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作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不幸,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在整個影片中,納什出現的幾個幻覺形象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說非常有代表性。一個是納什為了緩解內在對失敗的焦慮創造出的第一個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爾斯。查爾斯與納什拘謹的個性完全相反,在納什遭到打擊,陷入焦慮和絕望之後出現,他不停地鼓勵納什,承認他是天才,自憐自苦的納什無疑正需要這樣的認可和鼓勵。因此,幻覺的出現一方面預示著納什的病症爆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也正是納什無意識的自我治療。查爾斯也無疑就是納什本我意識的一種體現。納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發於自我的感情都通過查爾斯的舉止來宣洩。納什被捉弄時查爾斯罵人,納什低落放棄時查爾斯不羈,納什論文通過時查爾斯在門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個體構成了納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
影片中納什還出現了國防部官員帕徹的幻覺,這是由納什的英雄情結產生,代表著罪惡的原型,他野蠻,粗暴,專橫,破壞力十足。不能不說,納什的這部分構想,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扯不開關係。普林斯頓大學裡教授的關於蘇聯威脅論的講解,兩次出入五角大樓破譯國家安全部攔截的蘇聯密碼,英雄主義和精神分裂的雙重作用構建出帕徹的原型。對於一個密碼破譯專家來說,發現並解決迷惑事件是他的職業病,納什破譯了密碼,但卻並未弄清這些不連貫詞語代表的含義,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構想一個神秘人物,他帶納什去探究,賦予納什神奇的身份與權力。可以說,帕徹的出現,也是納什本我的一種體現,是納什英雄主義的原型。 至於那個小女孩瑪休,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納什真實自我的投射:孤單,無助,楚楚可憐,需要別人的愛撫。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後,納什在本質上就是這樣一個純真又脆弱的大孩子。偉人們有越高的建樹,就會越顯得孤獨無助。
於是,在這三個有納什的真實自我構建出來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糾纏中,納什喪失了社會中的自我。理性和現實原則與精神分裂的納什已相去甚遠。這三個本我人物的鞭策,納什近乎瘋狂的研究符號學理論,納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這三個虛構人物的自我成就,但這種自我成就的背後,更加加深了納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曾經一度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自己都分不清楚在這部影片中,哪些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要怎樣去區分接受自己眼睛看見的事物。
某個深夜,一如既往,窗外寂靜如斯,讓我們懷疑每一天仿佛都沒有變化,今天的夜晚只是昨天的重複。我們永遠也達不到「生活在別處」的境界,依然禁錮於此時、此刻、此地。 電影《美麗心靈》就在這樣的晚上,在我面前緩緩拉開了帷幕。天賦的才情,天縱的傲骨,一個倔強而又孤獨的天才呈現在我的面前。天才在現實得到不了的友誼,事業,親情,於是他變尋求在幻想中得到,幻想了三個人來完成自己心中那瘋狂的渴求。至此,精神分裂的種子已經在他腦海中深深的種下。也許是上天同情他,為他派來一個美麗的妻子來愛他,來照顧他,用愛情的種子來支撐起這個天才即將倒塌的生命大廈。可是太遲了,現實和幻想已經合而為一,他已經分辨不清楚了。。。。 我想再沒有人比他的妻子更痛苦的了,一步步的看著自己的丈夫癲狂,卻無能為力。在丈夫趕自己回娘家,怕傷害到她時,她慢慢的走到丈夫的面前,拉起丈夫的手說,知道什麼是真實麼?在於你,在於我,在於心。。。不要用頭腦去感知世界,用心去體悟世界,那麼 真實永存,虛幻遠遁…… 愛你,所以我給你真實,給你一個世界的真實,一個真實的我。千千萬萬個我在你面前只是唯一,如果我都不是真實的可以讓你相信,那麼世界萬物還有什麼理由讓我相信。 於是一個孤傲的天才隕落了,一個微笑的普通人回來了,開始緩緩的踏上了他生命的後半程。雖然我們如此留戀過去那燦爛風華,可是總是有一個人在當下,提醒我們回頭是岸…… 二、Love you ,so you should give me the truth 。 踩著夏天的尾巴去了趟人類的樂園---遊樂場,來釋放下似乎憋屈很久的夏日激情(廣告用語)。 巨大的雲霄飛車仿佛是天上落下的一頭受傷的巨龍,在地上不安的翻滾著,嘶吼著,憤怒著。