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老屋,懷念那幾隻舊板凳,懷念那些難忘的人和事|王以太

2020-12-12 乘興走筆

人到老年愛懷舊,這幾天忽然想起了老宅上曾經的茅簷老屋,還有老屋裡幾隻大小不等、長短不一的舊板凳,說它又老又舊是有理由的: 先說那隻稍寬而一頭厚一頭薄的板凳,看上去好像一頭高一頭低似的,這還是屋裡一隻像樣的板凳,光滑的板面上沒有油漆,長期的磨擦變成了木頭本色的明亮,可能爺爺奶奶乃至曾爺爺奶奶們都坐過吧;另一隻厚而卻窄的板凳,四條腿肥瘦不一,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看似不穩卻也能坐的感覺;再一隻便是小巧玲瓏、板面上溝壑縱橫的最小板凳,黢黑髮亮,滿面皺紋,像是在悄無聲息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好像還有一條能坐2人的高腿長凳,名曰」大板凳」,只有人多時才搬出來應急一下;唯一能透露點現代信息的是二嫂陪嫁的」坐床子」,四四方方有些檔次。老屋裡的這幾隻舊板凳,不僅滿足了一家人半個多世紀的居家所用,同時也接待了上下幾代人親 朋賓客的訪坐。因此我對這幾隻名不見經傳的舊板凳情有獨鍾、甚至還對它們有些敬畏心情,為什麼呢?正如一首《板凳》小詩描述的那樣:

四腿叉地腰板強,平穩屹立任你扛。

造福世人默弓背,不予沙發論短長。

詩寫的很形像,既歌頌了小板凳的忍辱負重和勇於擔當,居功甚偉;也比喻了勞動人民與世無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堅強。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若都有了這種精神,何愁人不棟梁!家不小康!國不富強!!

回憶的思潮在胸中澎湃激蕩,昔日的風雲在腦海自由翱翔……

一大早,母親打開堂屋門,挪著裹足的小腳,蹣跚著走向西屋牆下的雞圈,拿開擋圈門的半塊磚石,雞鴨們急急忙忙魚貫而出,」咯咯咯」的一邊叫著一邊搧著翅膀,亂鬨鬨地尋食覓水,母親適時的撒出一把玉米類的雜糧,引來雞鴨們忙亂搶食,母親再低頭瞅瞅雞圈裡是否還有夜裡下的雞蛋鴨蛋;父親這時從西屋北間的牛屋裡牽出性口拴到院外的石槽上,然後往槽裡倒上青草或麥草,拌上豆沫料,牛驢們便低頭槽中安祥地大嚼起來;睡在大門外柴垛旁的小黃狗,鑽出草窩伸了伸懶腰,悻悻地圍著雞鴨瞧了瞧,回頭無聊的出外打野去了。

我是家裡起床最晚的一個,下得床來,看到母親已坐在堂屋門邊的板凳上做雜活,或紡線、或縫縫補補,嫂子們在東廂鍋屋裡忙著做飯,院子西北腳支一盤石磨,那是農家推煎餅、磨麵不可或缺的物件。

吃飯的時候,全家人從沒在一張桌上吃過飯,桌子小、板凳也不夠呀,嫂子們便在鍋屋圍著鍋臺吃,或端在磨盤上吃,好在沒有什麼菜,鹹菜鹽豆而已,不佔地方。我則在堂屋裡吃飯,而且喜歡坐那隻最小的板凳,小巧玲瓏,像是量身定做似的。吃飯時,我總是把那隻小板凳橫放在衝門的下位,不管是家人還是有客人,那裡都是我不變的位置。因為這有家訓,父母親時常交待: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辨東西南北,坐分上下左右,就是要按老少長幼輩分序座,千萬不能愈越。否則就是不懂道理,不知規矩,會讓人家恥笑的。因此我總是坐在最下位。如自家人吃飯,我的任務是邊吃邊負責給父親盛飯,不時奔跛於堂屋和鍋屋之間;如有客人在,我的任務更重,一頓飯來來回回要跑多趟,久而久之也習慣了,還覺得是義不容辭呢。不過在陪客時也學到了不少」學問」。客人們圍桌坐定後,見父親總是先客氣地說:「今天沒有什麼菜,」雞毛蒜皮」的,嘗嘗鹽味、過個飯時罷了。」一番客套話,說的客人好感動:」這就很好呀,看多豐盛,真是麻煩啦」。其實哪有什麼菜,大多是四個盤子,鹹菜、鹽豆、豆腐、豆芽;好一點的加個雞蛋,如果有肉魚,那就是很講究的貴客了。母親平時給我講的更具體:「在桌上吃飯、吃菜時要注意吃相,不能只顧自已搶著吃,要先讓客人,自已再動筷,而且筷子只能夾自已面前的菜,萬不可滿盤亂夾,否則人會說你吃的慫,沒教養。」這都是致理名言,到現在也未改變。

