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解釋」中藥質量

2020-12-20 中藥材天地網

引子:黃芪之爭


       在中藥房裡,黃芪可能是最最常用的中藥了。一天,藥房裡兩位號稱大師的人物,為黃芪的質量標準吵起來了。


       一種說法是,大片的好,大片的粗,生長時間長,當然好。


       另一種說法是,小片的好做含量測定,小片的成分比大片的高,有論文表明,有效成分主要在皮部,小片的皮部佔比大,所以含量高。


       院長叫我做「評委」,說是大的太貴,增加病人負擔,小的又太難看,像渣子一樣,連他自己都看不上。

我拿起一根整的黃芪說,最大的是從頂上這一小截切下的,現在栽培黃芪的年限都是一定的,基本上不存在多種一年的情況,所以上面這一段傳統上藥師是不願意選用的。


       最下面這一段按中國藥典檢驗,標誌性成分是高,但標誌性成分不是有效成分,與療效有沒有關係還搞不清楚,傳統上高檔一點的藥鋪也不會選用的。我建議用中等偏上一點的片子。


       院長說,你這老頭稀泥和的好,就它了。


       我說,這不是和稀泥,這是中國古文化中庸之道在中藥品是評價上的妙用。


一、中庸之道已經深刻的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中國的古代文化深受孔孟中庸之道的影響,直至方方面面,中藥也不例外。


       西方的哲學是二元論。把二者割裂開來,要麼是對,要麼是錯,要麼是上,要麼是下,要麼是天堂,要麼是地獄。


       中國的古哲學則是自老莊開始的。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呵呵,陰陽相交處,還有一個東西,叫「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足可以鼎立。


       所以在中國人思維上的選擇就多了一個東西:和,孔子後來發揚為「中庸之道」。


       比如在西方制約人們行為的有兩項,一項是法律,觸犯的是要懲罰的,還有一項叫道德,是有崇高理念的人自覺遵守的。這個是二元論。


       可是在中國在法律與道德之間,還有一個東西,叫規矩,規矩是眾人默認的一種行為準則。這個是三元論。


       比如人類的行為準則,西方人有兩類,一是最崇高的自覺自愿遵守的「道德標準」、二是最低的人類社會不允許突破的「法律標準」。西方對於人的要求就是這兩種。


       只要在這兩者之間,西方人認為都是合法的,你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所以在西方許多國家每個人的行為標準可能相差很大,儘管相互之間會「看不慣」,並產生一些矛盾,但也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之內協調。

而中庸之道給中國人傳輸了道德與法律兩者之間的一種標準,叫「規矩」,通常情況下,這種規矩會高於不可觸犯的法律標準而它又不是人們發自內心而遵循的崇高的道德標準。


       舉一個事例大家就明白了,這一次中國的封城,封社區,很明顯的是高於法律要求的一種行為標準,但人們很容易接受,因為那是特殊時期的一種「規矩」。對於中國人很容易理解,這是為了大家好的一個行為標準,儘管我從內心裡不太願意執行,但由於大家都在遵守,那麼我就必須「從眾」。


       比如小孩子出去不願意戴口罩,你和他說道德他聽不懂,說法律更不行,說科學也不理解,中國家長的辦法很簡單——「出門必須戴口罩,這是規矩。你看外面的人都戴著口罩呢,咱們必須戴。」


       這就是中國式的「規矩教育」,中國人很容易接受這種行為準則——儘管我不願意,但如果大家都在遵守,我也就忍著吧。這就是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的行為準則。中國人一聲說封城封社區,只要是針對大家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那我就遵守吧。


       而西方社會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你是限制了我的自由,那是法律賦予我的權利,誰也不能剝奪。我不怕病毒,我就得上大街去玩去。


       所以這一次全國14億人口的封城封社區,西方各媒體都很難理解,說是幹涉的人權,因為憲法沒有這樣的規定。


       但中國人就很容易理解,「都什麼時候了?還是保命要緊吧,大家克服克服,過了這一段就好了。」


       所以西方的媒體那樣說,我們也應該一點也不奇怪,看看,現在輪到他們來封城封社區了,這個難啊……,以至於他們許多人今天的舉動,令我們中國百姓也很難理解。因為在他們的骨子裡,就沒有「守規矩」這一條。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中庸之道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眼睛朝中間看,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方針方法。


