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 百年古街看沙面風雲

2021-03-04 廣州圖書館文獻流通部


傳承粵語文化,整合文獻碎片,每月相約粵讀角,聽粵語、學粵語、用粵語講述廣州故事。

在歷史東山、西關、沙面是同樣著名的地區。2020年,粵讀角分別線上走讀了荔枝灣和東山洋房,有聲相約之粵讀角第十期由廣州圖書館閱讀推廣高級館員李芷筠線上與大家逛古街,看風雲,賞雕塑尋兒趣。

廣州城自秦末漢初,秦軍統帥趙佗在南武城一帶創建了南越國後,因善經營很快就積聚了巨額的財富,廣州城迎來第一次建設高潮。之後,廣州城經歷了三國、唐、五代十國、宋的建設,已經初具大都市的規模。宋代建立「六脈」濠渠。明代更重視對城建濠渠與城牆的建設。明代擴建城牆將越秀山包入城中,並在山上建起了鎮海樓,鎮壓古越王氣。廣州城在明朝時已經有了城西的西關地區以商業區為主,城南沿江灘涂地主要以官有碼頭和民間集市為主,城東的東關地區以官府和官員居住為主的大致格局。

西關:十三行豪商雲集

唐代就有一條以廣州為起點通往印度洋和東非沿岸的西行貿易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順著這條航線,中國的船隻從廣州起錨,穿過馬六甲海峽,渡過印度洋,最終抵達波斯灣沿岸和東非海岸一帶,途經許多國家,廣州成為了歐洲國家進入南中國海的首選口岸,廣州因此繁榮起來。由於古代有「化外人,法不當城居」的說法,所以往來貿易的外商都被安置在西關一帶,明代還為他們建設了專門的「懷遠驛」,廣州的外貿活動很自然就轉移到西關。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設廣東海關為全國唯一經營進出口貿易的通商口岸,並指定了半官半商的壟斷性貿易機構「十三行」來充當外貿中介人。由於清朝擁有的優質茶葉、絲綢等在海外都是「剛需」,外貿十分繁榮,清代有首竹枝詞雲:

東山:教會華僑開發洋樓新區

1903年,另一批外來開拓者--教會來到了廣州東山。在歷史建築的版圖上,東山是與西關、沙面同樣著名的地區,東山洋樓與西關大屋、東山少爺與西關小姐一樣大名鼎鼎。不過與沙面不同,東山洋樓的主人大多是中國人。東山在廣州的東關以東,在地形上是一片山地,一直以來都是廣州的亂墳崗。美國浸信會在東山購地,出資建造培道女學堂(今廣州市第七中學前身)和兩廣浸信會神道學堂,聘請的設計方是沙面有名的治平洋行。這是一間由澳洲人帕內和美國人伯捷合夥創辦的設計所,他們在建築風格上大多採用殖民地外廊式樣式,並融入了嶺南元素,留下了很多建築傑作,如瑞記洋行、禮和洋行、的近洋行、花旗銀行,以及東亞洋行、時昌洋行、沙面廣州俱樂部、海關職員俱樂部及關舍(波樓)等;沿著珠江兩岸,還有士敏土廠(即孫中山大元帥府)、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部分、廣九車站、五仙門發電廠等,其中很多一直保留到現在。

西關——沙面——東山,從古至今,從近代到現代,歷史與地理共同織就了廣州城的面貌,每一幢建築身上都飽含著建設時的初意和後世改造的痕跡,印記著一個時代,訴說著一段歷史往事。

廣州是中國最早的外貿口岸,中外客商、貨品雲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發祥地。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廣州首設專管海外效能和貿易的官職「市舶使」。北宋開寶四年(公元871年),在廣州市設市舶司,負責管理船舶出入港,徵收關稅並承擔舶來的專賣品和接待各國使節、商人。明嘉靖年間,曾一度實行海禁,撤泉州、寧波兩地市舶司,廣州便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在19世紀初,隨著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各地來華航線的開闢,廣州更是清朝政府對外貿易的基地。但由於當時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清政府奉行閉關自守政策,對外的通商只能在清政府特許的對外貿易行進行。乾隆處間,清政府唯獨保留廣州對外貿易口岸。