有一年春天,母親帶我去東莊瞧(看望)比我大些的洪敏四叔,他在學校不知怎麼頭被弄破了,四叔平時活潑好動。回來後母親便坐在門旁的板凳上,叫我坐在旁邊的那隻小凳子上,藉機對我數落開了: 」看你四權多」響快」呵、會說話,會辦事,你以後見人不要像啞巴似的,要主動打招呼:吃飯了嗎?或什麼的,若是夏天就嚷人家來喝口水、涼快涼快,若是寒天就嚷人家來烤烤火、暖和暖和,這才顯得有禮貌、懂事」。我做在哪裡一聲不吭,更不能走,只聽母親越說越激動,有一種狠鐵不成鋼的味道,最後一句是詰問、也是交待似的大聲命令道:」聽見了沒有」?我敢忙答應」聽到了」,聲音卻細得像蚊子叫。看母親不再言語,又做自己的活去了。我覺得應是結束了,便怏怏起身,怯怯離開堂屋,小心穿過院子,出了大門便一溜煙跑了。不知怎麼回事,當時母親的那一番話,還真管用。那個聽得似乎無奈、記得卻很清楚的場景,一直縈繞在惱海裡揮之不去。在以後的歲月裡,也潛意識的有意無意地實踐了母親的教悔。

說起來我家的幾隻舊板凳雖然其貌不揚、默無聲息,但它確是恪盡職守、忠於主人的典範,也應是有功勞的。

我第一次去上學,就是手提那隻最小的板凳,跟在扛著桌子的母親身後,怯生生地來到學校,小心翼翼地擺好桌凳,此後便天天坐在桌前的小板凳上,聆聽先生的教悔,打開閉鎖的心靈,仰望窗外的陽光……,哪怕今天坐在柔軟的紗發裡,也沒忘記當年的情景,心裡仍思念和敬畏那只可親可愛的小板凳。

在老屋的門邊,母親常坐的是那隻板面厚薄不均但比較寬的板凳,面前擺一架紡線車,右手搖轉圓型條復狀車頭,帶動紡車另一頭的鐵錐似的錠子,錠子上套著從秫楷梃上弄下來的秫庫筒,線頭纏在秫庫筒上,線的另一頭連在母親左手攥著的棉箍裡(彈好的棉花分成的一個個稍微加工後的小棉卷),隨著紡車的轉動,一條橫8字型傳動線便帶著錠子和秫庫筒同時轉動起來,於是棉線就從棉箍裡糾纏著牽拉出新線,待新紡出的線延長到胳膊長度時,右手即停車再倒一下,左手的新線條就順勢脫開錠子頭,隨著左手上揚就纏到了秫庫筒中央;隨即右手再啟動紡車,左手就趁勢將紡出的新線纏繞到錠子的秫庫筒上,這樣周爾復始,秫庫筒上的棉線越積越厚,最後纏裹成一個餒圓型的線穗子,把紡成的線穗子取下來放好,接著從頭開始,慢慢又紡出一個線穗子……,在」嗡嗡」響的紡車聲裡,母親一直坐在紡車前的板凳上,不停的搖車紡線,一坐就是一個上午,如若急用的話,晚上還要帶燈忙活一陣,一天下來能紡一個、兩個或幾個線穗子呢。這是家裡的一項重要副業生產,農閒時紡線織布,除自已家用,還能賣出去賺些錢貼補家用呢,當時許多家庭都有這種紡線車,許多婦女都會紡線,甚至男的也有會紡的,我就見我家二哥紡過線,坐在板凳上,搖著紡車一絲不苟,技術還是上乘的,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在紡呢。

