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笑話:
爸爸生日,兒子給爸爸送上祝福說了一句:「祝爸爸,萬古長存。」
結果引得大家啼笑皆非。
之前網上還有個段子:父子二人飲茶。子問:「為什麼要學成語」
父答:「學了成語,你會說此茶香如蘭桂,味如甘霖,口感圓潤如詩,齒頰留芳,韻味十足……
而沒有學成語,便只會說:「哇塞!茶不賴啊!」
一個人說出的話,確實體現了一個人的學識和涵養。腹有詩書氣自華,學成語,是每個中國孩子的必修課。
學習成語,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大語文教育,就是因為在未來人才市場中,真正能夠拉開人才水平競爭力的其實是一個人的——語文能力!
一個人理科能力可以通過訓練達到幾近相同的水平,但是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卻是創造力和文化底蘊的最高體現。
理科能力決定了孩子的下限,語文能力卻決定了孩子的上限。
如今教育部非常重視學生的語文能力,對小學生學習成語有明確的要求,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引入的成語高達1260個,北師大版,人教版等引入的成語數量也已突破1000個。
也就是說,孩子在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成語至少在1000個以上,而每年至少掌握170個成語。
不然,小學語文難以達到合格線!
而學好成語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出口成章以外,它還是學好語文,寫好作文的奠基石。
畢竟,作文在考試中佔分比例太高了,不可小覷啊!作文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看的就是誰的語言表達能力好,詞語準確生動又形象。
分數,就在這裡拉開了距離。成語,成了孩子需要邁過去的第一道硬坎,也成了作文加分的利器。
3~8歲是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期,說了這麼多,其實學習成語最好是從孩子3-8歲黃金時期抓起,越早學習越好。
為什麼呢?
因為這正是人的記憶黃金時期。這時候每天學習成語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據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通過研究發現:每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都非常厲害,能分辨出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會急速下降。
而且,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的區域「布羅卡區」在寶寶2歲左右開始快速發育,12歲就會關閉了。
最懂教育的父母,是能夠讓孩子順應他的發展時期去學習最該學的東西。
3-8歲時期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對事物感興趣的能力,此時的啟蒙會像一顆種子一樣,種在腦海裡,隨著成長生根發芽,能夠複利一生。
為了讓孩子在學習成語的過程中更能激發興趣,針對3-8歲的孩子,帶有圖畫、拼音的《成語故事》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快速的記憶所學成語。
與其送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不如多陪陪孩子,在陪伴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學習,讓自己成為他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