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青春】板凳甘坐十年冷, 科研只唯心中夢

2020-12-17 西安交大新聞網

朱峰,一附院轉化醫學中心教授,陝西省精神醫學臨床研究中心PI,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精神疾病腸腦軸和免疫相關機制的研究。

從2010年中開始第一篇學術論文撰寫,到今年9月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獲批郵件,38歲的朱峰教授笑著說自己在科研「搬磚工」這條不歸路上已經走了十年。他經常自問科研為何?是為了文章和獎勵,還是為了職稱和地位,亦或是為了臨床問題和科學真相科研,發心不同,路徑不同,結果亦不相同。十年三千六百天的堅持,朱峰對科研的初心卻絲毫未減,在追求原創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道路上他執著追尋著、不懈努力著,經歷過挫折迷茫,收穫更多的是靠近夢想的快樂。

十年前,普遍的科研導向還是以多快好省地發表SCI論文為目標。SCI論文數和專利數成為衡量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當 SCI論文數目與個人績效獎勵和晉升掛鈎後,科研的動機就顯得沒有那麼單純。朱峰迴憶說:「簡單模仿,跟隨探索,追熱點蹭話題,成為當時一種流行的科研方法論。我博士的第一課題就是孕育於如此大環境之中」。

初上博士,朱峰讀了幾篇關於《嗎啡調節學習記憶》的文章,發現大家的研究方法和結論並不一致,他想:對於前人籠統分析的「空間學習記憶」,如果自己細分一下嗎啡對工作記憶和參考記憶的影響,可能還能挖出點料。結果實驗結果非常符合預期,在把記憶拆分成不同環節後,發現嗎啡仍有損害作用,後來文章順利發表。整個項目的花費就是購買了一百多隻小鼠和幾十毫克嗎啡。這種導師學生皆大歡喜的項目小試牛刀成功後,他計劃把這種「簡單山寨」發文章的經驗推廣一下。談到當年,朱峰靦腆地一笑:「現在想來真是慚愧,當時讀文獻時看到一位前輩用這種套路,就是把常見的神經活性物質對動物的各種行為效應都試一試,甚至同一種藥換不同的給藥方式進行嘗試,只要有差異就能發一篇文章,那時我暢想著如果把幾十種中藥提取物的神經效應過一遍,應該能夠年紀輕輕就當上教授。」

令朱峰感到慶幸的是,他的博士導師閻春霞教授對自己的「機靈」想法和所描繪的「宏偉藍圖」並不「感冒」,課題組邀請的芝加哥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徐明老師更是給了自己當頭棒喝。徐明教授成名很早,是國際上藥物成癮領域的知名專家,當時朱峰所在的實驗室每年都會請他來手把手教大家設計課題和解讀數據。「當我眉飛色舞地給徐明教授描述可以用套路灌水發文章的事情時,得到的卻是『科研操守不佳』的評價。然後教授語重心長地跟我談了科研品味和科研選題的問題」。那天下午徐明教授的話深深刻在朱峰的腦海裡,那就是「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科研也一樣,同等條件下,做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科研項目。你們現在缺SCI文章,國家也缺,但是很快就會不缺了,學術界永遠需要有質量、有價值的論文。」從那以後,朱峰決定把時間都花在閱讀自己這個領域的專業頂級期刊上,著力培養自身的學術品味和鑑賞力。「不得不說,好論文和好酒一樣,你習慣以後,就很難再降低標準。」朱峰說。

果然,在徐明教授斷言一年後,朱峰得知,如果要優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得有五分以上的論文,一兩分文章湊數的時代即將落幕了。在各位同行紛紛朝著五分目標努力時,朱峰於2013年6月博士畢業。博士期間,朱峰在精神疾病相關動物模型的建立和行為學實驗技術上,得到了系統的訓練,並在精神疾病神經生物學機制上積累了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這些積澱都為他五年後在精神分裂症腸腦軸探索中能夠快速開展動物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0年後,一場生物醫學研究的組學革命悄然興起。2008年高通量測序技術誕生,幾年時間,以華大基因為龍頭的一大批測序科技服務公司在國內快速崛起,隨著測序成本逐年降低,應用基因組測序和RNA測序等技術,在生物醫學研究的許多領域產生大量革新固有觀念的新發現。