一九五三年的一天, 我剛上小學四年級,家裡來了一位不常來的客人,這位客人家中富足,衣食無憂,是位略通文墨的學究。我雖然已是四年級了,也不懂之乎者也的含意,只是小心地坐在桌子旁的小板凳上,小心地陪著坐在首席的不常見的客人吃飯,席間先生的煌煌宏論,我自然不解,沒有文化的父親也只能洗耳恭聽。不過父親求知慾是有的,見學究客人知識豐富,於是順便尋問下」泰山石敢當」的含意。我家西屋西南牆拐角豎有一塊斑剝陸離的長方型塊石,風吹雨蝕,字跡模糊,隱約顯現」泰山石敢當」幾個字,這塊石碑靠在牲口槽後邊「洋口」北旁的西屋西南拐角下,誰也不曾注意,我們小孩子更是司空見慣地熟視無睹。細心的父親看到面前這個有學問的客人,自然不肯錯過機會,便提了出來,學究先生聽後臉上起了凝重,並尋問碑在哪裡?父親便領著出了大門,往西一拐幾步就看到了那塊不起眼的石碑。學究先生幾步走到碑前,細細看了一會,摸著沒有鬍鬚的下巴,蹲在地上陳思半天,哼嘰幾聲沒說出個所以然來,也許他說的文文乎乎我們聽不懂,仍不死心的父親再次尋問這碑是什麼意思時,只見他莞而一笑,神秘的看著遠處說:」沒有深交是不宜多言的。」接下來便默聲無語了。也許父親的理解這學問太大,咱是聽不懂的。我覺得氣氛尬尷,便想許是我們農戶人家是不須知道這麼多的,說白了就是你不須要懂。我後來慢慢意識到,這位學究可能跟本也沒弄懂,但又不好認輸,只好故弄弦虛、故作神秘地唐塞一番,既掩飾了自己的沒學問,也算交待了事,護住了面子。不過他所坐的那隻板凳卻記住了這樁尬尷的往事。今天寫板凳,就要寫出而且記住這樁因無文化而受屈辱的往事。今天看來「泰山石敢當」不就是驅邪擋煞的那點事嗎?可是沒文化你就不懂啊!

當然浩如煙海的往事不能寫的面面具到,幾件突出的大事是不會忘懷的。如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天真地想弄明白我大哥犧牲的時候,他的戰友門來家慰問時,哪有那麼多的板凳坐呢?也許他們就靠在門邊旁,悼念死去的戰友;或許就蹲在門坎上,安慰烈士的親人;甚或他們乾脆就站在院子裡,對天發誓:「要為犧牲的戰友報仇」!那幾隻板凳根本就無人去坐,立在哪裡見證了這哀痛悲壯的鐵血歷史,見證了戰友們無私難忘的深厚情誼。

是的,這種難忘的戰友深情,這種深厚的家國情懷,永遠埋在革命戰士的心裡,忘不掉、抹不去。1971年吧,一次我周末回家,剛到父親屋裡坐下,父親一臉喜悅、高興的對我說:」你劍一叔前天到咱家看我來了,就坐在你坐的那個板凳上,和我啦了頓把飯功夫呢……」我一驚:」真的嗎」?我激動得不由自主地從板凳上站了起來,這大出我的意外。我至今從未見過這位德高望重、功勳卓著的共和國功臣,重任在肩的二叔,解放前在隱蔽戰線工作,功勳卓著,解放後一直在公安部裡任要職,日理萬機,怎麼能有空回來,而且又不忘來看望犧牲戰友的家庭呢?原來劍一二叔是出差東南沿海、視察福建前線路過徐州,順道來家省親的,在邳縣還會見了他的戰友、邳州重要的民主人士、運師副校長李覺民先生呢……。

老家的老屋沒有了,老屋裡的那幾隻舊板凳也早不見了蹤影。今天雖時時面對形狀各異的紗發,但卻熟視無睹,總忘不了老屋裡那幾隻」四腿叉地腰板強,不與沙發論短長」的舊板凳。

「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今天不是奈不住寂寞的無病呻吟,而確有許多感觸和史實要記,看上去雖然都是些不起眼的甚至不屑的小事,但「不因事小而不為」,更何敢有隻言片語的空話!