這頭巨龍仿佛在幫人類宣告著:我們什麼憑藉都沒有,但我們照樣可以穿梭時空。 這個遊樂園和所有的遊樂園都一樣,力求讓你得到身心的巨大刺激,再每一次的旋轉和衝撞中力求讓你的心跳到嗓子眼裡,然後又落回來。沒有太激動也沒有太失望的即將結束一天的行程,準備離開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太空館的項目還沒玩,抱著不能浪費錢財的目的去玩了最後一個項目「飛越極限」,好少的人,好冷清的場面,大概這個不夠刺激吧,這是我的第一印象。固定的座椅緩緩的升了起來,眼前的漆黑被一個巨大的球形銀幕代替了,不斷縱深和變化的畫面確實讓我們用一種坐在飛機上俯瞰大地的感覺。 恢宏的音樂響起來了,看到銀幕上那一座座陡峭的高山,一條條奔騰的河流,一個個跳動地生命,一幢幢人類的標誌性建築,不知怎的,我忽然就被感動了,被自己感動了,被人類感動了,我體會到那種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家園和家園裡每一樣生命那深深的眷戀之情,那是一種深刻的愛戀,一種希望和絕望交織在一起的愛戀,一種得不到,那麼就要把你毀滅的愛戀。。。恢宏的音樂越接近高潮,我仿佛越能感覺出那種絲絲縷縷的絕望,緊緊的糾纏在那越來越亮的燈光中,仿佛以此來告訴;這就是愛的捆綁 我們不是鳥,沒有翅膀,於是我造出了飛機天天在天上飛來飛去,甚至還造出來宇宙飛船衝出地球,去外太空探險,達到地球生物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我們不是魚,沒有鰭和鰓,於是我們造出了潛水服,水肺,氧氣瓶,潛水艇,照樣可以在海洋中來回穿梭,甚至海洋的霸主大白鯊也常常是我們的獵物。 我們不是豹獅,沒有敏捷的雙腿,強大的爆發力,於是我們造出了汽車,磁懸浮列車各種各樣的車來代替動物們充滿力量的雙腿,讓那些所謂的地上霸主望塵莫及。 人類就像一個倔強的孩子,如此深刻摯愛著自己的地球母親。可是這位母親只是把他當作眾多孩子中的一個,同樣的溫暖施與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個生物,同樣的愛意讓每一個生物都感受到,同樣的天賦讓每個人都擁有,這位母親想要就是大家健健康康,一起成長。人類總覺得自己這麼深愛著母親,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回應,他不甘心,他想要是自己擁有其他人的能力,也許母親就會非常喜歡自己了吧。於是人類穿上貂裘,穿上皮鞋,戴上皮帽,用象牙筷,狐皮圍巾,於是人類毀林開荒,建工廠,造宇宙飛船,航空母艦。
首先,這電影是根據真實人物事件改編的。現實中的納什,可以說經濟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他當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對我們現在的社會,不光是經濟,乃至整個制度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傳統經濟體系下假設的理性人都是自私的,而我們的很多經濟理論和制度都是在此前提下設置的,可想而知社會弊端有多大。但納什提出的理論讓上層體系意識到了合作最大利益,因此而改進的政策、體系數不勝數。所以這個人影響到的不只是經濟學界。而再現這樣一個巨人的人生歷程,我想這是這部電影的一個背景優勢,也是奧斯卡頒獎給它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果現在告訴你,你看到的聽到的,有些是幻覺,有些是真實的,你會有什麼感覺?比如時光網是假的,都是你幻想的,你會信麼?納什有精神分裂,試著去理解一個精神分裂的患者,試想我前面提的問題,你還會覺得幻覺只是很扯淡而已麼?對於一個人來說,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多少年來要做到視而不見是多困難的一件事?如果街上一輛車向你迎面衝來,而周圍人告訴你根本沒有車,你到底是躲還是不躲? 現代社會壓力巨增,人們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心理疾病精神問題越來越多,更多的關注人權注重心理健康是這幾年的趨勢,這樣一個背景下,我想這也是奧斯卡頒獎給它的另一個原因。
再次,理解一個精神病人的心理狀況下,再去關註裡面的演員,我覺得這男主角很棒,他能感染觀眾,傳達主人翁的情緒與心理。而面對這樣一個精神病人,他妻子的鼓勵、不離不棄則是這部片子的第三個看點。現實中的大眾對精神病人還是有很大偏見的,而通過這樣一個角色的塑造,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且對社會是一個榜樣作用。同時這個女人非常偉大,試想在這樣一個家庭裡,男人很多家庭責任都承擔不了,可以說女人既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也要照顧和鼓勵一個天才病人。所以這樣一個楷模,同樣為奧斯卡獲獎加了分。
所謂它勵志,是基於上面的第二點和第三點,精神病人自救和妻子的不離不棄。納什在患病的前提下,一面與幻覺鬥爭,一面繼續研究數學理論,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和我們小時候學的殘疾人自強什麼的不是一個道理麼?
