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也和流感有關係?
《暢行早高峰》早早較真
快快聽我說!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一些看似真實,實則並不準確的信息所迷惑。也許是因為現在信息傳播太過方便和快速,很多人在沒有官方認證的情況下就盲目的相信別人的話,並且轉告他人。
《暢行早高峰》全新上線「早早較真兒」環節,就是要和大家一起來鑑別真假信息,咱們一起不信謠不傳謠,做一個相信科學的人!
抗衰神器
抗擊疫情變的可防可控,現在更多的是研究工作的開展。最近,有流傳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8家單位的最新研究顯示:A、B、O、AB血型與新冠肺炎易感性存在關聯。這也是該領域的首份研究。
也就是說,A型血更易感染新冠肺炎,O型血不易感?這是真的假的,有沒有強有力的科學研究結果支持呢?最新的信息是這項研究還有待考證。
這項研究沒有正式發表,沒有經過同行評議,所以不應被視為結論性的、指導臨床實踐、健康相關行為的信息,也不應作為既定事實在新聞媒體報導。
血型
具體來分析,「A、B、O、AB血型與新冠肺炎易感性存在關聯」是一個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表述的是血型與病毒感染的相關性,最多只能說明血型和新冠肺炎之間有相關性。不能簡單做出因果關係的解釋,也不能過度解讀研究結果。
另外,該研究中用來作為參考的對照數據,是之前對武漢市3694名正常人的血型調查,這是一個歷史數據,這個數據能否真正代表新冠肺炎患者「所屬」人群本來應該有的血型分布?是不確定的。
即便血型與病毒感染有相關性,也不能用來指導防疫措施。如果與一個感染者進行了無保護的密切接觸,O型血的人被感染仍然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所以,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血型不見得就是導致感染率升高或者減少的必然原因。另外,即便某個流行病學數據能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區別,但由於樣本數量不多,如果擴大到更多的人群裡,不能保證仍然有效。
不同血型中病毒感染偏差的出現,也有可能是多種原因所導致的。因此,這樣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只能為今後的研究提供素材,尋找一些更深層次的研究方向。
換句話說,對於普通吃瓜群眾來說,是沒有什麼過多的含義,不能過度進行解讀。很多直接的原因,都可以導致不同血型中出現感染比例的偏差。所以,大家不必恐慌和擔心自己血型感染的風險,這件事還沒有最終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