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二戰後第二次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啟席捲全球,數百家企業破產,物價瘋漲,成千上萬人失業,正是這一年,傑克·凱魯亞克基於自己和朋友們真實旅途經歷所完成的最負盛名的《在路上》出版,立即轟動世界,「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成為傳世名句。2002年,在凱魯亞克去世五十年後,「垮掉的一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或許不會再現,但被《在路上》這本書所激起的打破常規、追求個性、永不止步的精神,仍然在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那裡默默生長。
出版文化品牌世紀文景從2002年成立以來,一直通過出版來探索思想、文化與生活的眾多未來。自2012年起,文景連續多年舉辦「藝文季」活動。今年的藝文季就以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一書為題,邀請了來自文學、藝術、歷史、傳媒、科普等不同領域的八位探路者——陶躍慶、淡豹、葉梓頤、鄭小悠、翁昕、羅新、祝勇、範曄,他們與現場讀者分享了「在路上」的精彩故事。八位嘉賓帶著各自的身份和標籤而來,但從未被標籤所困,不斷嘗試,不斷突破邊界,有的是以自身故事為例,有的是歷史的路、建築的路,文學的路。
「人們形成偏見、依靠偏見,同時也在不斷打破偏見。所謂叛逆,其實是人們想要更多地進行精神探索、追求人格獨立,而大家依然熱愛書籍,也證明了人們的大腦始終渴望複雜性,渴望擁有更多認識現實的思維力。」世紀文景總經理、總編輯姚映然說,文景人相信,生活的動力,不止在於佔有,更在於創造,這是「在路上」的信念,這也是讀書和做書的意義。
以藝文季為開端,2020年春季,文景將推出包含引進和本土原創文學、大眾社科及經典社科、人文藝術幾個類別共30餘本新書,包括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此版採用1990年首個中譯本,譯者陶躍慶、何小麗時隔30年再次領銜、全面修訂,與讀者一同重溫這部偉大的作品。
新書中的本土原創首推豆瓣年度中國文學高分榜Top 5 作品《撫順故事集》作者趙松新作《隱》。外國文學中,有布克獎決選作品,霍華德•雅各布森追問人類命運的深邃之作《J》。社科新書中,有兩度列文森獎得主,國際知名漢學家、藝術史家包華石的首部中文專著《西中有東:前工業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國際知名漢學家羅友枝之清史研究代表著作《最後的皇族》。人文藝術類新書,則有著名藝術史家巫鴻作品《陳規再造——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三》,當代書法名家朱天曙為初學者而著、有問有答的中國書法筆記《書法答問》。
文景還透露,2020年還將在童書領域小試牛刀,出版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得主赤羽末吉的中國故事繪本系列,包括苗族民間故事《燈花》《龍牙顆顆釘滿天》、彝族民間故事《九兄弟鬥土司》、蒙古族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四本,以及重版「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
陶躍慶
陶躍慶:1990年,我把《在路上》譯成了中文
《在路上》到底經由怎樣的契機被翻譯進入中國?
1988年,還在學校讀書的陶躍慶在英文版《在路上》裡,讀到了一個年輕人對一種不被限定的生活狀態的熱望和追求,這個年輕人毫無目的地漫遊,不斷地從美國東海岸遊蕩到西海岸,再回到洛杉磯,「我還年輕,我還有勇氣」——陶躍慶萌生了想要將這樣一種閱讀體驗也分享給更多中國讀者的衝動,在那個一切都有可能的80年代,陶躍慶和師姐何小麗用兩個月的時間合譯了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並於1990年正式出版。
對陶躍慶來說,這既是一次翻譯的旅程,也是一次冒險。翻譯作品出版後,他放棄了「鐵飯碗」投身到陌生的未來中。「在路上」是一種可能,意味著永遠都可以有新的選擇。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來過自己的生活,可以將自己內在的熱情充分釋放,不被偏見左右,不被既定的生活規則所限定。
自此,陶躍慶開始了自己一直「在路上」的旅程,在此後的30年多,陶躍慶成為跨國公司銷售、央視製片人、資深記者、評論員,仍舊時刻期待著探索陌生而新鮮的廣闊世界。「在路上」對他來說早已不再是一個書名,而是推倒一切生活束縛的勇氣,是他全部的故事。
淡豹
淡豹: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當一個寫作者在看新聞報導的時候,他或她到底在看些什麼?
