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就已是通商要津和遊玩勝地現在則是一個獨特的西方風情建築的露天「博物館」,是廣州最「歐洲」的地方被沙基湧隔開的這個沙洲小島有大小街巷8條,橫縱相間,像火鍋旁擺的豆腐魔方。一百多幢近現代建築物散布在這八大條街巷中。沙面租界大規模建設的19世紀60年代20世紀40年代,正是西方建築思潮極為活躍的時期,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折中主義、現代主義迭代而生。這些風格,完整地投射到了沙面建築群上。
這些建築中,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也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遊泳池等,無不設置齊全。安排得妥當而貼心。太古洋行(英)、美孚洋行(美)、三菱洋行(日)、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至今還活躍在世界市場上的大鱷,也都仍在這裡留存其身影。
此外,還有40多家洋行和企業在這裡設立區行、分行、支行、辦事處等,如亞細亞石油分公司、美孚石油分公司、德士古公司、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屈臣氏藥房及汽水廠、英美菸草公司、德國的瑞記洋行、高枝洋行、吻嗜氏洋行、些喇氏洋行、英資的香港滙豐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萬國銀行、臺灣銀行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漫步沙面,隨處可見藍色、淺黃色、紅色的外牆,以及羅馬柱、拱廊、哥德式尖頂。
你可以去沙面大街2—6號看看被人們稱為「沙面紅樓」的沙面標誌性建築——海關館舍。華燈初上時,落地窗傾瀉而岀的暖黃燈光映著鮮紅的磚牆色調,窗簾柔和的質感透出綠植和燭臺的輪廓倒影,現在來看依舊是氣派非凡。牆裡牆外仿佛是兩個不同時間線的世界,牆裡是幾百年前的某個家族的奢華生活,牆外是人人平等的現代。
海關館舍屬法租界內的建築,後曾用作粵海關俱樂部,是粵海關高級官員的住宅樓兼關員俱樂鄗。飄蕩在這棟樓宇內的,一度是觥籌交錯,歌舞昇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海關關員曾居住其中,號稱「七十二家房客」。歷經風雨洗禮,這座傷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風格的建築現仍保存完好,連樓內的窗戶、玻璃都仍是舊時模樣。
紅磚砌築的建築整體呈方形,樓層不高,只有三層,每一層都有寬敞的走廊和碩大的落地門窗,其南面和北面則建有尖頂閣樓。整個紅樓造型獨特,色調鮮明,是沙面建築群中的精品。清水紅磚看上去很有法式的風情和輕佻,現在屋內數個房間都裝上了華麗的水晶吊燈,紅白相間的鮮亮色彩加上復古風格的整體設計,讓海關舍館成了沙面最受歡迎婚紗照肯景。
因坐落於沙面島東端,海關館舍又稱「東紅樓」,與沙面島西端的蘇聯領事館遙相對稱。位於沙面大街68號的蘇聯領事館造型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可觀。除挑簷、欄杄、女兒牆外。整幢建築的外立面都用清水紅磚裝飾、水泥石灰勾縫。向來有沙面「西紅樓」之稱。
蘇聯領事館是折中主義建築,這種風格往往自由混用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求固定的範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具體到蘇聯領事館,則是在古典主義風格上加上繁複的巴洛克裝飾,屬於新巴洛克式:拱券上是彎曲的巴洛克裝飾,陽臺、窗楣是流暢彎曲的巴洛克線條。這種風格在沙面比比皆是,如今的省外事辦公室、沙面小學、沙面英國領事館、沙面偽招商局等,都屬於這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