影片中本身就對天才和普通人做了一個區分,約翰納什的助理問過約翰天才和才華橫溢有什麼不同,約翰說差的太遠了,那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是,天才就像天生就掌握了這個世界的奧秘,他不需要去指導,只要去研究,而才華橫溢者卻要心靈觸動,人事歷練。就像李白和杜甫的區別,李白是天才,酒入豪腸,便一口吞吐半個盛唐,而杜甫不一樣,需要那種「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始工」的家國磨難,才有了詩史,才有了李白詩中讀不到的世事悽涼,漂泊感傷。
但天才的生活並不因此就過的好了,反而更痛苦,更無奈,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那超越常人的大腦便是罪過。
《美麗心靈》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傳記片,獲得2001年奧斯卡獎,獲得大獎的傳記片不在少數,像《巴頓將軍》也是,但與《巴頓將軍》不同的是。《美麗心靈》更多的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約翰納什既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普通人,是丈夫,是父親,是學生,是大學教授,是學者,當這些種種普通的身份碰撞在一起,並賦予天才之名,故事就發生了。
天才是世界很難理解,但是他們的精神狀態中多少都有點偏執,而約翰納什就是偏執到了頂點的那一種,羅素克勞應該是對人物的塑造下了很大功夫的,表現他與常人的不同,表情上就一直可以看出來,他的眼神是畏縮與接近並存的,眉眼下垂,與別人的交流總是忽遠忽近,身體處於一種極度不自然的狀態。而他交流的方式就是直接,不論說什麼都用規範的學術術語,卻從不遮掩,省去了客套寒暄,簡直是直接到了乾脆。比如他想要戀愛會對一個女孩說:「我們可以直接進行液體交流嗎?」回答是一個耳光。而這些直接乾脆卻成了艾西莉亞愛上他的原因。
額···天才一般掛的很早的,沒有合理的解釋,似乎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掌握了太多的奧秘,窺破了天機,所以他不得不掛,那麼天才怎麼才能活的久一點,並且去繼續窺破天機?答案是:愛。能拯救的腦子的只有心靈,能拯救天才的只有愛情。約翰納什人際交往簡單,腦子裡除了數字就是公式,但他需要自我實現,讓自己那天才的腦子中裝的東西變成現實,影片的開頭就埋下一個伏筆,一個老教授在講數學對人類和平和國家安全的貢獻,而這個貢獻對約翰納什的誘惑,成了他半生精神分裂的根由。
影片對約翰納什的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沒有做明確的區分,他幻覺中的那兩個人別人一直看不到,這反而達到了一種令觀眾都為之困惑的效果,想成功嗎,先戰勝自己的腦子。當有人問艾西莉亞為何不離開這個瘋子,她說:「我經常想的就是義務,或者我如果就這樣離開的負罪感。令人討厭的John,令人討厭的上帝。他又變成了我生命中深愛的人,他現在只是病了,我想像著他變成了我深愛的那個他,我自己也成了那個深愛著他的我。」
這大概就是對愛情最好的定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