當時廣州從事對外貿易的地方稱為十三行。據史料記載:「所謂十三行者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以前,早已有之,是年無非為十三行行商始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71年),公行因施欠官銀白,多家破產,而被追解散,乾隆四十七處(公元1782年),因外國人對中國人放款,公行又正式奉準成立。先由12個商人取得操作貿易特權,是曰「洋行」,其後果復加1人,定員為13人數,取後世所知之「十三行」也。(馬士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十三行分布現在荔灣區的十三行路及廣州文化公園一帶,由于洋行常有破產、倒閉的現象,因而行名也經常改變,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左右,廣州十三行的行名有:怡和、廣利、同孚、東興、天寶、中和、順泰、仁和、同順、孚泰、東昌、光泰等,並設有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瑞典、丹麥、西班牙等國的領事館。洋行,實質是一個半官商組織,主要負責保繳外商船貨關稅,轉達官府與外商的一切交涉,並受理約束外商。清政府還在十三行內設粵海關,負責管理來往商船和徵收賦稅。在鴉片戰爭以前,外國資本主義與清朝政府的矛盾日資加深,清政府對外國人規定的防範條例也日益嚴厲。關於十三行的情況,美國人亨特1885年所著的《廣州番鬼錄》及《舊中國雜記》都有詳盡的記載。他在書中描繪了當時清政府對外商人的限制,一共有8條:

1.所有兵船不得駛入虎門。為商船轉運貨物之兵船必須停泊外洋,直至商船準備啟航,然後一同駛離。

2.婦女、槍炮、戈矛和其他任何武器不得帶入商館。

3.所有引水及船上買辦必須在澳門同知府衙門登記。由該官員發給每個人每執照、或懸掛腰牌,當被召見時須出示腰牌。若無船上買辦在場,其他船夫民人等不得與外國人接觸。如船隻走私,參與此事之該船買辦獎受懲處。

4.每座商館嚴格限定只準僱用8名農民服役(不管商館本身人數),即2名搬運夫。1名看貨夫(倉庫苦力),並設一名「氈」(外文merchant一詞的音譯,即是負責商館事務之買辦)。

5.夷人不得在省河划船遊樂。按嘉慶二十年的規定,只有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三天方可外出「採風」。所有駁艇通過海關稅館時必須領船查驗,以防偷運槍炮刀劍或火器。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3天,夷人可到花園和河南寺遊玩,但每次不得超過10人,遊畢,必須返回商館不得在外過夜,或聚眾濫飲。如有違犯,下次「假日」將不得外出。如出遊10人擅自闖入村莊、公共場所或集市,陪同之人和事將受懲罰。

6.夷人不得向官府呈遞稟帖,如有事申訴,必須由行商轉遞。

7.行商不得拖欠夷人債務。禁止走私貨物出入城內。

8.抵達之商船不得在口外遊蕩,必須直接駛入黃埔。夷人不得隨意在海灣遊玩,不得將交稅貨物賣於民人,以免走私貨物,減少皇帝陛下稅收。

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正常貿易中,英國商人主要向中國輸出毛織品和印度棉花,而從中國輸入茶葉、絲綢、陶瓷等。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加上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上實行嚴格的限制政策,外國人是不可能打得開中國的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通過鴉片輸入來改變這種貿易逆差。在鴉片戰爭前七十年間,以英國為主,外國商人一年比一年更多地向中國販賣鴉片,到鴉片戰爭前幾年間,每年向中國輸入的鴉片多達四萬噸。鴉片的大量輸入,不僅毒害了中國人民,還導致大量的白銀外流,嚴重危及到清朝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下令禁菸運動。最著名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清王朝下令禁菸的同時,亦下令「將英吉利中貿易停止,所有該國船隻,進行驅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於是,由英國政府發動的以保護骯髒的鴉片走私為直接原因,企圖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向外國開放商品市場為目的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政府被逼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不平等條約: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清政府賠款二千一百萬給英國;中國的關稅要由中英「秉公議定」。廢除原在廣州實行的行商制度,迫使清政府實行對外貿易自由政策。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犯罪只能由領事根據英國議定章程、法律處理而不受中國法律管束。英國的戰艦可以自由進入中國領海以至內河;英國人可以攜帶家眷到通商口岸居住,並由「中華地方官員與英國事官就地方民情,議定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賃.」等等。英國從此打開了武裝入侵中國的大門。

