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粵語文化,整合文獻碎片,每月相約粵讀角,聽粵語、學粵語、用粵語講述廣州故事。
在歷史東山、西關、沙面是同樣著名的地區。2020年,粵讀角分別線上走讀了荔枝灣和東山洋房,有聲相約之粵讀角第十期由廣州圖書館閱讀推廣高級館員李芷筠線上與大家逛古街,看風雲,賞雕塑尋兒趣。廣州城自秦末漢初,秦軍統帥趙佗在南武城一帶創建了南越國後,因善經營很快就積聚了巨額的財富,廣州城迎來第一次建設高潮。之後,廣州城經歷了三國、唐、五代十國、宋的建設,已經初具大都市的規模。宋代建立「六脈」濠渠。明代更重視對城建濠渠與城牆的建設。明代擴建城牆將越秀山包入城中,並在山上建起了鎮海樓,鎮壓古越王氣。廣州城在明朝時已經有了城西的西關地區以商業區為主,城南沿江灘涂地主要以官有碼頭和民間集市為主,城東的東關地區以官府和官員居住為主的大致格局。
西關:十三行豪商雲集
唐代就有一條以廣州為起點通往印度洋和東非沿岸的西行貿易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順著這條航線,中國的船隻從廣州起錨,穿過馬六甲海峽,渡過印度洋,最終抵達波斯灣沿岸和東非海岸一帶,途經許多國家,廣州成為了歐洲國家進入南中國海的首選口岸,廣州因此繁榮起來。由於古代有「化外人,法不當城居」的說法,所以往來貿易的外商都被安置在西關一帶,明代還為他們建設了專門的「懷遠驛」,廣州的外貿活動很自然就轉移到西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設廣東海關為全國唯一經營進出口貿易的通商口岸,並指定了半官半商的壟斷性貿易機構「十三行」來充當外貿中介人。由於清朝擁有的優質茶葉、絲綢等在海外都是「剛需」,外貿十分繁榮,清代有首竹枝詞雲:
東山:教會華僑開發洋樓新區
1903年,另一批外來開拓者--教會來到了廣州東山。在歷史建築的版圖上,東山是與西關、沙面同樣著名的地區,東山洋樓與西關大屋、東山少爺與西關小姐一樣大名鼎鼎。不過與沙面不同,東山洋樓的主人大多是中國人。東山在廣州的東關以東,在地形上是一片山地,一直以來都是廣州的亂墳崗。美國浸信會在東山購地,出資建造培道女學堂(今廣州市第七中學前身)和兩廣浸信會神道學堂,聘請的設計方是沙面有名的治平洋行。這是一間由澳洲人帕內和美國人伯捷合夥創辦的設計所,他們在建築風格上大多採用殖民地外廊式樣式,並融入了嶺南元素,留下了很多建築傑作,如瑞記洋行、禮和洋行、的近洋行、花旗銀行,以及東亞洋行、時昌洋行、沙面廣州俱樂部、海關職員俱樂部及關舍(波樓)等;沿著珠江兩岸,還有士敏土廠(即孫中山大元帥府)、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部分、廣九車站、五仙門發電廠等,其中很多一直保留到現在。西關——沙面——東山,從古至今,從近代到現代,歷史與地理共同織就了廣州城的面貌,每一幢建築身上都飽含著建設時的初意和後世改造的痕跡,印記著一個時代,訴說著一段歷史往事。
廣州是中國最早的外貿口岸,中外客商、貨品雲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發祥地。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廣州首設專管海外效能和貿易的官職「市舶使」。北宋開寶四年(公元871年),在廣州市設市舶司,負責管理船舶出入港,徵收關稅並承擔舶來的專賣品和接待各國使節、商人。明嘉靖年間,曾一度實行海禁,撤泉州、寧波兩地市舶司,廣州便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在19世紀初,隨著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各地來華航線的開闢,廣州更是清朝政府對外貿易的基地。但由於當時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清政府奉行閉關自守政策,對外的通商只能在清政府特許的對外貿易行進行。乾隆處間,清政府唯獨保留廣州對外貿易口岸。
當時廣州從事對外貿易的地方稱為十三行。據史料記載:「所謂十三行者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以前,早已有之,是年無非為十三行行商始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71年),公行因施欠官銀白,多家破產,而被追解散,乾隆四十七處(公元1782年),因外國人對中國人放款,公行又正式奉準成立。先由12個商人取得操作貿易特權,是曰「洋行」,其後果復加1人,定員為13人數,取後世所知之「十三行」也。(馬士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十三行分布現在荔灣區的十三行路及廣州文化公園一帶,由于洋行常有破產、倒閉的現象,因而行名也經常改變,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左右,廣州十三行的行名有:怡和、廣利、同孚、東興、天寶、中和、順泰、仁和、同順、孚泰、東昌、光泰等,並設有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瑞典、丹麥、西班牙等國的領事館。洋行,實質是一個半官商組織,主要負責保繳外商船貨關稅,轉達官府與外商的一切交涉,並受理約束外商。清政府還在十三行內設粵海關,負責管理來往商船和徵收賦稅。在鴉片戰爭以前,外國資本主義與清朝政府的矛盾日資加深,清政府對外國人規定的防範條例也日益嚴厲。關於十三行的情況,美國人亨特1885年所著的《廣州番鬼錄》及《舊中國雜記》都有詳盡的記載。他在書中描繪了當時清政府對外商人的限制,一共有8條:
1.所有兵船不得駛入虎門。為商船轉運貨物之兵船必須停泊外洋,直至商船準備啟航,然後一同駛離。
2.婦女、槍炮、戈矛和其他任何武器不得帶入商館。
3.所有引水及船上買辦必須在澳門同知府衙門登記。由該官員發給每個人每執照、或懸掛腰牌,當被召見時須出示腰牌。若無船上買辦在場,其他船夫民人等不得與外國人接觸。如船隻走私,參與此事之該船買辦獎受懲處。
4.每座商館嚴格限定只準僱用8名農民服役(不管商館本身人數),即2名搬運夫。1名看貨夫(倉庫苦力),並設一名「氈」(外文merchant一詞的音譯,即是負責商館事務之買辦)。
5.夷人不得在省河划船遊樂。按嘉慶二十年的規定,只有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三天方可外出「採風」。所有駁艇通過海關稅館時必須領船查驗,以防偷運槍炮刀劍或火器。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3天,夷人可到花園和河南寺遊玩,但每次不得超過10人,遊畢,必須返回商館不得在外過夜,或聚眾濫飲。如有違犯,下次「假日」將不得外出。如出遊10人擅自闖入村莊、公共場所或集市,陪同之人和事將受懲罰。