博士後期,朱峰開始系統鑽研應用外顯子測序、甲基化測序方法探索複雜疾病機理的新研究範式。在廣泛追蹤學術前沿後,朱峰對未來科研特徵做出兩個基本判斷:1.高通量技術,會讓科研價值被極大低估的人體生物樣本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價值;2. 多組學分析課從系統和整體水平上認識生命體和疾病特徵,可能解決精神疾病這類慢性疾病中各種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盲人摸象」假說的對立統一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判斷下,朱峰博士畢業後決定來一附院工作,因為這裡有樣本和有二代測序儀,更有一群和他志同道合的人。

來到一附院後,能夠與精神科高成閣教授和馬現倉教授一起組建研究團隊,朱峰認為是自己科研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按照科研人員培養的經驗和慣例,博士畢業後應該做幾年博後,這是向獨立研究人員的重要過度,「博士後」上有獨立PI給予研究方向和經費支持,下有研究生協助實驗,是最容易出成果的階段。然而,對於跳過「博後」階段、博士畢業即進入醫院工作的專職科研人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還是相當大的。「一個人可以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2014年中期,初步適應醫院工作後,朱峰開始和馬現倉教授商討合作研究事宜。謀劃之初,他們就確定了「做一流原創性研究,打造國內精神病學一流研究團隊」的目標。團隊成立前兩年,馬現倉教授多次跟朱峰強調,一定要形成一個能夠深挖下去的研究方向,在這個方向上培養一支隊伍,形成自己的研究優勢,這樣才能在國內外研究領域佔領一席之地,並且多次鼓勵朱峰要奔著「優青」這個目標去發展學術。一開始朱峰對「優青」還沒有太強烈的概念,但是在馬現倉教授不斷鼓勵支持下,他也漸漸把「優青」 作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

初步目標有了,接下來就是為課題組選定一個科學意義重大,可為之奮鬥多年的研究方向。當時不曾想,光是這樣一個研究方向,團隊就摸索了整整兩年。此前,馬現倉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精神疾病動物模型和神經生物機制」的探索上,他和朱峰探討後一致認為動物行為和神經生物學研究,仍然要作為重點研究方向,但想該領域有所突破,難度太大,因為較高的實驗技術壁壘,形態學方法、病毒示蹤、電生理、光遺傳等技術,均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澱,培養技術過硬的實驗人員。而他們當時的家底,去挑戰這個方向有點不現實。幾番討論後,他們確定走「人群加動物」的研究模式。依託臨床豐富的樣本資源,在人群研究中找到有趣現象再在實驗動物上探索機制,用人群發現的新穎性,彌補在動物研究上的短板。

朱峰所在團隊決定選擇「精神分裂症」作為研究對象。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的「癌症」,治療最難也最複雜,該疾病神秘的發生機制被《Science》雜誌社評選為最難解決的125個科學問題之一。2014年,國際精神疾病基因組研究聯盟(PGC)在《Nature》雜誌發表了當時最大樣本量的全世界多中心的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後薈萃分析,揭示了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基礎。「這是精神分裂症研究最重要的領域,我們必須布局。」朱峰說。為了跟GWAS研究尋找的微效應的遺傳變異區分開,他們擬定從家系入手篩選高致病性的結構性變異,研究策略上擬走全基因組重測序之路。

2014年至2015年,朱峰所在團隊開始在全省尋找精神分裂症家系資源。利用全省的重症精神疾病登記註冊系統,篩選出可能的遺傳家系,然後上門走訪採樣。為了豐富研究表型,他們設計了多種問卷系統和測評工具。2015年臘月,為了採集全一個三代六個病人的大家系,他們驅車來到旬陽縣的秦嶺深處。山中大雪紛飛,他們拎著米麵油在福利院和村落中尋訪病人,回程途中又遇車輛拋錨,就地修車,山中零下十餘度,大家自我調侃這麼冷的天,沒有冰盒也不用擔心樣本降解了。那兩年朱峰所在團隊採樣的步伐走過漢中、榆林、渭南、寶雞,在省內多家聯盟單位的支持下,積累了3000餘例精神分裂症散發病人的血液DNA樣本和血清樣本,並收集了50多個家系兩百餘人的譜係數據和遺傳樣本。採樣工作十分艱辛,利用家系樣本的科研探索也並不順利。在他們採樣的同時,國外精神分裂症大樣本的重測序研究也在快速推進。由於經費有限,馬現倉教授和朱峰團隊僅對單個家系進行了分型,科研出路只能依託於後續功能上的深入驗證,但由於技術手段限制,他們在此的多方嘗試,均沒有好的結果。課題組努力兩年,一個看似光明的方向,卻沒有收穫令人滿意的結果,朱峰此時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追加經費繼續測更多家系,還是另尋出路,總結經驗後,他與馬現倉教授商議後決定調整方向。