1856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鹹豐七年)英、法聯軍侵犯廣州,廣州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1858年(鹹豐八年)英法聯軍北陷大沽,進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同年廿六,廿七日鹹豐帝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代表,與英、法分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59年在廣州的英、法國,陰謀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他們看中了沙面這一面對白鵝潭、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國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廣州的政府交涉,強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長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湧(即現沙基湧),與陸地分開,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同時,在沙基湧北面開闢道路,定名沙基,俗稱鬼基(現六二三路),並建東、西二橋來往沙面。他們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臺,將防城炮及炮臺基石投江中,並加填沙礫土石,修築堤岸,作為他們居住,經商之地。這一工程耗費達白銀二十多萬兩,全部由清政府撥款開支。1861年9月3日(鹹豐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國又強迫清政府籤訂《沙面租借條約》。英國佔有沙面以西八成租界,約264畝,餘下東面約66畝歸法國佔有。兩國各自範圍內均有一橋與中國大陸(華界)相通。規定沿沙面河湧寬90英尺,貼近沙面的45英尺範圍屬於沙面租界。中國船隻不能停泊。

從1861年起,英國租界土地陸續拍賣,凡是拍得土地者契證,使用年限為99年,會發英中契證。在這種大背景下,沙面英租界土地拍賣之後,得到更大道路規劃和建設。至19世紀末,沙面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各種公共設施的獨立於廣州城的城區。

沙面淪為租界後,四面環水的地理位置並沒有起到阻止廣州人民反對外國列強的作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與沙面租界有關洋務運動、沙基慘案、沙面事件案、乙卯水災的鬥爭事件和自然災害。

隨著時間的流逝,沙面留給後人的每一幢老建築,特別是一幢質量上乘的歷史建築,如果說一張照片穿越時光後就具有時間的重量,那麼一幢老建築,走過長長的歲月後,它的歷史留給廣州的財富和遺產,彌足珍貴。

