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便許大江過,兩個青錢即渡河。
去槳來帆紛似蟻,此間第一渡船多。
這是清朝道光年間,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中描繪的一百多年前三鎮渡江圖,江面上百舸爭流。從城市地理看,武漢被長江、漢江所隔而成三大城區,自古以來渡江過河是城市居民的一件大事,水上交通曆來依靠舟楫,官家和民間都十分重視。
明萬曆二年(1574年)湖廣布政司在武昌漢陽門外設官渡船3艘,由江夏縣配水手12名,這是武漢最早的官辦渡船。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湖北全省設救生船67艘,置於江夏(今武昌)、漢陽大江間的渡船達27艘。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江夏縣、江漢關監督和漢陽縣分別在武昌漢陽門、漢口龍王廟、漢陽東門設官渡,共有木船(俗稱紅船)28艘,往返於三鎮間。可見,歷史上武漢很早就有官辦的渡船。
而劃渡如織的民間木劃則一直從唐宋時期劃到了1951年,成立武漢劃業大隊實現集體經營,1958年轉入武漢市水上運輸公司,1971年渡劃歸口武漢市輪渡公司。
現代意義上的以蒸汽機為動力、以公司化管理的渡輪問世,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機器做工的輪渡並以公交化運營開啟了武漢公共運輸的新時代。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公交不同之處,是武漢的現代公共運輸初始就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
1932年武昌江邊的輪渡碼頭和躉船
曾任漢陽府通判、夏口廳同知、湖北巡警道等官職的馮啟鈞創辦厚記輪渡公司。第一條現代公交性質的厚記公司的航線往返於漢口大王家巷碼頭(今四官殿)至武昌漢陽門碼頭。在厚記公司的示範作用下,其後至1926年,商辦輪渡公司達7家之多,發展迅速。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後,成立湖北省航運局,整合了所有的民營輪渡,實行國有公營。共5條航線,24艘噸位不同的渡輪。後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武漢輪渡回到了人民懷抱。
現在,武漢輪渡有9條航線,其中苗家碼頭到中華路碼頭為快艇航線;擴大業務範圍涉足旅遊市場,開闢了長江、漢江兩江遊的遊覽觀光航線。
公交老大輪渡
「廿裡長街八碼頭,陸多車轎水多舟。」 清代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中描繪當時武漢碼頭的興盛和發達。武漢的碼頭一度多達200多處,僅輪渡碼頭就有10來處。輪渡碼頭人來人往,自然有不少精彩故事。1938年武漢會戰時期,音樂家冼星海與女友熱戀,選擇往返於漢口武昌間的輪渡為約會之地,滾滾長江東逝水是否激發了音樂家的創作靈感?客居武昌的作家老舍先生,常坐輪渡往返於武昌漢口間,為全民抗戰救亡圖存奔走呼號。
往事如煙,不會隨風而去。
輪渡奇人江秉誠
1906年,日本駐漢口領事館領事水野辛吉所著《漢口》中,這樣記敘漢口武昌之間的渡船、班次、渡江資費:漢口與武昌,為長江所隔離,兩市區間交通因此受障害不少。加上漢水在這裡匯流於長江,江流之中處處皆呈漩渦狀。颱風或漲水季節,民船航渡頗感危險。雖然平時橫渡(長江)僅二哩之航程,但實際上不得不費二小時的時間,即使是武漢兩市之間的渡江汽船。面對此問題,一般中國人都因此而感到時間之耗費與航行的危險。
目前,以民營二渡船公司,利記公司和厚記公司,各有小蒸汽機船兩隻。但是,兩市間的渡江乘客超過一半還是選擇民船航渡。
厚記公司,系繼承仁記公司營業,明治二十九年開業(公元1896年),有資金1萬3千兩。擁有渡船楚裕號(6噸),楚盛號(6.5噸)二隻。春夏每日每艘往返22趟次,秋冬每日往返21趟次。
利記公司,是明治三十三年開業(公元1900年),資金1萬2千兩。擁有航渡蒸汽機船二隻:利江號(7噸),利源號(6.5噸)。春夏每日每艘往返22趟次,秋冬每日往返20趟次。以上4隻皆為客船,乘客船價每人50文。