2015年,朱峰開始讀到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相關的文章,有同行提示可以探索精神疾病的腸道菌群機制。這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由於此前在自己熟悉的家系遺傳分析研究中受挫,朱峰很猶豫,懷疑其可行性。馬現倉鼓勵他放下包袱,先系統評估在科學決策。當時的菌群在各種疾病中的研究仍很初級,腸腦軸仍然作為概念被作為前瞻性觀點討論。在做完一些文獻準備後,他們決定不要閉門造車,先聽聽國內專家的意見。

2016年元月,馬現倉和朱峰隨醫院多名專家去華大基因研究院調研討論。那次與華大宏基因組所的賈慧珏、郭銳進等專家當面討論後 ,堅定了他們把方向調整到腸腦軸研究的信心,當天便初步達成意向成立聯合攻關團隊。華大宏基因組所貢獻他們在宏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上的技術優勢以及既往研究上的豐富經驗,一附院團隊貢獻在疾病資源上的優勢和菌群後動物功能機制研究優勢,大家優勢互補,期望能快速構建出精神分裂症腸道特徵菌群圖譜,並篩選出參與疾病發生的腸菌。當時朱峰初步制定了一個兩年的研究計劃,希望能在17年把文章發表出去。

2016年,朱峰34歲,距離「優青」評選的年齡限制只有4年時間。時不待我,既然決定從頭再來,就只能破釜沉舟。馬現倉教授和朱峰快速把團隊部署到腸腦軸項目上,寫方案,做採樣的CRF表,註冊臨床試驗,學習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和下遊研究策略。腸道菌群受外界影響顯著,被試入組篩選和樣本採集是實驗成功關鍵。為了保證樣本質量,他們派3名研究生駐紮在分中心醫院親自採樣。一方面積極準備基於病例對照的腸菌宏基因組研究,另外,開始準備探索小鼠人源化精神分裂症腸道菌模型建立過程,即將患者腸道菌群移植給小鼠後分析神經行為效應。經過兩年,約十輪的動物實驗,他們最終熟練掌握小鼠菌群移植和腸道菌紊亂的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建立。這期間,馬現倉和朱峰每幾個月便去深圳討論項目一次,期間與免疫和代謝病腸道菌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Karsten Kristiansen和Lise Madsen等開展討論,這都極大地幫助他們彌補了研究設計中的缺陷,並拓展了研究的內涵。

2018年初,馬現倉和朱峰團隊的研究結果初步成型,但此時距離他們預計的項目進展已大大延後。令人擔憂的是,一篇基於簡單16S rRNA測序的精神分裂症腸道菌群多樣性研究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的經典期刊發表,說明同行們已經行動了起來,朱峰預感一大波這樣類似的研究應該已經在路上。此外,由於全身心撲在菌群這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沒有其他科研產出,彷徨和擔憂便成了朱峰在2018年最真實的寫照。為了能快速推進項目,他於當年五月趕往華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大鵬島一住便是兩個月,方便數據和文章討論。「我當時的想法是,文章不完誓不回還。」朱峰笑著說。就是這份把自己逼到「絕境」的勇氣和沒日沒夜地辛苦撰寫,同年7月,文章第一稿終於完成。

重要研究的文章投稿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Nature》、《Science》等雜誌的一路拒絕,馬現倉和朱峰團隊最後決定把文章拆成「動物模型研究」和「人群研究分布」兩篇分別發表。如果說2018年夏季在深圳兩個月討論寫稿可謂是「蛻掉一層皮」的修煉,那麼從2018年9月決定拆稿到2020年4月人群文章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所經歷的,對朱峰來說可謂是「鳳凰涅槃、脫胎換骨」的磨鍊。

2018年12月朱峰來到美國波士頓,開始訪學生活。一個月後在動物研究的補充實驗中,他得知了「國內一同行應用不同動物模型做了和自己團隊相似的研究,文章已投到《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應該很快發表」的消息,當時的朱峰並沒有感到之前曾多次預想的絕望,反而很平靜。他堅信:儘管研究內容相似,但是明確「菌群在精神分裂症中作用」這個重要問題有兩個「背靠背」的研究不是壞事,他更堅信在篩選菌群作用機制上自己團隊錨定一個的概率微乎其微。經過在腸道菌群研究中的近四年浸潤,他對菌群複雜的調控網絡關係認識已經深入骨髓。在阿爾茲海默和孤獨症中相似的結論被多次報導,但是作用機制卻各有不同,這大概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吧。

