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逾735萬份數據!生物資源「金礦」等你來挖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作為科技「國家隊」,中科院打造的生物資源「金礦」已具規模。記者通過12月22日在京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了解到,目前中科院40多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已儲備了超過2900萬份生物資源,其中超過735萬份已實現數位化,可全面開放共享。

  「從宏觀層面來說,摸清家底,了解整個生物資源的分布情況與系統結構非常重要。」中科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科學指導委員會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指出,「它在生態環境建設、工農業發展、國家生物安全等方面是很重要的支撐。」

  整合「家底」 服務創新

  此次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匯集了中科院40多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的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資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生態系統。

  中科院歷來重視對生物資源的保存和創新研究。2016年,中科院啟動了戰略生物資源計劃(BRP),以服務社會發展和支撐科學研究為基本職能,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形成了「5+3+1」網絡構架,即5個資源收集保藏平臺、3個資源評價與轉化平臺和1個信息中心。

  「中科院各類資源散落在各個研究所、臺站,甚至是科學家的實驗室中。」中科院戰略生物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宏文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形成一個整體的網絡架構,使我們的資源成為一個整體服務國家戰略。」

  生物資源是科研的基石和創新的源泉。以模式與實驗動物平臺為例,2017年上海非人靈長類動物平臺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首次成功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今年,昆明和武漢的動物實驗中心構建了新冠恆河猴模型、廣州動物實驗中心構建了新冠ACE2小鼠模型,為突破疫苗、藥物快速從實驗室向臨床轉化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據BRP信息中心負責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馬俊才介紹,「公眾可以利用『一站式』平臺獲知中科院所有生物資源信息,按需『淘寶』,向其所在單位獲得實物或數據資源使用權。」

  開發利用 「盤活」庫存

  「要真正把生物資源收集和保藏做紮實,關鍵要推動資源利用。」陳宜瑜說。

  在開發利用中「盤活」現有生物資源,這正是BRP的核心目標之一。

  針對今年的新冠疫情科研攻關,中科院戰略生物資源網絡快速響應。國家病毒資源庫先後提供新冠毒株、臨床樣本5000餘份,服務檢測試劑、醫療、抗體等20餘項攻關任務。同時,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1月24日就正式開放了「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通過科學數據共享,支撐快速檢測方法、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發。

  同時,該網絡的多個植物生物資源項目經過推廣已收到良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例如,其推出的雜交構樹項目已在20多個省區市推廣,種植面積達100餘萬畝,惠及20餘萬人口,有效支撐了國家扶貧攻堅任務。

  作為該資源網絡中的「後起之秀」,「十三五」啟動建設的遺傳生物資源衍生庫正在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以目前正在建設的年產5000噸氨基葡萄糖生產線為例,其產值預計達5億元。「生物資源衍生庫的意義在於連結從資源到應用的重要環節,搭建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橋梁,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生態文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磊介紹。

  生物安全 合作共贏

  生物資源涉及到國家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安全戰略,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熱點。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國家種質資源庫館、國家標本資源庫、國家微生物資源庫等30個國家生物資源庫、館體系。依託戰略生物資源平臺,中科院已建成9個國家生物種質與試驗材料資源庫和1個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佔據其中1/3。

  「不僅在標本館等傳統生物資源領域,在幹細胞等新興領域,中科院已成為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骨幹力量。」馬俊才說。

  今年10月,我國已通過生物安全法,對生物資源安全管理作出立法約束。在此背景下,陳宜瑜認為,摸清生物資源的「家底」對控制我國重要生物資源的外流和外來生物的入侵具有支撐作用。但他同時表示,維護生物安全並不等於限制交流,生物資源的收藏和利用「不能完全封閉」。

  「最近500年,正是南美洲的植物——玉米、紅薯、土豆等,養活了世界許多人。如果沒有國際交流,就沒有法國大餐,義大利美食和『舌尖上的中國』。」黃宏文說,「談生物安全應該站在全球視野上,在實現生物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動開放合作與國際交流。」

