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有一種最樸實的愛國之情,一顆紅心,永遠向黨,始終不忘謳歌社會、讚美生活。
紅色歌曲中懷念青蔥年華。小時候,最喜歡唱紅色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瀏陽河》《南泥灣》《我的祖國》等,常常和妹妹一起賽歌,看誰的紅歌唱得多,經常唱得聲嘶力竭。
一曲《映山紅》,讓人想起紅軍時期,軍民魚水情深,旋律優美,餘音繞梁。聽到此歌,仿佛看見漫山遍野的映山紅,產生去革命根據地一覽映山紅的衝動。我把它作為手機鈴聲,每次鈴聲響起,好似革命者穿越而來,倍感親切。
我的車載音樂大部分是紅色歌曲,出遊採風,紅歌伴行,一路輕鬆。走路時,常常帶一個隨身聽,裡面也下載了許多紅歌。紅歌充盈著我的耳朵。
紅色電影中品讀激情歲月。小時候,最喜歡看電影了,那時流行放映露天電影,只要聽村裡人說,今晚某某村要放映電影,那是無論如何都要去看的。吃過晚飯,幾個小夥伴就心急火燎地拿著板凳和手電筒,相約前往。父母不放心,專程陪著。一路有說有笑,找到指定地點時,一般都已放映了。我們就在後排,站在板凳上,踮起腳跟看,或是坐在父母肩頭看。那時的電影多是革命戰爭的,如《鐵道遊擊隊》《地道戰》《南徵北戰》《渡江偵察兵》等等,有的看過多次。
小時看電影,只知道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兩種。壞人,一般服裝不整,歪戴帽、叼著煙,言談舉止,痞裡痞氣,一看就不是好人。我們往往用手比劃成手槍,瞄準銀幕中的敵人開火,甚至遮住放映燈光,引來大人們的一片呵斥……
後來,露天電影越來越少,電影院裡放映越來越多,如《大決戰》《三大戰役》等精彩的電影,無論多忙,都不會錯過。
現在,革命戰爭題材電影,電影院裡放映也少了,幸而網上還有。閒暇時間,下載觀看,懷念烽火歲月,珍愛和平生活。紅色充盈著我的眼球。
紅色景點中緬懷革命先烈。武漢九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有不少紅色紀念地。大學時,愛上騎行,周末騎上自行車,遊遍了武漢的景點,尤其鍾愛革命場館,如八七會議會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二七烈士紀念碑、施洋烈士陵園等,了解武漢的紅色年華。
有了私家車後,視野更開闊了,先後帶著父母、嶽父嶽母參觀中山艦博物館、洪湖瞿家灣,與妻子一起參觀紅安七裡坪革命遺址、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姚家山「武漢抗戰第一村」等。
在外培訓,還參觀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共一大會址等聖地。紅色充盈著我的心靈。
喜歡穿紅色衣服,釋放紅色情愫。
喜歡寫紅色詩詞,綻放紅色基因。
從事關工委工作八年,每年舉辦「中華魂」徵文和演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增強了紅色底蘊。
從事組織工作十餘年,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增添了紅色細胞。
紅色律動,是生活的主旋律。今後,還將進一步加強黨性鍛鍊,讓紅色更加充盈,讓紅心更加閃耀。
作者: 楊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