       這就是中庸之道的優越性。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中庸之道也有不好的一面,它容易使人們的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中庸之道」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呵呵,這也是中庸之道告訴我們的道理。


二、分析中庸之道解釋中藥質量內在的科學道理


       關於中庸之道,歷史上褒貶不一,比如它給人多了一種選擇,卻又常常令人猶豫不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多次受到了深刻的批判。但這幾千年孔孟之道的教化,讓中庸之道深植於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中,當然它也一定會影響到中醫中藥。


       外國人拿一根黃芪來問,你是要上面的,還是要下面的?中藥老師傅的回答很巧妙,上面的陽剛過於鼎盛,不要下面的陰柔過於極致,也不要,我要中間的……。


       這種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已經幾千年了。這可能讓西方人很難理解。


       但近些年由於西方哲學思想的入侵,不少中國人對中庸態度發生了變化,喜歡走極端,市場上買一個枸杞子回去煲湯,他說要大的,我說大的不好,他說那就是小的好了?我說小的也不好。他很奇怪。到底是什麼好?


       我說應該要中間大小的,半大不大的好。


       多數中國人聽了後也許就會「哦」了一聲,仿佛剛剛悟了過來。這就是現今的中國人,忘了中庸之道,但你用中庸之道給他解釋問題,他能聽得明白。


       有的人說中國人的中庸之道,腦子裡面忘記了,但骨子裡面還存在。


       由於中庸之道的影響,老藥工看中藥,首先是整體地去看藥材的形狀、大小、色澤、質地、斷面、氣味以此來鑑別中藥的真偽。可是接下去,老藥工通常是不會選片形最大的,也不會去選顏色最鮮亮的。他通常是會選中等稍偏上一點的中藥飲片買下,這並不是僅僅為了省錢,是因為最大的最鮮亮的貨不多,不夠用,最小的貨太差不堪用。這就是中國古人的智慧了,最好的沒幾個人做到,最差的不能那樣做,而中庸之道是在兩個極致中找尋一條最可實施的一段。


       老藥工在選擇中藥材是很少選擇極致,最大的,最小的,顏色最鮮亮的,質地最重的多數不在他們的可選範疇。中間偏上一點,往往是他們的最終選擇,這說起來是一種習慣,實際上是深深地刻在骨子裡的一種理念。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事物都會呈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態分布,數學上叫「正態分布」。中藥材的性狀也是一樣的,極致的少,中不溜的多。也就是大多數病人能夠用的起的那種類型。


       中醫的理論是經驗式的積累,這種經驗從哪裡來,可以肯定就是從中不溜的這一群藥材和飲片的臨床應用中中間總結出來的。從中藥飲片加工炮製的火候的大小,輔料的使用量,到臨床的用法用量大多數經驗都是來自用量最大的這一群,過大過小過於極致的醫家則很少用。


       從另一方面來說,老藥工也是人,也會有一點主觀意識,所以比較好的醫生喝中藥鋪,都會自覺的去選擇一些中等偏上一點的中藥飲片,大小上稍微偏大點,顏色上稍微偏鮮亮一點,總之有一定標準,出格太多的是絕對不能用的。


       有老藥工給我說,白芍,黃芪,甘草我只用和我大拇指指甲蓋一樣大或者稍大一點的,過大的貨我都不要。


       近幾十年來,由於農業增產的現代科技手段大範圍的在中藥材種植上大量使用,藥材往往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了。而管理藥房的老藥工對這一問題的反應是,過大過肥過於鮮亮的藥材就是不敢用。他們認為,農業增產技術只會讓藥材中澱粉糖分等含量成倍的增長,反使會其療效下降。應該堅持選傳統性狀的藥材,以避免現代農業技術對中藥材質量的幹擾。


三、談談幾個談談幾個老藥工對中藥飲片的選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老藥工這種中庸之道的選擇,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看一看:


1、大棗


       由於新疆的晝夜溫差大,糖分積累好,甜度高,現在在食用棗上是優良的品種,已經佔領了中國紅棗的大部分市場。而山西陝西一帶的大棗的原產地已經多年出現棗子落一地而無人問津的情況,有些地方農民已經在砍樹了。


       其實中醫習用的棗子就是陝西山西河北一帶的大棗,過去我熟悉的幾家藥房,他們的習用大棗是晉北呂梁山一帶的大棗品種,稱為木棗,個型大小中等稍稍偏大一點。味甜微酸,皮厚。酸可收澀,正是大棗可以治療便溏作用的依據,而新疆大棗缺的就是這一點。