  站在「十四五」的起點上,黃宏文表示,BRP將進一步開展生物資源系統評價與挖掘利用的共性技術研發,針對性收集和系統評價國內外重要生物資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元件、新材料、新品種和新技術,提升我國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整合資源推動生物產業發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23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逾735萬份數據形成完整系統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22日在北京發布,該目錄匯集中科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資源,形成完整的數據生態系統。
  • 735萬份數據!這份目錄存的都是國家戰略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人類繁衍和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機體及由其組成的群落、種群和生態系統。中國是世界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種類和數量都居世界前列。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在生物資源上還存在本底不清、認知不足、保存管理不善、合理開發利用不夠等問題。」馬俊才坦言。
  •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作為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打造的生物資源「金礦」已具規模。記者通過12月22日在京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了解到,目前中科院40多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已儲備了超過2900萬份生物資源,其中超過735萬份已實現數位化,可全面開放共享。「從宏觀層面來說,摸清家底,了解整個生物資源的分布情況與系統結構非常重要。」
  • 中科院 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原標題:中科院 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來自中國科學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
  • 中國罕王(03788):西澳COOLGARDIE金礦資源增加73%
    智通財經APP訊,中國罕王(03788)公布,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COOLGARDIE金礦項目金礦資源增加了 73%,使得該公司總金礦資源增加至214萬盎司。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和《202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報告》22日正式發布。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信息中心主任馬俊才介紹,由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支持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匯集了中國科學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的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資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生態系統。目前,生物資源數據及相關成果全部通過網絡信息門戶向社會開放共享。
  •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和《2020年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報告
  • 中國科學報:亞洲水塔生物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然而,由於生態系統過度利用、氣候變化等因素的疊加,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正在遭到破壞。生態退化與生活貧困交織讓這一區域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這個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同時又是最貧窮和最受忽視的地區,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並舉?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的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 【中國科學報】打開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
    在日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唐元貴認為,展望未來,深海科考將在探測與利用深淵資源、探索地球板塊活動規律、認識深淵神秘環境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填補萬米海底實時傳輸視頻的空白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是參與本次深淵科考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2015年07月03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黛梅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馮黛梅)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分別與美國資料庫
  • 詐騙電影《金礦》中映射的現實:區塊鏈、比特幣、P2P、雙康……
    每一個漂亮故事的前後,都能夠撩撥一眾投資人心中的痒痒處,這或許就是資本的魅力所在,成功了就變成Super Money,失敗了就變成Dead Money,但首先你得是Smart Money。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
  • 【中國科學報】給維C生產來一場「瘦身」革命
    瀋陽生態所研究員徐慧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通過對維生素C新技術的開發,為其生產帶來一場徹底的『瘦身』革命。」  發酵廢液排放的困擾  當前,維生素C已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保健品、飼料和化妝品等領域。徐慧告訴記者:「我國維生素C年產量約為12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然而,維生素C生產中會形成大量廢棄發酵醪液。」
  • 世界上最「怪」的金礦,遍地黃金卻無一人挖,專家:我們想但不能
    礦產資源,作為自然界賦予人類的重要資源之一,在推動人類社會運轉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凡是一處礦產,只要足具規模,都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但這種原始資本一般都是帶有血漬的,尤其在現代文明還未照耀的戰亂地區,礦產資源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值錢的礦產都有人爭搶,更何況是值錢的鑽石。因此,非洲獅子山之所以內戰能打到2002年,正是因為境內豐富的鑽石礦。
  • 王俊凱被叫「挖金礦」不僅是因為張保慶,和他小時候的抓周也有關
    而且粉絲們還根據張保慶在某一集裡一直金礦有著迷之執著和始終保持著「沒見過」的樣子,靈機一動就給王俊凱取名了「挖金礦」。這個梗就是「說為什麼張保慶始終可以找到金礦,那是因為他的扮演者名叫『挖金礦』」。當然除了張保慶在劇中是個北京小爺,而且還時刻有很多金礦惦記,劇外的王俊凱也可以稱得上是賺錢高手呢。但是戲外的他,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他,這麼能吸金,重要的原因還是和小時候的一個經歷有關呢。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從編委到現任執行副主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邢毅與《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以下簡稱GPB)期刊結緣已近10年。前些年,該刊編輯部不時找他約稿,以解「缺米之炊」。「現在我們也會找人約稿,但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邢毅對《中國科學報》說。
  • 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數據顯示,我國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強生物育種基礎研究、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中國首個生物資源「樣本庫目錄」上線
    國家基因庫E-BioBank資源信息共享平臺"樣本庫目錄"模塊全新上線,旨在登記和展示國內生物資源樣本庫的基本情況,推進共建中國首個生物資源樣本庫目錄。人類健康、疾病的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生物遺傳資源的大量需求,帶來了生物樣本庫數量及其保存的生物遺傳資源的大幅增長。然而,現階段,我國生物樣本庫呈現分散、獨立、無序的狀態,生物樣本和數據的收集、保存、管理無統一規範,生物樣本庫間資源信息交流不暢,資源得不到高效應用,若延續現狀或將造成"儲存性"的資源浪費。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6項生物技術將落地武漢
    近日,武漢東湖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生物專場成功舉辦,此活動是第十一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暨第三屆「生博會」的亮點活動之一,也是今年武漢東湖高新區與中科院武漢分院合作、共同舉辦的第二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此次活動中,中科院共有13個生物類研究所參加, 6個項目現場籤約、15個項目上臺路演、4家研究所進行成果推介、142項生物科技成果現場發布。
  • 科學網—探明膠東兩類金礦礦化成因
    ,對膠東玲瓏金礦田發育的兩類金礦進行了系統的流體包裹體對比研究獲得了重要認識。 膠東是世界級金礦資源基地,金礦形成於短時間、大規模、高強度的金屬巨量堆積。近年來,這一區域開展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時代、成礦構造背景等方面,但對區內普遍存在的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金礦的成礦機制一直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