2019年的朱峰,經歷過在波士頓刺骨的海風中思考小鼠機制的求索,經歷過隔著時差和國內團隊討論補充實驗細節,反覆修稿和回複評審人的艱辛,經歷過在審稿人的各種「吊打」中繼續保持微笑的磨鍊,也經歷過內心的弦繃得太緊,出現輕度的焦慮症狀和失眠的考驗。但他知道沒有退路,唯有堅持,2020年,經歷過涅槃最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獲批,學術成果得到業界同行認可的朱峰也變得更加強大。

談到自己的經歷,朱峰說「科研不總是壞消息的!」在他和團隊開始研究腸道菌群後,他們的前期病例和家系採樣的工作開始得到國際先進組織的認可;他們如願以償地加入了前文提到的發起國際精神分裂症GWAS薈萃研究的PGC組織,成為他們在中國的重要合作夥伴,這極大提高了一附院課題組在國際和國內的聲譽;與他們合作的東亞精神分裂症GWAS研究最終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馬現倉是並列通訊作者。在美國Stanley精神疾病研究中心訪學的一年多時間,朱峰對精神疾病生物機制研究前沿的把握更加全面,也由此產生了更多研究想法。感謝過去十年的研究經歷,痛並快樂著!逐夢之路多多歧路,有夢,有信念,才能堅持向前走,不掉頭,不蹉跎;逐夢之路多為荊棘,有夢,有目標,才能篤定一件事,戰孤獨,抵誘惑,最終事竟成。

朱峰寄語青年同道:「在當前『科技驅動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下,青年科研工作者如果想在科研上創出坦途,必須志存高遠,錨定重大科學問題和醫療中緊迫難題,心無旁騖、持之以恆方才能在埋頭苦幹中實現個人價值。」