       老藥工告訴我,我們這一帶喜歡用木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外皮特別厚,因此不容易生蟲。大棗放在藥鬥裡,封閉不好,容易蟲蛀。皮厚的大棗不容易蟲蛀。但有一個缺點,就是成分不容易煎出,習慣上大棗有一個臨方炮製,就是配方是一個一個撕開。


       還是說大棗,總說「大棗大棗,越大越好」。現在的棗子是越種越大,主要是現代農業技術在中間發揮的作用,長可以達到5㎝甚至更大。這樣的棗子如果食用的話,通常沒有什麼問題,但藥用可能就很差了。說現實的,現在的棗子大到我都不敢用了。


       我請大家注意,儘管近些年大的棗子品種越來越多,但國家藥典收載的大棗性狀一直沒有變,長2.5~3.5㎝,寬1.5~2.5㎝,50多年了,沒有變。這表明國家藥典委的專家們對大棗的選擇標準沒有變。3公分左右的棗子,在今天的大棗商品中只能算是小個的,但有經驗的老藥工就是只選這麼大的。


       根據我們的了解,目前許多明顯增大的中藥材品種有許多個都是多倍體的,這些多倍體有些是天然的,但多數是人工多倍體,這些多倍體的特點是各方面的器官都會明顯增大,內在的澱粉糖類脂肪等都明顯增多,這些東西都是一些不具備療效的營養物質。


       農業現代化的特點,就是大量的增加人們生活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儘管現在我們對中藥的有效物質還搞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不是中藥用來治病的有效物質。在西方醫學的生藥學中這些東西被稱為無效物質。這些東西的大量增加結果只能是降低中藥材的質量。


       其實現代農業科技,比如過量施肥,生物激素,反季節種植等等都會使得產品變大或外形變得靚麗,但這並不是我們中藥用來治病所需要的。


       在這一點上,咱們老藥工的「守舊」。也許是目前條件下最正確的選擇。



2、麥冬


       搞中藥搞了四十年,眼見著麥冬是起來越大。


       有報導:「麥冬用壯根靈後單產從300公斤增到1000多公斤」。市場上的麥冬又肥又大,多數都可以達到5 cm以上。


打了壯根靈的麥冬苗


       麥冬的長度以約一元錢鋼蹦的直徑(2.5 cm)大小為最好。我請各位藥房藥店質量管理的藥師注意,藥典的規定長度是1.5~3 cm。如果嚴格查驗的話,現在許多藥房的麥冬是不合格的。


3、白芷


       白芷也是我入中藥行40多年以來「看著長大」的藥材,從沒見過這麼粗的,到見怪不怪。再次提請大家一定要小心,國家藥典規定的白芷大小可是一直沒有變,長10~25cm,直徑1.5~2.5cm。


       藥房有經驗的老藥工只選擇直徑約為2cm的飲片,大於一元錢鋼蹦的一律退貨,這不僅僅是我們這一輩老頭子看不慣。還有一旦給藥監部門中嚴謹認真同志看到了,罰款罰死你。


       要說長粗的原因,據說與壯根粉無關,可能是品種的問題。有文獻表明,上個世紀末白芷就被四倍體了。


大白芷

大白芷



4、丹參


       丹參也是一個大問題,40年前的丹參能比筷子粗一點就已經是很粗了,藥典的規定是長10~20cm,直徑0.3~1cm。現在栽培的最粗已經達到了直徑2㎝了。


       還有一點,它是藥典中很少有的幾個,因為栽培變異而修改了藥典標準的藥材。15版藥典: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但是許多老藥工還是習慣用細的,據說它的標誌性成分也是細的比粗的高。看來老藥工這樣做還可能是有一定理由的。


       丹參也是壯根靈和多倍體農業技術的重災區。



四、總結


       我最後來對全文進行一個總結,並試圖說明研究傳統的老藥工判別中藥的方式對中藥未來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


       這種中庸之道對中藥質量的判定方式已經影響了中國中藥的兩千年了,這些年,由於現代農業科技在中藥種植養殖方面的大量涉入,中藥材外觀性狀被人為的「提升」的現象非常普遍。