相關焦點

  • 難忘老二中,懷念舊校區!
    【寫在前面】:上次發了篇關於懷念二中的文章,有許多學長說沒看到老教學樓。這是校友豔梅老師在幾年前發在KK網上的懷舊文章,裡面有不少老二中的珍貴照片,拿來懷舊是再好不過了,算是補上! 幾天前遇上高中的同班同學,相互問起偶爾有回學校看看嗎,她的回答是二中現在換校區了,現在都不知道去哪了,回老二中,可那已經不是二中了,去新二中,卻找不到懷念的感覺。我弱弱地回了句:同感。想當年在那九一路繁華路段,一呆三年,那裡的老樹、老屋都深深地刻在記憶之中,可現在卻是物是人非。
  • 懷念曾經的暑假生活
    很懷念多年前的暑假,懷念陪在老爸老媽前的日子。記得那時放暑假,我總是帶著兒子住在娘家,二姐也會帶著外甥住幾天,侄兒,侄女,外甥女也放暑假了。我們一大家子天天圍在老爸老媽跟前。媽媽家是個「娛樂聚點」,平時農閒的日子,周圍鄰居大叔大嬸們都來媽媽家玩牌,純娛樂,不賭錢的,那還為誰出的牌不對,爭得面紅耳赤呢!
  • 懷念,小時候!
    懷念,小時候,沒有壓力負擔,不用養家賺錢,哭了長輩摟在懷裡哄,倒了家人趕快上前扶,被人寵著,真幸福! 懷念,小時候,沒有憂愁煩惱,沒有悲傷難過,高興了就笑,不開心就說,不必隱藏情緒,真實展現自己。懷念小時候,不用勇敢堅強,不用努力獨立,有父母在背後撐起一起,有家人為我們操持一切。除了吃喝玩樂,上學放學,不用為任何事操心。
  • 懷念從前,懷念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
    尤其是看到那一張張熟悉臉,突然之間就變得陌生,變得疏遠,那凌厲的眼神和那冰冷的語氣,都將人拒於千裡之外。明知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若不是窮途末路,誰又肯心甘情願在他人面前低下自己的頭。其實不怪他人冷落,只恨自己學識淺薄,難以掙脫困鎖。
  • 懷念王老師
    那一米六多一點的個頭只剩下不足六十斤。我沒能忍住自己的眼淚。我是小學五年級時因搬家轉到這個班的。不足一年的光陰裡,班主任王老師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1我喜歡看書。可那個年代根本沒有多餘的書可看,只好到書店租書看。書店每本書收押金兩元,每天租金2分。好不容易攢了四分錢,我向爸爸求了一晚上的情,借到了兩元錢,就跑到新華書店租了一本《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 難忘1978,懷念孔中王老師
    按說這應該值得高興的事,可我一點高興不起來,因為當時我的家庭經濟困窘,全家六口人,全靠父母倆掙工分,而那些年生產隊的工分又不值錢,所以總是捉襟見肘,寅吃卯糧,還要供我們兄妹幾個上學,生活過得很艱難。再者,之前自小學到初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都是居年級前列,沒想到中考時卻落伍了,分數在高橋中學僅排名第九。
  • Jan.03 我懷念的
    奇怪的是,很多記憶已經模糊了,只記得當時的壓抑昏暗 色調是陰沉的,在我腦海裡放映起來 像是一部黑白默片。記憶停留在一些奇特的時刻,比如我們尖叫著和飛蛾搏鬥、比如每晚在床簾裡面架個小桌子寫五三、比如臨近高考那幾天 在臨時教室看到的晚霞格外好看。
  • 孫燕姿《我懷念的》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一件事
    我懷念的,是她的歌裡面最喜歡的前三之一,仿佛看著那個穿著白色裙子個子小小的女生在海邊安安靜靜的嘶問。懷念的是,過去的時光,攜手的時光,驚心動魄的,但是現在想想竟然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一件事。演唱會孫燕姿唱到「我懷念的」 身旁的女生撥通了電話舉著給對方聽 副歌全場合唱時她對著手機喊誰懂我多麼不捨得 喊完才看到電話已經掛斷了 後半首歌女生一直低頭哭著說 本應該是你坐在我身旁 而她身旁的座位也一直空著到終場 」已經結束的感情 也許真的只剩下你在懷念
  • 讀顧城《懷念》有感
    當然我們所懷念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童年,那只是一部分而已,聖誕老人對於生活來說其實不算什麼,因為生活總是在你不經意間帶給你特殊的「驚喜」,但是這些驚喜卻又能夠成為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首顧城的《懷念》相比於後來的顧城,或許只有童年的他才會寫出這樣的《懷念》,如此的輕鬆,如此的嚮往著未來。
  • 當我們懷念青春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
    突然想起自己上大學那會兒,那一段歷程雖然走的艱辛,卻是特別令人懷念。 我那時心有千千結,卻與愛情相離甚遠。 有兩個高中同學Z和J,我們通信較多,在最落寞失意的時候,當兵的Z用子彈拼成的祝福寄過來,溫暖了一年一度的冬季與落寞;心靈手巧的J在湖南大學,紙折的帆船卻是非常驚豔,祝福裡的「一帆風順」只是沒有真正令人生活順意。 這一輩子,我只談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戀愛,結了一次婚,生了一個孩子,全只與一個人有關。
