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出生,寶寶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當他們不能說話時,他們靠觸覺、嗅覺、味覺去探知世界,當他們能說話以後,他又開始不停地向身邊的人提問,以此來了解世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徵。
小李是樂樂的媽媽,2歲的樂樂總喜歡圍著媽媽問東問西,看見媽媽在切辣椒「這是什麼」小手指著辣椒問,媽媽微笑著回答「辣椒」,樂樂說「寶寶要吃」,於是媽媽微笑著拿來小段辣椒放到樂樂嘴邊,沾到辣椒後樂樂立馬躲開了,小李先拿一塊餅乾放到寶寶嘴裡,接著說「這個辣椒辣吧」,寶寶認真地點了點頭。
這個過程,小李的做法既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讓寶寶認識了什麼是辣椒?辣是什麼感覺?如果小李在切辣椒,看見寶寶過來就下逐客令,「樂樂到客廳玩,媽媽在切辣椒,不要過來搗亂!」這樣一來,寶寶肯定是不開心的,要麼繼續圍前圍後,想繼續一探究竟,要麼被迫待在客廳,好奇心受挫。
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父母要儘可能的滿足寶寶的好奇心。
有段時間,寶寶一看見我淘米,就會跑過來問「這是什麼?」我就告訴他「媽媽在淘米」他笑著說「寶寶也要」我跟他說「寶寶想淘米要先洗手奧」於是給他洗過手,我就讓他跟我一起淘米。他的好奇心被滿足後,明顯很開心,而且這個過程他也學會了不少。實踐加理論總比純理論更讓人記憶深刻!
有好奇心是好事,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寶寶因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認識了很多,也學會了很多。
但是寶寶的好奇心又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用心呵護。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好奇心,但是成人卻未必是,這與他們早期受到的鼓勵有關。幼兒好奇心很強,這也許與他們知識經驗貧乏有關。但他們若在對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候能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就會逐漸內化為他們的人格特徵。相反,如果缺少環境的鼓勵與支持,這些行為會逐漸消退,表現為對新奇事物的冷漠、迴避等心理傾向,從而不利於創造性人格特徵的形成。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可見,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正確對待寶寶的提問是多麼的重要。那麼,為了更好地促進寶寶的求知慾和智力的發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寶寶的提問呢?
1、必須重視寶寶的問題
也許寶寶經常會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無法回答的問題,這時候家長怎麼回答很關鍵。如果家長不重視寶寶的問題,只是一笑了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寶寶就不想再問了,這將導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漸枯萎。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寶寶的問題。
2、與寶寶一起找答案
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簡單的問題,爸爸媽媽都能準確回答。但是,若遇到一些不常見的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搪塞或者轉移寶寶注意力顯然是不可取的。其實,可以試著與寶寶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不僅可以讓寶寶加深印象,還可以慢慢培養寶寶遇到問題動腦想辦法的習慣。
比如寶寶問「爸爸,月亮為什麼有時候在這邊有時候在那邊?」如果爸爸知道就可以告訴他「這是因為地球每天繞地軸自西向東地自轉,而月亮一直在繞著地球轉。所以,人站在地球上看月亮,就會發現它的位置會不斷變化……」如果爸爸不確定,就可跟寶寶說,「這個答案爸爸也想知,我們一起上書上找一找吧。」如果家裡有這方面的書,你就可以帶寶寶去翻書找一找。如果沒有書,你就可以跟寶寶說「我們去電腦上查查一下吧」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寶寶的好奇心,正確回答寶寶的問題,還能讓寶寶養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寶寶提問後,要馬上回答
由於寶寶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少、忘得快。所以,寶寶注意力並不持久,如果不馬上回答,寶寶會忘掉剛剛問的問題,或興趣降低。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的智力發展。當然,這裡所說的立即回答,並不是主張馬上把問題的標準答案直接告訴寶寶,而是說應該儘快「回應」寶寶所提出的問題,並努力通過對問題的回應來促進寶寶對有關問題的思考,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4、培養寶寶動腦思考的習慣,有些問題儘量以問代答
為了鼓勵寶寶養成有問題先自己動腦筋思考的習慣,對寶寶的問題可適當地反問寶寶,反問時要啟發、引導,問題的難度要適宜。平時許多父母慣於用對與不對可以與不可以、好與不好等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寶寶間: "媽媽,可以給我買這個小汽車嗎? "媽媽回答說: "可以。「
寶寶問: "爸爸,帶我出去玩好嗎? "爸爸說:」好的「
這樣的回答雖然簡潔明了,但不如這樣回答」你為什麼想買它?」「為什麼想出去玩?」或者回答:「你覺得有必要買嗎? ""想什麼時候出去? "更能促進寶寶的思考。如果寶寶回答」我喜歡「,你又可以這樣問:」寶寶喜歡它哪裡?我們家裡沒有嗎?" ,經常用反問,能促使寶寶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並漸漸形成對周圍事物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有些問題寶寶問你,只是想驗證一下他自己的想法,這時你採用反問的方式正合他的心意,並且這樣的回答比你挖空心思去從科學的角度來回答更能讓寶寶感到滿足。
比如寶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他都吃過很多回了,實際上已經認識了,但是他很多時候還會問你,「媽媽,這是什麼」,你就可以反問他「寶寶看它是什麼?」寶寶回答「蘋果」,這時候,媽媽別忘誇他一下「寶寶說的對,真棒!」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對於幼兒來說,一旦面臨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他們就想一探究竟,就想知道為什麼?正是通過這些探究行為,幼兒有選擇性地了解周圍事物,並積累大量生活經驗。父母可以創設滿足幼兒好奇心的環境條件,把幼兒的好奇心引向強烈的智力活動。這些探究行為如果能夠得到不斷的強化與滿足,還會逐步內化為個體良好的心理品質,促個體智力的發展!
我是一名男孩的媽媽,提倡科學育兒。在我看來,學習科學育兒就是一場修行,如果您是同路人,歡迎留言、關注我!漫漫育兒路,我們一起加油!
文:依科育兒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