廣州圖書館閱讀推廣高級崗館員李芷筠,為每一座雕塑分別進行了描述,視障朋友可以從掛鑰匙的一代、跳飛機、年輪、童年、吹蟾蟝、買麥芽糖等雕塑中尋找兒時童趣。

沙面名義上在1943年收回,實際上直到1948年才完成對它的清理工作,沙面才真正收回,而實行主權管理和進行有序的建設,是在新中國成之後。

相關焦點

  • 《沙面要事日記:(1859—1938)》|尋找廣州沙面百年足跡
    百年之前,有一個英國人,生於廣州沙面,長年擔任哯洋行的主要合伙人,還擔任多屆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或委員;他不僅是當年廣州外國人社群裡公認的「老廣州」,還是沙面發展重要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他的名字是哈羅德·斯特普爾斯-史密斯。
  • 罕為人知的古街?浙江紫陽古街!值得1看!
    古街代表的是什麼呢,古街代表的是歷史和幾代人的記憶,現在古街不像現代步行街那麼受歡迎,它們雖然看起來很老,但是卻有滿滿的市井氣息,中國最著名的古街有回民街、蘇州平江路、安徽屯溪老街等,這些街道都是很熱鬧的,但在美麗的山水浙江,有被稱為「浙江第一古街」的低調高街,但是卻少人知曉。
  • 浙江第一古街 長1080米是國內現存最長的古街 名字卻只起了十來年
    其實,在浙江不止有江南水鄉古鎮,還有很多其他值得去打卡的地方,比如說素有「浙江第一古街」之美譽的——紫陽古街。它的名字雖然沒有屯溪老街、北京國子監街、蘇州平江路中國三大歷史文化名街的名氣大,但是它卻是我國現存最長的一條歷史文化古街,因年代久遠但是保存完好素有「浙江第一古街」之美譽。
  • 沙面,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小島,是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在假期裡,我來到了沙面,去解決我心裡的疑惑。沙面的概況沙面名字的由來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它是珠江衝積而成的沙洲,叫沙面。沙面沿海,這樣一座小島就和「碼頭」的作用一樣,在歷史上是中國很重要的通商口岸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淪為了英國和法國的租界。在沙面,之前有十多個國家設立了領事館,還有銀行、洋行、會所等等。
  • 沙面記憶 | 街坊親述:那些年的沙面生活
    也許只有沙面的街坊最清楚。他們是沙面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沙面故事的講述者。糧站買米麵僑美的老闆還在沙面其他地方開過檔。「沙面大街64號的對面是一個防空洞,僑美的老闆在這個防空洞開過大排檔,後來大排檔遷移至沙面四街口,那時候開始賣乳鴿。再後來就在四街口開了一個小餐館,慢慢就變成了一個大集團了。」「拖友」最怕「照田雞」
  • 沙面,一個很美的地方,可以稱得上是廣州的世外桃源
    沙面租界大規模建設的19世紀60年代20世紀40年代,正是西方建築思潮極為活躍的時期,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折中主義、現代主義迭代而生。這些風格,完整地投射到了沙面建築群上。這些建築中,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也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遊泳池等,無不設置齊全。安排得妥當而貼心。
  • 文物活化利用讓「老」沙面煥發...
    沙面,曾稱拾翠洲,形似鵝蛋,是珠江衝積而成的沙洲。作為廣州的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設立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建有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這些充滿歐式風情的建築,體現了中式與西式文化的和諧融合。
  • 廣州最美星巴克,一棟蒂芙尼藍高級小洋樓,還位於沙面公園院子裡
    沙面公園應該是廣州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方了吧,位於風光秀麗的沙面南部,面積達到了2.14萬平方米,原來是廣州的重要通商港口之一,也是當年清政府時期的英法租界所在地。解放以後,曾經有15個國家先後在沙面設立了國家領事館,與此同時還有多家洋行和外國銀行在沙面裡面開放經營,可以說沙面到現在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 1天*兒童單飛營【英語口語挑戰活動】廣州沙面英語口語挑戰、沙面定向、攝影和採訪活動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衝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裡。1859年在廣州的英、法國,陰謀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他們看中了沙面這面對白鵝潭、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國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廣州的政府交涉,強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長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湧(即現沙基湧),與陸地分開,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同時,在沙基湧北面開闢道路,定名沙基,俗稱鬼基(現六二三路),並建東、西二橋來往沙面。