說起武漢輪渡不能不說江秉誠其人其事。
江秉誠(1877——1941),又名常鈞,湖北沔陽縣(今仙桃市)人。其父親以販魚賣蝦為生。江秉誠為長子,6歲入私塾讀書,8歲因家境不佳而輟學,先後在當地凌家榨房、鄰鄉尤撥雜糧行當學徒,後轉而習商。因勤奮好學,善於經營,博得顧客信任。商行老闆爭相聘請,後被一棉花行主聘用,並與其女喜結連理。
沔陽地勢低洼,常年遭洪水危害。俗話說「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為擺脫家鄉困境,1892年江秉誠隻身來到漢口投靠其舅王洪勝,當時王在江夏縣同知馮啟鈞名下當保鏢,後升管帶(相當於營長),頗有聲勢。
1896年馮啟鈞創辦厚記輪渡公司,江秉誠上船學徒,後升水手、管帳、大副和船長等職。1913年馮被革職,厚記、利記被趙子安兼併,組成安和輪船局。不久趙故,王洪勝升任局長,江秉誠為局長理事,從此,江秉誠在輪渡業中開始施展管理才能。
江秉誠為擴展武漢輪渡業務,首次採取輪渡多裝快跑、多開航班,吸引眾多乘客過江,致使其他輪渡經營者逐步關門歇業。隨後,為保證輪渡安全、方便和準點運行,率先在大王家巷(今四官殿)碼頭大興土木:修建碼頭坡道,方便乘客上下;設置票亭躉船,岸上購票,驗票上船,由躉船上下渡輪。這些舉措,改變了渡輪以往沿江灘打樁停靠、搭跳板上下渡輪的局面。
江秉誠還規範營運方式:固定碼頭上下,固定航線運行,固定開、收班時間。江秉誠開創的新型輪渡營運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據民國九年(1920年)《江夏縣誌》記載:「有固定地點的碼頭,以大王家巷為最早。」這是江秉誠主管輪渡業的一大貢獻。
清末民初時市民坐小火輪過江須經過岸邊與客船間搭的跳板
1922年江秉誠繼任安和輪船局局長,將輪船局改組為和春、安和兩個公司,和春以武漢輪渡為主,「將軍團」孫武、石星川等人滲入和春公司成為股東,安和經營外埠航運。江秉誠自任和春經理,集中精力發展輪渡業,先後開闢和接辦漢口至武昌漢陽門航線和武昌平湖門至漢陽東門航線,三鎮輪渡航線全部開通,市民都稱便利。同時,為擴大客運業務,在內河先後開闢漢口至彭家場、漢口至西流河、漢口至峰口、沙湖至新溝咀(屬監利)等航線,以聯升、利江,壁源等小火輪行駛。另以利湘、安平,華昌等大輪行駛漢(漢口)寧(南京)、漢(漢口)宜(宜昌)、漢(漢口)沙(沙市)、漢(漢口)潯(九江)等航線,與漢冶萍、尊記等大輪船公司競爭。
江秉誠改進其舅王洪勝高價租船經營的弊端,以資金入股的方式發展輪渡業,接辦5年中渡輪由3艘擴至9艘,成為當時湖北省第二位船隻擁有者,並促成了武漢輪渡業的統一。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昌,成立湖北省航運局,將「將軍團」孫武、石星川等在和春的股份收為公有,武漢輪渡改商營為公營,由省航運局直接管理。江秉誠四處奔走,破費無數,始末造成全部破產。
江秉誠經營輪渡期間,個人生活儉樸,但十分關心船員的勞動和生活,經常到船員中噓寒問暖。江畢生致力輪運事業,不置田產,全家在漢數十年,長期租住他人房屋。家財除大量投資於航運業務外,餘則用於社會公益。對民間疾苦常解囊相助,每遇災年設市施粥。1931年沔陽遭水災,曾捐米400擔、棉衣百套接濟難民,並捐款漢口沔陽同鄉會修築堤防,疏浚河道。又興辦漢口震旦中學(亦稱沔陽中學),任該校常務理事。
江秉誠秉性剛強,具有愛國心。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以「不當漢奸,不做附逆」自勉,保持了民族氣節。偽武漢特別市市長石星川曾勸他「掛個名,當個官,拿點錢」,被他嚴詞拒絕。自1926年10月輪渡歸公後,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仍關心輪渡的發展。
1941年,江秉誠因心臟病突發在漢口病逝,終年64歲。因家無積蓄,由生前親友捐款棺殮水運回鄉安葬。
本文作者:田聯申 袁厚翔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1914年漢口大碼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來源人文武漢 田聯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