生活怎麼樣?收入怎麼樣?扶貧工作怎麼幹?剛到沿河縣的冷緒中腦海裡一直縈繞著這些問題。
  • 《萬水千山總是情》丨文學路上的追夢人
    文丨湯江峰我原在一家醫院上班,一名顯微鏡下的臨床檢驗師。後來,得一機緣,改行當記者,棄醫從文,走上寫作之路。命運的轉機,換來了人生的新天地,我開始謀劃未來,做自己想做的「文學夢」。他們天天背單詞,讀英語,我就天天吟詠唐詩宋詞,鑽研平平仄仄;他們天天背《英語九百句》,我就天天看莎士比亞、屠格涅夫、歌德和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堅持一段時間後,便見分曉了:當他們用英語單詞和語法練習遣詞造句時,我的散文、詩歌和新聞作品已陸續散見於一些報紙雜誌了……第六感覺告訴我,繆斯女神似乎在眷顧我這個文學追夢人。
  • 「我的脫貧故事」知識改變命運丨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和美社區徐振盼
    說來奇怪,在那樣一個教育相對落後的年代,他們那一代人,似乎都在內心中不約而同地達成一個共識,都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抓住了少之又少可以讀書的機會,真正把讀書當成了信仰。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做的一切事、吃的無數苦,都是為了讀書,終於成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代人。相對他們來說,我們這一代人,無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充滿了機遇與希望。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徐貽,懷揣著對農村的特殊情感,在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便前往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始自己為期兩年的扶貧之旅,為貫徹落實各項幫扶措施貢獻自己的力量。轉換角色,做精準扶貧的「調研員」「引水方知開源不易」。從一個建築施工企業管理人員到政府機關公職人員,對沿河縣的陌生以及缺乏脫貧攻堅工作經驗讓徐貽有點不知所措。
  • 小蘑菇雨傘的故事-媽媽課堂親子故事會及蘑菇種植體驗活動
    由媽媽課堂王杏校長為在場的60餘位家長和小朋友講讀繪本《小蘑菇雨傘的故事》,並進行種植小蘑菇的體驗互動環節,齊魯媽媽網創始人李海站先生親自現場為孩子們和家長講解蘑菇的種植和管理方法。通過王杏校長惟妙惟肖的講解,極具親和力的互動,讓孩子了解了蘑菇的特徵,學習小動物們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對親朋好友的互幫互助。通過蘑菇種植體驗環節,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見證成長的喜悅,收穫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