相關焦點

  • 板凳坐得十年冷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傳世之作、不朽之作。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 「板凳願坐十年冷」
    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  韓啟德表示,科技史研究要按時間來建構,史料是基礎,文獻學乃至考古學是基本功,沒有豐富的史料,尤其是新發現的史料,要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是很難的。
  • 感受冷板凳上的創新熱量
    原標題:感受冷板凳上的創新熱量  今年初,我國某航天信息處理技術重點項目正式啟動。國防科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一個5人課題組,被主管部門確定為地面應用系統總體單位。   這是一次服務國家和軍隊重大戰略需求的難得機遇。有人說,他們這次遇上了「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 沙畫裡的長徵故事,致敬青春榜樣
    沙畫裡的長徵故事,致敬青春榜樣 2020-05-15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葉羅麗中最特殊的「板凳」,高泰明的很可怕,白光瑩坐著很不舒服
    《精靈夢葉羅麗》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國產3D動漫,從第一季到第六季中已經給觀眾展示了非常多的內容。劇中也主要以曼多拉和辛靈之間的戰鬥牽引出來的一系列內容。曼多拉和辛靈鬥了這麼久了,其實曼多拉的心裡還是挺想念姐姐的,希望她可以回仙境,只可惜辛靈眼裡只有人類世界。
  • 板凳造句和解釋_板凳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板凳(bǎn dèng)。近義詞有:馬札。木板面、無靠背的坐具。多為狹長形。[茹志鵑《關大媽》:「遊擊隊卻活動得更勤奮,但生活也更艱苦了,他們這一個月來,已忘了板凳是怎麼坐法的,熱飯又是個什麼滋味。」]板凳在教材中的例句:1、到了傍晚,才看見有人駕著小船過來,坐上小板凳,給嚴肅沉默的奶牛擠奶。
  • 青春的榜樣優秀研究生報導之一:青春激流中的奧運傳奇
    從今天開始,為積極響應黨的十七大關於「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號召,北大學生工作部聯合北大新聞網推出「青春的榜樣——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系列報導」。被報導對象之所以具有榜樣的力量,絕不僅僅因為他們取得的業績,更重要的是他們跨越了每一個「你」、「我」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障礙。他們的青春故事閃耀著動人光彩。
  • 懷念老屋,懷念那幾隻舊板凳,懷念那些難忘的人和事|王以太
    人到老年愛懷舊,這幾天忽然想起了老宅上曾經的茅簷老屋,還有老屋裡幾隻大小不等、長短不一的舊板凳,說它又老又舊是有理由的: 先說那隻稍寬而一頭厚一頭薄的板凳,看上去好像一頭高一頭低似的,這還是屋裡一隻像樣的板凳,光滑的板面上沒有油漆,長期的磨擦變成了木頭本色的明亮,可能爺爺奶奶乃至曾爺爺奶奶們都坐過吧;另一隻厚而卻窄的板凳,四條腿肥瘦不一,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看似不穩卻也能坐的感覺
  • 榜樣力量丨林啟和:用自立自強書寫青春華章
    編者按:青春,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是努力追夢的徵途,更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探索之旅。第十五屆「芙蓉學子·榜樣力量」優秀大學生評選活動在全國17所高校開展,170個優秀個人和團隊脫穎而出,成為當代大學生身邊可以追趕的坐標。
  • 萬鋼對話大學生:把冷板凳坐熱、把熱板凳做大
    作者:高雅麗8月15日,在中國科協主席與山東大學生見面會上,有學生向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求教:「做科研比較枯燥,如何才能把心放到創造上,而不是把人綁到板凳上?創業中如何找到市場、如何防範風險?」萬鋼說:「冷板凳坐上去的時候需要把它坐熱,熱板凳坐上去的時候要把它做大。
  • 華理選樹12位「榜樣的力量」為青春代言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8日電 (張婷 許婧)在華東理工大學26日舉行的以「青春的時代,奮鬥的榜樣
  • 公交坐「熱板凳」會長瘡?專家稱不會傳染皮膚病
    公交坐「熱板凳」會長瘡?「屁股坐上去以後,感到火辣辣的,但當時車裡的人實在太多,儘管我下意識地抬起屁股,想讓空調風將座位吹冷,但乘客的擠壓迫使我完全坐下來。當時看到站著人搖搖晃晃的樣子,我對自己搶到了座位還萌生出幾分慶幸。」  王先生稱,坐了四五十分鐘,公交車才到達目的地小梅沙。第二天,他感到屁股有點癢,當晚洗澡時竟然發現左邊屁股上長了一個小紅點,又過了一個晚上,小紅點長得有一顆花生米那麼大,周邊紅腫。
  • 2歲萌娃坐小板凳陪爸爸執勤,令人暖心不已
    而最近有一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2歲萌娃坐小板凳陪爸爸執勤。這個事情本身還是非常讓人覺得暖心的,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視頻中,一個兩歲的萌娃因太想念爸爸,在馬路邊坐小板凳陪著交警爸爸執勤,看著非常可愛,而爸爸則在馬路中央站得筆直,孩子隔著柵欄認真地看著自己朝思暮想的爸爸,這樣的陪伴讓人們感受到了親情的美好和平凡的幸福。這件事之所以受到人們關注,大概就是因為人們在其中看到了美好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吧。
  • 中國科協主席對話大學生:把冷板凳坐熱 把熱板凳做大
    ,如何才能把心放到創造上,而不是把人綁到板凳上?創業中如何找到市場、如何防範風險?」萬鋼說:「冷板凳坐上去的時候需要把它坐熱,熱板凳坐上去的時候要把它做大。要善於分析社會需求,要善於營銷,同時學校和社會也要營造創新驅動發展的氛圍,搭建平臺,支持學生創業。」
  • 北京大學尋找身邊的青春榜樣
    五人組特殊團隊     最近,北京大學推出「青春的榜樣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系列報導」,剖析優秀研究生背後的細節這是首都高校中首次系統地由在校學生尋找採訪自己身邊的榜樣。北大學生工作部的老師說,讓學生發現身邊的榜樣,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郭曉春:     正為2008奧運冠軍論壇忙碌 半年間足跡遍及近10個國家     郭曉春是北京大學外語學院2006級東南亞文化專業碩士研究生。
  • 他們,就是青春的榜樣!
    他們立足於學科專業積極進取,勇於探索他們在抗擊疫情、學術科研、創新創業、文學創作、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用一言一行展現著寧職學子的青春風採▲首屆「青春榜樣」大學生年度人物視頻介紹近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首屆「青春榜樣」大學生年度人物出爐八類榜樣的寧職學子脫穎而出在校園安全教育管理、徵兵軍訓、國旗護衛、四六級考試以及技能高考等各類大大小小的校園活動中,總有一抹忙碌的「綠」。
  • 11號候選人劉春英:十年專注與堅守 只為一個育人夢
    十年,他只專注做一件事  十年前的劉春英不過29歲,剛留校工作兩年,年紀輕輕,踏實肯幹,學院領導就是看中他身上的這些優點,囑咐他去執教剛成立不久的ACM集訓隊。接下教練的工作後,劉春英就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