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中庸之道,返璞歸真

2020-12-20 匠興之路

中國茶道源遠流長,茶葉文化和茶具文化也是多姿多彩。西湖龍井、信陽毛尖、雲南普洱,還有武夷山大紅袍,各有各的味道,難分高下。與茶葉的多種多樣相比,茶具則是在百年的流傳中唯紫砂獨尊,雖有西施、德鍾、石瓢等多種壺型呈現,可材質唯有紫砂。

紫砂繼承了茶道的「真」

紫砂成為茶具中的至高王者,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紫砂的物理特性。用原礦紫砂製作的紫砂壺,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可以說紫砂壺將茶葉的「真」發揮到極致。真茶真水,是茶道的基本追求,茶人愛茶也愛紫砂。紫砂與茶香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紫砂壺成就了茶的香氣,茶香讓紫砂壺在茶具中脫穎而出,更在紫砂製品中獨領風騷。

紫砂回歸了茶道的「璞」

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是道家文化的追求,也是茶道精神的哲學思想,這在紫砂壺中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陶器製品中已經不見泥土的痕跡,可紫砂壺成品之後,無論是在顏色還是手感上都能找到紫砂原礦的感覺,不僅保留了紫砂的顆粒感,整體更加細膩精緻。在烈火鍛造之後,紫砂成為紫砂壺,也還是原礦紫砂。這或許就是紫砂無法被超越的質樸,而這種返璞歸真的質樸,恰恰是道家文化的極高精神追求。

紫砂壺器的中庸處世之道

茶文化除了修身養性之外,另一個功用就是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交流一直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處世之道更成為茶文化的精髓。紫砂的處世之道是多樣的,也是統一的。有「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的石瓢,有「謙謙君子,正氣凌然」的德鍾,更有「壺中美人」的西施,他們雖然千姿百態,卻無一打破均衡之感,就像方壺領域裡有句話:「方非一式,方中寓圓」,方中不失圓融,圓融中仍保端正。追求平衡協調恰是紫砂中庸處世之道的體現。

紫砂壺作為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處處體現道家精神。經過幾百年的傳承,紫砂壺中的光素器不但工藝成熟,造型經典,更成為壺友收藏指南,更多的壺友第一把紫砂壺肯定是西施、德鍾、石瓢中一把。

