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朱向前、周建、餘秀華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說,2016年開年,湖南文藝出版社給大家帶來的都是「現象級」作品。
1月7日,湖南文藝出版社召開第11屆原創之春發布會,會上揭曉了新年「原創之春」好書名單——《黑暗地母的禮物》、《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在愛的盡頭等你來》,三部「現象級」作品,三種全新維度,分別從先鋒探索、思辨追尋和現實拷問的角度,獨闢蹊徑,走出了一條獨特隱秘的「絲綢之路」。
名家殘雪、朱向前、周建,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呂國英,主持人鄧映如等人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原創之春」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打造的原創品牌,每年1月發布優秀原創作品,至今已堅持11年,據介紹,「原創之春」品牌已聚攏眾多一線名家,出版了上百部原創精品,湖南文藝出版社正逐漸成為南中國原創文學基地。
《黑暗地母的禮物》面世 殘雪自評「可以超越卡夫卡」
《黑暗地母的禮物》是殘雪接連在國際上獲獎之後的首部重量級長篇小說。
《黑暗地母的禮物》完稿後,殘雪毫不避諱地說,「這是我最爐火純青的一部長篇,也是我最好讀的一部小說,連我自己都沒想到。」 殘雪的新作用直覺寫作、充滿了象徵主義色彩,有人將她歸於卡夫卡的陣營,但殘雪毫不避諱地自評,「那是因為中國人只知道卡夫卡,我當然可以超越卡夫卡。」
對待先鋒派作家殘雪,一直以來,有人質疑,有人痴迷,有人熱捧,有人忽略,更多人並不了解,然而,在2015年,從未在國內獲獎的殘雪,很多人從未關注過的殘雪,卻一舉摘下三個國際文學獎提名:譽為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並與她的翻譯安娜莉絲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
殘雪新作「黑暗地母的禮物」,是故鄉的深層隱喻。小說用殘雪一貫的魔幻風格如真如幻地展現了人物曲折幽微的心靈宇宙。故事發生在一個叫五裡渠小學的偏僻學校裡,小說塑造了煤永老師、張丹織、雨田、小曼、雲伯、沙門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角色。通過獨特對話來洩露人物深層個性和人性矛盾,使得讀者可以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進而探索靈魂、探索自然,在探索中引導讀者走進這種深層閱讀與極致思考。作品描述的,是大時代的小事情,作者的野心是從一片普通樹葉的構造感受出整個宇宙的圖型;通過對各種民間瑣事的敘述將那長久以來被人為割裂的世界重新化為一個整體,使各色小人物成為這個整體的中心,使他們的表演具有宇宙性。
《黑暗地母的禮物》一書的寫作,運用西方現代傳統來深入挖掘中國傳統,在殘雪看來,中國文學傳統缺乏「內省和自我批判」,存在「基因缺陷」,而文學是要儘可能地探索多層次的靈魂,「我肯定也有中國傳統,但我學習了西方的工具。」殘雪說, 用西方的鋤頭,來開墾中國的土壤,用西方現代傳統挖掘中國傳統,《黑暗地母的禮物》就是這麼一本書——紮根在日常生活這片物質的大地上生發的有形的精神,以達到精神和物質相交融的境界。
那麼,作品如何才能深度探索靈魂?殘雪說,作品的深刻,就是像《黑暗地母的禮物》一樣,要有內心衝突的極致,靈魂衝突的極致,經歷了欲望、毀滅種種醜惡,認識惡,卻仍然看到了人性的希望,依然有高貴的東西,理想主義的東西在裡面」。
在《黑暗地母的禮物》裡,你可以看到一整個宇宙,殘雪如是說。
《在愛的盡頭等你來》——30年前的「官二代」如何生活
有評論稱:「周建新作《在愛的盡頭等你來》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軍隊院校版」,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畫相,是屬於那個年代人們的集體記憶。
《在愛的盡頭等你來》是一部關於愛、青春和信仰的作品,描寫了上世紀80年代初一批軍隊高幹子弟的軍旅生活,塑造了一批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刻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
《在愛的盡頭等你來》是一部有內涵,有思想的作品,對生命存活狀態中的情慾、理想、孤獨、迷茫,對生死,對忠誠與背叛,對戰爭乃至歷史,都做了認真地反省和思考。小說基調浪漫、唯美,又不失哲理,切合時下懷舊,道德、操守回歸期的人文情緒。
著名文學評論家周政保說,《在愛的盡頭等你來》一書儘可能或不露聲色地揭露矛盾,或將人的精神狀態中的那些既流行又隱蔽的醜陋擺在陽光下,並以別致的方式實現了批判的初衷的表現。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初,一批軍隊高幹女兒集中來到衛校學習,和似曾相識的文學主題不同,作者用新世紀的當代思維觀照這一群體,使傳統題材煥發了勃勃生機。作品以「我」——六班副劉楠的觀察為視角,以技術教員於輝和幾位護士班女學員的感情撞擊為基本框架,細膩描寫了部隊女兵特有的青春心理和情操。作品自始至終洋溢著青春的狂野和哲理詩意,塑造了以繼承父輩傳統、胸懷寬闊如母、人生願作愛情荊棘鳥的六班長王鑫鑫為代表的眾多女性形象,她們或膽怯賢淑,或傲慢自恃,或動輒發牢騷,或性不合群,或愛表現自己,各人雖個性不同,心理各異,但都充滿對理想主義愛情的嚮往,執著於對集體榮譽的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奉獻,打上了時代價值觀的烙印。
書中的主人公都是高幹子女,但她們的行為表現,與今日的 「官二代」「富二代」有雲泥之別,作者借用她們的故事,懷念愛和青春,致敬信仰和理想。
《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全新角度解讀毛澤東
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在讀完朱向前新作《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後,致信評價:「你與毛澤東的心,肯定是相通的」。
《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是朱向前多年來研究毛澤東其人其詩的成果,是其在大學、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200餘場演講稿的結集,為解讀毛澤東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談及此書創作過程時,朱向前說,《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是其個人對毛澤東詩詞和毛澤東的一種解讀,區別一其他諸位前輩先賢的解讀,,包括主流的解讀——比如說,《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又比如說,1993年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的講話,對毛澤東做出了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客觀的、準確的評價。類似這樣的內容儘量不重複,而更多的是從文化的、人本的、文學藝術的角度切入,談這種文化怎麼形成毛澤東的性格,怎麼形成他的魅力和智慧,並進一步轉化成他的優勢。
在《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中,朱向前格外注重作家本體研究,知人論詩,以人為本,以詩帶史,詩史互證,除了詩詞文本研究之外,不惜花費更多的篇幅來研判毛澤東其人其事,甚至黨史、軍史以及其他。2013年春節前後,朱向前利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將五年多來與時俱進的新的閱讀和思考,寫出十萬多字,充實到「另一種解讀」中,使之大為豐富、飽滿和犀利,全書煥然一新,更見「朱式」風格,從而也更能體現朱向前個人文學批評的特點。
上個月是毛澤東創作《沁園春•雪》的80周年紀念月,《另解文化巨人毛澤東》面世後,受到讀者熱捧,
朱向前說,如果說,我對毛澤東詩詞的一種解讀還有點意思,作為一個講座,能連講200場而不衰的話,那麼,原因主要歸功於毛澤東和毛澤東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