  • 在紅色律動中懷念青蔥年華
    紅色歌曲中懷念青蔥年華。小時候,最喜歡唱紅色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瀏陽河》《南泥灣》《我的祖國》等,常常和妹妹一起賽歌,看誰的紅歌唱得多,經常唱得聲嘶力竭。一曲《映山紅》,讓人想起紅軍時期,軍民魚水情深,旋律優美,餘音繞梁。
  • 懷念紅衛學校,懷念快樂的童年
    在這個山溝溝裡的小學校,度過了童年最快樂的時光,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還能記得老師們親切的臉龐,叫得出夥伴們的名字。這是全班男同學在一起合影。站在旁邊的是我們的徐校長。那時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種樹。在河灘裡種樹,在山坡上種樹。希望看到黃土坡變成綠樹林。
  • 懷念那些「迂腐」的人
    懷念那些「迂腐」的人0  一九三八年九月,雲南省主席龍雲最寵愛的女兒報考西南聯合大學附中落榜。
  • 懷念舊時光—手工製作鉛筆袋
    懷念舊時光—手工製作鉛筆袋平時去逛逛文具店,買些稱心的筆記本和書寫用具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排遣方式。有時重回校園的感受總能為我們帶來輕鬆的心情,過去為繁重課業煩惱的情緒也可以成為一種對於單純的回憶。將心愛的籤字筆放入這個自己製作的小筆袋裡,隨身攜帶著,將對舊時光的回憶當做心情添加劑,每次拿出筆開始工作前都能讓心情放鬆一下,為自己帶來一個好的開始,相信一切都會是積極有趣的。
  • 懷念青春說說心情短語 感慨逝去的青春的句子
    懷念青春說說心情短語 感慨逝去的青春的句子時間:2018-11-29 23:1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懷念青春說說心情短語 感慨逝去的青春的句子 青春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之中,一想到那些日子啊,就感嘆年輕真好,一起來看看懷念青春說說心情短語.
  • 當我們在懷念科比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懷念科比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在我看來,不是因為他是巨星,這個世界有太多這樣的巨星;而是因為他更像是凡人,像是我們身邊的一個人。幾乎每個人想到科比的時候,都會先想到凌晨四點的洛杉磯這個梗,其實按照科比妻子瓦妮莎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梗,並不代表科比每天早上都會這個時候起床練球。
  • 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天花板邊緣被柴火燻黑,貼在水缸上的春條已經褪色,筐子東倒、板凳西歪……然而,鏡頭向後拉開,視野逐漸開闊,「奶奶家」竟只用兩隻手便可以捧起來。&nbsp&nbsp&nbsp&nbsp原來,這是李義中按照1:50的比例還原的故鄉老屋。今年37歲的他從事雕塑行業已有十幾年,近幾年才涉足微縮場景製作,專注於還原許多人記憶裡的老屋。
  • 當我們在懷念高考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靠近教學樓外的那條馬路,平常總是熙熙攘攘,今天變得格外安靜,烈日下難得的靜謐,仿佛可以聽到刷刷地落筆聲。朋友圈裡大家都在玩著高考回憶殺,高中同學群裡,一群「叔叔阿姨」才過完六一,就開始第N屆假裝自己在參加高考大賽。這時,才切實感受到,高考,如約而至。又是一年高考時,對主角來講,是終戰,對觀眾來講,卻是懷念。掐指一算,畢業已經快十年。
  • 懷念故鄉的老屋……
    那時候他還很年輕,紅色的磚塊砌得整整齊齊,灰色的瓦片一溜斜鋪下來,就像站隊列的士兵。當時村子裡還有很多的土房子,老屋站在其中,趾高氣昂,神氣非常。屋子共有三間。中間一間當門放著一張八仙桌子靠著後牆,牆上掛著一幅很大的畫,上面畫著些仙鶴、紅日、松樹之類,左右一幅對聯,大抵是些山河壯麗,仙風道骨之類的內容。
  • 一個老人,懷念小學生活,懷念小學同學,並特別懷念一位音樂老師
    這是五、六十年代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既未曾經歷,也難以聽說。跟學生們的攀談,過後,有種被邊緣化的感覺。《祝福》中的祥林嫂,會時時提起孩子阿毛被狼叼去,我呢,會時時想起智德小學,但現在98中的學生會為升學和未來前程思考、忙碌,哪有閒暇顧慮我懷舊的感受呢!前些天,我又去了98中,並且,繞學校走了一圈。想起兒時念小學的人和事,眼前浮現一幅幅清晰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