6.夷人不得向官府呈遞稟帖,如有事申訴,必須由行商轉遞。
7.行商不得拖欠夷人債務。禁止走私貨物出入城內。
8.抵達之商船不得在口外遊蕩,必須直接駛入黃埔。夷人不得隨意在海灣遊玩,不得將交稅貨物賣於民人,以免走私貨物,減少皇帝陛下稅收。
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正常貿易中,英國商人主要向中國輸出毛織品和印度棉花,而從中國輸入茶葉、絲綢、陶瓷等。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加上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上實行嚴格的限制政策,外國人是不可能打得開中國的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通過鴉片輸入來改變這種貿易逆差。在鴉片戰爭前七十年間,以英國為主,外國商人一年比一年更多地向中國販賣鴉片,到鴉片戰爭前幾年間,每年向中國輸入的鴉片多達四萬噸。鴉片的大量輸入,不僅毒害了中國人民,還導致大量的白銀外流,嚴重危及到清朝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下令禁菸運動。最著名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清王朝下令禁菸的同時,亦下令「將英吉利中貿易停止,所有該國船隻,進行驅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於是,由英國政府發動的以保護骯髒的鴉片走私為直接原因,企圖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向外國開放商品市場為目的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被逼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不平等條約: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清政府賠款二千一百萬給英國;中國的關稅要由中英「秉公議定」。廢除原在廣州實行的行商制度,迫使清政府實行對外貿易自由政策。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犯罪只能由領事根據英國議定章程、法律處理而不受中國法律管束。英國的戰艦可以自由進入中國領海以至內河;英國人可以攜帶家眷到通商口岸居住,並由「中華地方官員與英國事官就地方民情,議定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賃.」等等。英國從此打開了武裝入侵中國的大門。
1856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鹹豐七年)英、法聯軍侵犯廣州,廣州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1858年(鹹豐八年)英法聯軍北陷大沽,進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同年廿六,廿七日鹹豐帝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代表,與英、法分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59年在廣州的英、法國,陰謀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他們看中了沙面這一面對白鵝潭、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國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廣州的政府交涉,強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長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湧(即現沙基湧),與陸地分開,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同時,在沙基湧北面開闢道路,定名沙基,俗稱鬼基(現六二三路),並建東、西二橋來往沙面。他們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臺,將防城炮及炮臺基石投江中,並加填沙礫土石,修築堤岸,作為他們居住,經商之地。這一工程耗費達白銀二十多萬兩,全部由清政府撥款開支。1861年9月3日(鹹豐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國又強迫清政府籤訂《沙面租借條約》。英國佔有沙面以西八成租界,約264畝,餘下東面約66畝歸法國佔有。兩國各自範圍內均有一橋與中國大陸(華界)相通。規定沿沙面河湧寬90英尺,貼近沙面的45英尺範圍屬於沙面租界。中國船隻不能停泊。
從1861年起,英國租界土地陸續拍賣,凡是拍得土地者契證,使用年限為99年,會發英中契證。在這種大背景下,沙面英租界土地拍賣之後,得到更大道路規劃和建設。至19世紀末,沙面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各種公共設施的獨立於廣州城的城區。
沙面淪為租界後,四面環水的地理位置並沒有起到阻止廣州人民反對外國列強的作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與沙面租界有關洋務運動、沙基慘案、沙面事件案、乙卯水災的鬥爭事件和自然災害。
隨著時間的流逝,沙面留給後人的每一幢老建築,特別是一幢質量上乘的歷史建築,如果說一張照片穿越時光後就具有時間的重量,那麼一幢老建築,走過長長的歲月後,它的歷史留給廣州的財富和遺產,彌足珍貴。廣州圖書館閱讀推廣高級崗館員李芷筠,為每一座雕塑分別進行了描述,視障朋友可以從掛鑰匙的一代、跳飛機、年輪、童年、吹蟾蟝、買麥芽糖等雕塑中尋找兒時童趣。沙面名義上在1943年收回,實際上直到1948年才完成對它的清理工作,沙面才真正收回,而實行主權管理和進行有序的建設,是在新中國成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