《Vista看天下》、Elle Men雜誌專欄作家淡豹從自己的文學寫作經驗講起,講她會從新聞報導中看另一種生活的細節,不是去看那些戲劇性強的情節,⽽是從他人生活中的細節去想像和自己不同的另一種生活的全貌。
殺人案發生時的動靜,鄰居根據常識,以為是家常的打鬧聲;德國進口牛奶擰蓋自動開封口的設計,被部分國內消費者定為疑點,以此質疑牛奶的質量和真假,別處的常識和此地的常識由此發生矛盾和衝突,此外,關於身體、關於倫理、關於女性、關於家庭……淡豹語速極快地給出一個又一個關於「常識」的鮮活例證,試圖向聽眾們說明,這些生活細節,這些屬於生活於特定時代、特定地方的一部分人的常識,它們得自於人們的生活經驗,彼此無關,卻被認為是真理。同時,這些常識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們也在不停地更新、重組,在變化中反應新的社會現實,再形成新的常識。而經由這些常識的變與不變,可以看到一部分人整個的生活世界,也是人們理解和共情的基礎。
葉梓頤
葉梓頤:公路與北極星
伴隨著炫目的星空圖景,星空攝影師、科普作者、Discovery探索頻道中國區籤約創作人葉梓頤像一位領航者,用娓娓動人地講述,帶領全場讀者進行了一場短暫而夢幻的、從燦星到白晝的旅程。
一張星圖讓葉梓頤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和安全區,星空也是促使葉梓頤踏上「追星」之路的初心。自小並不擅長表達的她,靠著相機,記錄下令她感動的星星瞬間,並分享給更多人,由此獲得的越來越多的正向反饋也讓她更願意勇敢面對人群、表達自己。從大四第一次出國「追星」,在澳大利亞十二門徒海域面對大陸盡頭攝下的星空圖,流星雨,日全食……葉梓頤追著神奇的星象,遍尋世界,毫不停歇。
在這條追星逐日的道路上,葉梓頤見到了這個世界和更遠的地方,也發現了最真實的自己。站在日全食天文景觀圖前的葉梓頤在那一瞬間帶給現場讀者巨大的視覺衝擊,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這種自由無比美麗。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會歷經重重艱險,無數次「在路上」的歸零重啟,都是必經的蛻變。
鄭小悠
鄭小悠,司馬遷的見與不見:韓城訪古行旅
「在路上」是對自己的突破,作為一個資深「宅女」,歷史學者、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鄭小悠幽默告白,一場意外得來的韓城訪古行旅是實實在在、地理意義上的「在路上」,用她的話說,是「偶然上路,一場斬斷學科鄙視鏈行動」。作為一個清史研究者,鄭小悠戲稱自己處於學科鄙視鏈的底端,但謁太史公祠墓,遊梁帶村芮城遺址博物館,訪文、武、城隍三廟,探党家村古民居群落,經由韓城訪古行旅,她反而意外地感興豐沛。
具體可感的歷史現場消弭了研究分界固化的壁壘,歷史和現在交融,文獻和實地考察結合,對鄭小悠來說,這場訪古行旅也是難得的學術體驗,依稀仿佛間,她穿越而成韓城一書生:耕讀傳家、克勤克儉,在党家村的訓誡石前挨戒尺,在城隍廟裡看社戲,誠惶誠恐拜謁太史公的神牌,夢回西安城的關中書院負笈求學,考舉人時領受惺園相國的遺愛,中進士後在文廟裡接下知縣老爺的牌匾……
翁昕
翁昕:從畫室到美術館,梵谷需要走幾步
作為一個藝術經紀人,知乎藝術達人、《如何看懂藝術》系列叢書作者翁昕所擅長的,是和藝術愛好者共走一段路,最終將其帶至自己所喜愛的作品面前。在藝文季現場,翁昕選擇帶領聽眾們來到梵谷面前,梵谷,這個把自己一生的痛苦和磨難都轉化成了藝術作品、來打動人的藝術家。
梵谷的作品最終得以走向世界,也多虧了幾位「知音」。梵谷弟媳喬安娜為梵谷的畫作能夠展出積極奔走,終於,1905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丹市立博物館舉辦了梵谷作品大型展覽,共展出300多件畫作;出身貴族的海倫·穆勒,由於內心對於傳統宗教家庭的叛逆,她引梵谷為精神知己,在嫁給歐洲首屈一指的大資本家安東為妻之後,也使得她更有財力廣收梵谷的作品。正是海倫家族的收藏,逐漸使得整個歐洲的藝術經紀人們開始看到梵谷作品的投資潛力。從1921年梵谷的一副作品以40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美國的鋼鐵大亨開始,經歷1980年代來自東方日本的收藏家的追捧,直到1990年的一場拍賣會上,梵谷的《加歇醫生》以8250萬美金的天價成交,在去世整整100年之後,梵谷終於從當年簡陋的畫室走到整個藝術史的巔峰。