       但國內的專家們對此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這麼多年,國家藥典藥材的性狀標準絕大多數沒有因為栽培品的變化而隨之變化就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據我觀察類似丹參的變化還有一個藥材就是仙茅,以往藥典的標準直徑是0.4~0.8㎝,15版藥典已經放寬到1.0㎝了。這種特別粗的仙茅,主產於我國南方或來自越南。而我們中醫習用的四川貨,直徑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其它的一些藥材有經驗的老藥工的選擇也大都是這樣,選擇中間偏上一點的,如北沙參我們會選擇直徑0.8~1.0㎝的(藥典的最大值是1.2㎝)、白朮飲片我們會選擇直徑4~6㎝之間的貨(藥典的最大值是7㎝),石菖蒲飲片會選擇直徑在0.6~0.8㎝的的(藥典的最大值是1.0㎝)……。


       有些人還是要問難道中藥質量與有效成份真的就沒有關係嗎?


       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物質是決定一切的,中藥的療效畢竟來自於物質,這種物質就是有效的化學成分,這不正好證明的有效成分存在的必然性?


       但我還要說明另外一點,辯證唯物主義也很重視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方面的必然聯繫。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中藥中的各種化學成分也是這樣。所以整體的去看待一個事物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觀點。


       現如今,由於現代科學的局限性,我們對一個中藥中間的化學成分到底有多少還沒有搞清楚,要想進一步搞清楚各個成分之間的協同作用或制約作用就更加困難了。


       用有效成分來定義動植物藥,是西方醫學生藥學的思維邏輯,多年來西方的生藥學研究就是在動植物中找到某一種有一定療效的化學成分,然後把它提取出來或者合成出來用於臨床的思路。生藥學有效成分研究的最終結果是西藥的單一成分的化學藥(少數為某一類化學成分的組合)。因此在西藥的生藥學研究上,有效成分的研究是正確的。


       中藥將動植物的某個器官整體入藥的,其化學成分極為複雜,一定要用「有效成分」來解釋肯定會墮入形上學的死胡同。


       也許一千年以後,我們能夠把一個複雜生物的所有的化學成分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搞得清清楚楚的,但那是一千年以後的科學,今天談論它太早了。


       「有效成分決定論」用在中藥上從目前來看就是一個笑話。首先,沒有一個中藥的大專家敢於肯定的說他知道中藥的有效成分就是什麼什麼,其次最權威的國家藥典也沒有說中藥的有效成分是什麼什麼,只是「標誌性成分」或者「標準物質」來保障中藥的最低質量底線。最終咱們一線的老中醫老藥工大多數對所謂中藥的有效成分也是不屑一顧。


       目前中藥研究的學術界和中藥材市場上依舊把有效成分頂禮膜拜的還剩下些什麼人?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


       誠然,中庸之道應該不是人們對事物的最終的正確選擇,但它的確是在人們沒有真正完全了解清楚一個事物之前所能夠做出的最佳選擇。


       中藥要守正創新,就必須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來整理和推進傳統的性狀鑑定研究才是根本。


       從現代生藥學研究發展起來的有效成分研究,不僅僅不符合中藥原本的整體觀,而且直到今天這一門學科的發展遠遠還沒有達到能夠對較大範圍的對某一個複雜的生物體中的化學成分,進行比較系統的提取分離鑑定乃至生理活性研究的程度。所以僅憑一點點粗淺的研究就可以來解釋中藥的療效,現在在中國最權威的中藥專家也不敢來說這個話。


       在這裡我要呼籲——


       今天在5G環境下的電腦大數據模糊數學的研究,很可能是我們對老藥工的經驗鑑定進行深入研究的最佳途徑。有這一方面能力的同仁,請你們加入的我們民族偉大寶庫的拯救整理研究發展的工作中來。謝謝了!