相關焦點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雖然不少人對中庸思想有誤解,認為是簡單的和稀泥、搗糨糊(這個誤解最後會分析),但不可否認,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中庸」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每一天的生活。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何為--中庸之道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鄭玄說:「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此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其誠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殺信著四時,是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學此至誠,是人之道也。不學則不得,故云人之道。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學習中庸之道
    《中庸》第3節3.《成語接龍》下第1節讀經人員:媽媽,霖霖,嫻嫻題目:學習中庸之道感謝保倩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中庸》系列講座第4講,中國文化的優勢是避開了極端主義。外儒內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根本思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它讓我們躲過一次次戰爭的危難。中華文明集百家於一體,互相支撐,彼此成就,合而為一,天人合一。
  • 中庸的育兒之道。
    四書五經然而論語最出名,其中中庸是一部養性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教育的書。《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講述是適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不可太過度。而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反而過度的保護,反而讓孩子慢長大。如何才能分辨過度保護孩子呢?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談談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儒學的產生背景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之中,由於諸侯的坐大,周王室逐漸式微,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被打破。說完儒學的三大思想精髓,明白了「何為中庸」,接下來我們就說說「中庸」在儒家文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如果說「仁」為儒學的帝王之道,「禮」為儒學的傳統之道,那我覺得,「中庸」便是儒學的處世之道。儒家講「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人民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禮只講仁,人民會輕其統治。什麼意思呢?
  • 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原標題:道不遠人(新知新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 凡夫俗子說平庸,君子之道謂中庸
    如果再加一個「為什麼」,則以「中庸」為擋箭牌,以踐行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為噱頭。事實上,這是對中庸的曲解。何謂「中庸」,中庸實際強調的是一種處世態度:不偏不倚。而中庸之道,是有三層含義的。第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這裡的不偏於一邊是指不偏激,在人生的路上不偏離道德,不偏離自己的初心;永遠不變不是不變通,而是對於一個目標矢志不渝,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中庸之道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陽明先生說李道夫「任道之勇,執德之堅,令人起躍奮訊」,如果這樣的人再多一些的話,就足以成為社會風氣的引領者。「比聞到郡之始,即欲以此學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僕誠甚為執事喜,然又甚為執事憂也。學絕道喪,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濤中,且須援之登岸,然後可授之衣而與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濤中,是適重其溺,彼將不以為德而反以為尤矣。
  • 中庸之道「解釋」中藥質量
    一、中庸之道已經深刻的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中國的古代文化深受孔孟中庸之道的影響,直至方方面面,中藥也不例外。       西方的哲學是二元論。把二者割裂開來,要麼是對,要麼是錯,要麼是上,要麼是下,要麼是天堂,要麼是地獄。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朱熹為《中庸》一書所寫的《前言》中引程頤的話:「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②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有道德修養、有學問的人,做事能謹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為都符合常道,容貌溫和,喜怒不過節,有分寸。《中庸》原文解釋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意思是:小人由於缺乏道德修養和知識,不能守中庸之道,其心理和行為往往違反常規,缺乏分寸,無所忌憚,粗野狂暴,做人沒有底線,故敢於做出忤逆之事。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否可以定義為中庸之道
    《孔家思想,中庸-即不偏不倚折中的人類普遍思想》列:從小讓梨,長大了就讓黃巖島。品德課老師可以出這道題目,語文老師不應該出,有經驗的老師應當預見到這樣的答案地多樣性,既然出這道題了,就應當多樣化,允許學生自主發揮,原因還是在於這是語文課……孔融讓梨我不讓連小孩子的實話都不想聽不願意聽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其實孔融讓的不是梨,好像是香蕉~孔融讓梨我不讓標準答案因該是「我不是孔融」。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天地自動化運作,代表著道也自動化運作,其中(性命)並沒有人格化的神左右其行動和顯化(命運:人的自我定義),但人居其一大(萬靈之首:生命形式的最高體現),卻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選擇(自由意志),這個左右我們命運的內在神性,才是真正的本我。
  • 【讀有所悟】擷取《大學中庸》裡的為師之道
    二書的作者分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和他的孫子子思,他們二人繼承孔子「一以貫之」之道,在書中深刻闡述了成為道德上的巨人進修德行的門徑,折射出中國兩千多年來深厚的儒家思想給養。民國時大儒段正元說:「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雲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中庸》作為第一部圖南八部晨讀經典,又是第一部和第一場企業組在線上正式學習, 從第一天開始晨讀至21天線上圓滿收官,大家收穫滿滿,意義非凡且任重道遠。以前理解 「中庸」,誤以為就是用誰也不得罪的所謂「老好人」,「平庸」,「討好別人」,「和稀泥」的精明圓滑處世之道。
  • 《<中庸>真諦》·修政之道(九經);依禮執政
    」之源——第二章 演繹《中庸》的兩種進路——演繹《中庸》的宇宙論解釋進路演繹《中庸》的心學解釋進路——第三章 性命之學的其它關鍵詞——要義一:慎獨與赤子之心辨析:未發之中與發而中節辨析:是天下,還是此心?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陳復澄 天祿賜福紫砂壺——家藏原礦紫泥
    以陶作為載體刻字鐫書,上古有之,而陳復澄先生的刀筆書法則獨樹一幟,他不用毛筆在陶胚上 寫墨稿,而是直接運刀、一氣呵成,揮灑自如,真草隸篆個性強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刀的鋒利、刀的力度和刀的韻味,形成了書法藝術的新語言,在當今的書壇創 作中可謂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