羅新
羅新:撒馬爾罕紙
撒馬爾罕紙上有詩人想要傾訴但世人尚未準備好傾聽的話語,《魯拜集》就此誕生。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曁歷史學系教授羅新,以一個頗具詩意的開頭,講述了撒馬爾罕的一個猶太工匠,按照中國工匠造紙的技法造出了號稱當時世界上最有名的紙張——撒馬爾罕紙,並將它交給詩人海亞姆、也就是《魯拜集》作者的故事。
公元751年,大唐軍隊戰敗於怛羅斯城下,大批戰俘被迫西遷,其中包括部分造紙、紡織工匠。撒馬爾罕大概是造紙術西傳的第一站,從9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千餘年間,撒馬爾罕紙大名鼎鼎。怛邏斯戰俘與撒馬爾罕紙之間似乎有著顯而易見的關聯,但羅新告訴我們,把二者聯繫起來的說法晚出並且只有孤證。關於撒馬爾罕紙的歷史,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說法,最古老的撒馬爾罕紙怎麼發明的,到現在也說不清楚,而關於撒馬爾罕紙內部又是怎麼傳承的,就更沒有歷史資料了。
歷史敘述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能有完整的證據來支撐,任何說法都有大量的斷裂,羅新教授想要傳達給聽眾的,是「我們所熟悉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形成的,斷裂的可以變得連續,我們把它變得連續,間隔的可以變得通暢,不確切的可以變得確定無疑。時間之河雖連綿不絕,但是河中的波浪、水珠之間卻處在持續的分分合合中。這一點是一般人意識不到的,即便是學歷史的人也意識不到。講述時間的故事,就是要在這一團混沌中找出秩序,去製造秩序,去發明秩序,去尋找它的意義,然後建立它的連續性。」
撒馬爾罕紙本身雖然早已失傳,近年在保護文化遺產與發展旅遊的雙重動力推動下,撒馬爾罕出現了號稱復原古工藝的紙坊。撒馬爾罕紙和《魯拜集》的故事還可以一直講下去,這種古老的紙張也依然還會獲得人們的興趣和敬意。
祝勇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今年是紫禁城600歲生日,這座古老的皇家建築也一直「在路上」,用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上新了•故宮》總編劇祝勇的話說,這裡的「路」有兩個含義,一條是精神上的路,一條是現實中的路。精神上,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串聯了整個中華文明5000年的文明之路;現實中,也是鮮為人知的另一條路,就是1933年非常重要的、故宮文物南遷之旅。1933年元旦,日本人攻破了山海關,為了不被洗劫,故宮海藏的文物集體南遷:裝箱、抵達南京、部分暫存上海,1937年南京失守,19000多箱文物再度運出南京,繼續西運,從水陸三路一直運到四川、貴州、重慶,渡過了抗戰八年,最後在1947年重新會聚在南京。而這19000多箱文物之中,有2900多箱去了臺北。
故宮的「在路上」,一方面,故宮博物院就是傳統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載體,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也一直在歷史的流轉中,漸成永恆。
範曄
範曄:原地夜遊哈瓦那
去一個城市有很多方式,對《百年孤獨》、《未知大學》的譯者範曄來說,前往古巴城市哈瓦那可以從紙上出發,比如翻譯一本關於這座城市的小說——古巴作家卡夫雷拉・因凡特(Cabrera Infante)的代表作、長篇小說《TTT》(小說題目源自西語中一句家喻戶曉的繞口令),拉美「文學爆炸」風潮中最獨特、最具實驗性的作品之一,已成為20世紀文學史上的「少數派」經典,譯作中文暫時為《三隻憂傷的老虎》。
雖然名叫《三隻憂傷的老虎》,但小說裡面一隻老虎都沒有,主人公也不止三位,有城市浪遊者、演員、作家,還有鼓手、攝影師,全是都市的邊緣人,以及他們在哈瓦那的夜生活。因方特目睹心之所系的城市正在以不可逆轉的速度走向消亡,他終將失去這個城市,而自己只能在追憶中,用一詞一句當作一磚一石來重建這個城市。因此,也可以說小說真正的主角並不是這些藝術家們,真正的主角是這個城市,是文學、電影、音樂以及作者回憶中的哈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