這就是我擬寫此文的最重要的目的。


       (作者系國家中藥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首席專家,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藥材及飲片質量分會會長,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雖然不少人對中庸思想有誤解,認為是簡單的和稀泥、搗糨糊(這個誤解最後會分析),但不可否認,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中庸」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每一天的生活。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何為--中庸之道
    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釋為不偏不易的出處。展開來說,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和修行標準。建議:天地人,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三個物體。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後與地合二為一。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學習中庸之道
    《中庸》第3節3.《成語接龍》下第1節讀經人員:媽媽,霖霖,嫻嫻題目:學習中庸之道感謝保倩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中庸》系列講座第4講,中國文化的優勢是避開了極端主義。外儒內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根本思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它讓我們躲過一次次戰爭的危難。中華文明集百家於一體,互相支撐,彼此成就,合而為一,天人合一。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中庸」——禮之用也,為您揭開「中庸」的真實含義
    說《中庸》的意思就是「中和」的作用,「庸」通「用」比較好理解,那麼「中和」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才是解讀「中庸」的關鍵。《說文解字》中對「中」做出過解釋,「中」就是「和」,「中」最早也是一種「禮」器,《荀子·儒效》也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
  • 紫砂壺|中庸之道,返璞歸真
    紫砂壺器的中庸處世之道茶文化除了修身養性之外,另一個功用就是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交流一直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處世之道更成為茶文化的精髓。紫砂的處世之道是多樣的,也是統一的。
  • 中庸的育兒之道。
    四書五經然而論語最出名,其中中庸是一部養性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教育的書。《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講述是適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不可太過度。而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反而過度的保護,反而讓孩子慢長大。如何才能分辨過度保護孩子呢?
  • 《<中庸>真諦》·修政之道(九經);依禮執政
    」之源——第二章 演繹《中庸》的兩種進路——演繹《中庸》的宇宙論解釋進路演繹《中庸》的心學解釋進路——第三章 性命之學的其它關鍵詞——要義一:慎獨與赤子之心辨析:未發之中與發而中節辨析:是天下,還是此心?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談談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儒學的產生背景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之中,由於諸侯的坐大,周王室逐漸式微,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被打破。說完儒學的三大思想精髓,明白了「何為中庸」,接下來我們就說說「中庸」在儒家文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如果說「仁」為儒學的帝王之道,「禮」為儒學的傳統之道,那我覺得,「中庸」便是儒學的處世之道。儒家講「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人民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禮只講仁,人民會輕其統治。什麼意思呢?
  •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朱熹為《中庸》一書所寫的《前言》中引程頤的話:「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②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有道德修養、有學問的人,做事能謹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為都符合常道,容貌溫和,喜怒不過節,有分寸。《中庸》原文解釋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意思是:小人由於缺乏道德修養和知識,不能守中庸之道,其心理和行為往往違反常規,缺乏分寸,無所忌憚,粗野狂暴,做人沒有底線,故敢於做出忤逆之事。
  • 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原標題:道不遠人(新知新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 凡夫俗子說平庸,君子之道謂中庸
    如果再加一個「為什麼」,則以「中庸」為擋箭牌,以踐行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為噱頭。事實上,這是對中庸的曲解。何謂「中庸」,中庸實際強調的是一種處世態度:不偏不倚。而中庸之道,是有三層含義的。第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這裡的不偏於一邊是指不偏激,在人生的路上不偏離道德,不偏離自己的初心;永遠不變不是不變通,而是對於一個目標矢志不渝,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中庸之道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陽明先生說李道夫「任道之勇,執德之堅,令人起躍奮訊」,如果這樣的人再多一些的話,就足以成為社會風氣的引領者。「比聞到郡之始,即欲以此學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僕誠甚為執事喜,然又甚為執事憂也。學絕道喪,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濤中,且須援之登岸,然後可授之衣而與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濤中,是適重其溺,彼將不以為德而反以為尤矣。
  • 《中庸》讀透了,做人做事都OK!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下面分享學習《中庸》第一章,原文是這樣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一段話應該背誦下來,因為這是儒家的千古名句,義理極其深廣,中庸奧義全部蘊含其中。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否可以定義為中庸之道
    《孔家思想,中庸-即不偏不倚折中的人類普遍思想》列:從小讓梨,長大了就讓黃巖島。品德課老師可以出這道題目,語文老師不應該出,有經驗的老師應當預見到這樣的答案地多樣性,既然出這道題了,就應當多樣化,允許學生自主發揮,原因還是在於這是語文課……孔融讓梨我不讓連小孩子的實話都不想聽不願意聽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其實孔融讓的不是梨,好像是香蕉~孔融讓梨我不讓標準答案因該是「我不是孔融」。
  • 其實就是中庸之道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話雖不同卻語義相通。比基本更基本,追根溯源而得來的力量,和天下之大本、致使萬物育的力量並無兩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何為初心?何為使命?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天地自動化運作,代表著道也自動化運作,其中(性命)並沒有人格化的神左右其行動和顯化(命運:人的自我定義),但人居其一大(萬靈之首:生命形式的最高體現),卻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選擇(自由意志),這個左右我們命運的內在神性,才是真正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