  • 東興曾經有一條繁盛的古街,而今只是個很小的景點
    如果不是大清國的1號界碑,如果不是中國海岸與陸地的交匯處,竹山古街,恐怕已沒幾個人知道。竹山古街,位於廣西東興竹山村,與越南隔江相望。如今雖然歷經百年蒼桑,老街的風貌仍然可見。大清1號界碑,保存完好,如今依然立在北崙河畔,見證了中國那時的積弱貧窮,到如今的強大昌盛。這個0字碑,上面刻有零點二字。是中國海岸線從遼寧起點到這裡為終點,也是陸地的起點。沿邊公路也從這裡開始。
  • 沙面小學、沙面實驗學校老師有減壓妙計
    2020,沙面小學、沙面實驗學校的老師們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 —— 因疫情未能複課期間,學校啟動線上教學,老師們不得不「轉型」成為「網絡主播」。對於老師們而言這是一次特別的經歷,同時也是一種壓力。面對壓力,他們是如何調節的呢?一起看看多才多藝的沙面教師們都有哪些妙法。
  • 沙面維多利亞酒店炸彈案
    次日一大早,驚魂未定的總督大人不敢再作停留,匆匆登上法國軍艦離開沙面碼頭。  上世紀20年代初,歐美列強橫行,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志士,一度把暗殺作為反抗的手段。炸彈案發生後,坊間最初流傳是華人所為。實際上,丟炸彈的,是一個30歲左右的越南青年範鴻泰(1892一1924年)。  範鴻泰是越南鐵血組織光復團和義烈團成員。
  • 廣州沙面,美歐式建築,值得你慢慢地走
    沙面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美歐式建築風格,微風吹拂下,悠然漫步於沙面的林蔭道上,經過歷經風雨洗禮的沙面基督堂、露德天主教聖母堂、廣東外事博物館、海關館舍、英國雪廠、滙豐銀行、蘇聯領事館等標誌性建築,看這些個風格萬種的建築,感受著它的歷史歲月。
  • 廣州沙面派出所:為「創文」畫上精彩一筆
    若是把廣州地圖縮小著看,沙面,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點。然而,這一小點,又如在於廣州的臉上最顯眼的那一處。沙面島面積約0.33平方公裡,島內有建築350棟,卻有文保建築54棟,沙面沉澱了廣州近一百多年來商業發展、國際貿易、改革開放的歷史與榮耀。
  • 七級古街:繁華如夢轉頭非,野老田夫舊衣缽
    在陽穀縣境東北部邊緣有一片規模很大的古街遺蹟,那是累積了幾百年的輝煌。誰創造了它們?它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消逝?在這裡我們又能發現些什麼?七級古街(隅首被路西)七級古街是漕運時代時期的遺存,自京杭大運河修通以來,中華南北交通最安全最經濟的方式就是漕運了。海運雖然成本低但是風險也大,一旦出事,損失巨大。
  • 沙面上新!這個黨群服務驛站有點意思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配備AED,還有全自動電子血壓計、急救醫藥箱、明信片DIY自助印表機……沙面這個上新,傳遞「最舒適的沙面溫度」。12月8日下午,荔灣區沙面黨群服務驛站、沙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揭牌儀式在沙面公園舉行,標誌著沙面將新擁有一個集黨務、政務以及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微型綜合性服務平臺。荔灣區沙面黨群服務驛站。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攝 記者了解到,該驛站位於沙面公園內,面積約45平方米。
  • 京城最古老自來水廠的百年風雲都藏在這個博物館裡!
    博物館的展覽區利用當年東直門水廠的蒸汽機房改建而成,展覽面積600多平方米,通過歷史文物、圖片、圖表等形式回顧了京水百年的發展歷程,梳理和展現了京水百年發展的脈絡和軌跡。此外,展館內還藉助聲、光、電、模型等直觀地反映了自來水複雜的生產工藝、地下自來水管網的分布狀況以及嚴格的水質監測等。
  • 南充古街——孔邇街
    南充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歷來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這裡文人雅士輩出,文化鼎盛,標誌性文化建築眾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介紹南充古街——孔邇街 孔邇街為百年老街,在這條通江街道上,刻印下了許多歷史痕跡。這條街也是順慶城富有文化內涵的街道,彰顯著南充這座城市的厚重文化底蘊,述說著南充的傳統文化及歷史。
  • 老石碼:騎樓古街演繹一段「小城故事」
    ­  清新的海風吹拂著九龍江畔錦江道上的百年古榕,初春的暖陽溫潤著大埕小巷裡的騎樓紅磚,行走在被人們暱稱「小石碼」的老街區上,感受著閩南地區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騎樓建築群的壯觀,傾聽著一曲「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小城故事。
  • 廣州沙面公園,滿足我,這個攝影愛好者
    在廣州中有一個地方非常適合喜歡拍攝的粉絲,那就是廣州沙面公園。景點介紹沙面,曾被稱為翠洲,因其是珠江形成的沙洲而被稱為砂面。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城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灘,位於沙雞衝以北,與六23路相對,共有8條街巷,面積0.3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