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 通訊員 鄧石堅
(一)
自從當上菌棚「小老闆」後,雨湖區姜畲鎮泉塘子村民林利芝就成了村民中最忙碌的一個。
11月25日,林利芝一大早就騎車趕往兩公裡外的姜畲現代農業示範園,準備將菌棚裡的蘑菇採摘完,送往收購點。
當她將菌棚裡的蘑菇悉數裝上三輪車時,誰想,車出了故障。情急之下,林利芝只得請附近菜農幫忙送貨。
路上,林利芝掰著指頭算日子:摘完菌棚裡的蘑菇,接下來得趕緊為菌棒打孔增氧……
忙完手裡的事,時間已近中午。回到家吃飯的時候,正巧碰到鄰居馬春燕來串門。看著眼前滿臉汗珠的林利芝,馬春燕順勢幫她捋了捋貼在臉上的頭髮。
「種蘑菇效益怎麼樣?」
「我負責6座菌棚的日常管理,平時辛是辛苦,但一年下來能掙5萬來塊。」林利芝放下碗對馬春燕說,蘑菇生長周期短、技術含量低、經濟收益快。針對她這樣的貧困戶,幫扶單位「綠豐農場」既給予種苗、土地、技術支持,還負責產品回收,「只要肯幹,基本沒後顧之憂。」
「你也來試試吧,這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林利芝趁熱打鐵,邀馬春燕也加入種菇脫貧隊伍。
(二)
如果說潔白鮮嫩的小蘑菇,提振了林利芝脫貧的信心。那麼,和她命運相似的雨湖區鶴嶺鎮晶鑫村村民宋江,則在小蘑菇的助力下,當上了村裡脫貧致富的能手。
「要脫貧,首先要解決思想『脫貧』的問題。」宋江告訴我們,過去受條件制約,村民們做的生薑、酸棗、山楂片、鹽辣椒等土特產品總是賣不起好價錢。前些年,在幫扶單位「綠豐農場」負責人賀超雲的建議下,他和幾名貧困戶率先轉變觀念,通過與企業「抱團」,搞起了合作化經營。
「我們只需提供產品,回收、加工、銷售都由他們負責。」宋江介紹,「綠豐農場」定期到村上收購各類農產品,然後送到扶貧車間進行初加工和包裝,再通過既有的配送服務網絡運到各專櫃銷售。現在,光這塊業務每月就能實現5萬餘元收入。
靠種小蘑菇,外加銷售生薑、酸棗、山楂片、鹽辣椒等農產品,短短兩年,宋江家裡蓋起了兩層小樓,還買了新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這都是託『綠豐』的福。」宋江高興地說。
其實,最開始賀超雲遊說貧困戶搞合作化經營時,宋江是最擔心的一個。
「當時,村裡沒有誰做過這樣的事,心裡沒有底。但超雲姐鼓勵我們:『別擔心,我們是優秀星創天地,有支持有項目,一定搞得成』。」宋江對我們說,為提升農產品質量,賀超雲專程帶他們去參加栽培和加工技術培訓,引導農戶生產綠色有機食品,並多次派技術專家現場指導,讓大家在發展產業時少走了很多彎路。
現在,宋江和人說起蘑菇種植和營銷駕輕就熟。「今年『綠豐農場』承諾年保底收購20噸各類土特產,預計能帶動每戶貧困戶年增收4000元左右。」宋江透露。
(三)
被小蘑菇改變生活軌跡的,何止林利芝和宋江。為他們提供幫扶的賀超雲,當年同樣因小蘑菇改變了命運。
今年43歲的賀超雲,原是市二紡廠的下崗工人。2002年,在丈夫張豔輝的幫助下,她開始學習蘑菇種植技術,並積累了她創業的「第一桶金」。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賀超雲的蘑菇事業跌入低谷。經過一系列市場調查,她創新銷售模式,建立農產品直營店。2009年,第一家「綠豐農場」社區生鮮超市開業。
從受制於超市轉向自己做超市,賀超雲勇敢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事實證明,這種以新鮮、便利、健康為特點定位的社區生鮮超市,是及時而明智的。如今,「綠豐農場」在湘潭市內已擁有54家門店,是家喻戶曉的社區生鮮超市品牌。2017年,「綠豐農場」晉升國家級星創天地。
近年來,在做大做強農產品生產流通業務的基礎上,「綠豐農場」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繼成立環保技術公司大力發展廢棄農產品及秸稈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外,今年公司又投資1400萬元,實施農業秸稈制食用菌基料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預計可日均回收處理農業秸稈廢棄物30噸、日產500立方沼氣和月產300噸食用菌基料,為我市產業扶貧打下基礎。
11月28日,在位於雨湖區先鋒工業園「綠豐農場」總部,我們看到一棟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集採集配中心,現已初具雛形。賀超雲告訴我們,不久後,公司星創天地入駐的40多家企業的貨物,都可以在這裡發貨,此舉既為企業省去了中間環節,還節約了不少生產成本。
林利芝、宋江、賀超雲,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經歷的3個人,因為小蘑菇走到了一起,又不約而同地用智慧和努力翻越貧困高山,共同追夢新的生活。
在我市,像「綠豐農場」這樣的國家級星創天地有6家。這些星創天地以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科技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載體,通過吸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農業致富帶頭人創新創業,為促進我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推進該項工作在我市開展,2017年我市出臺《湘潭市星創天地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每年認定一批市級星創天地。如今,遍地開花的星創天地,已成為農村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科技扶貧的重要載體。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