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匯揭秘!今年梅汛期降水異常真相

2020-12-22 中國氣象數據

由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主辦的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研討會,7月20日舉行。

梅雨是我國汛期重要的天氣氣候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認為:「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

丁一匯說,2020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偏北,造成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長。

丁一匯說,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勢均力敵,致使梅雨鋒偏強。2019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副高引導的水汽向長江中下遊地區輸送明顯偏強;南海夏季風爆發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水汽往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輸送也較強。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爆發偏強。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遊地區降雨明顯偏多。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在發言。(劉毅/攝)

丁一匯。資料圖

「厄爾尼諾」是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當NINO3.4區(170°W-120°W,5°S-5°N)指數3個月滑動平均的值達到或超過0.5℃、且持續至少5個月,判定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是海洋和大氣協同作用的產物,全球每2至7年會出現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主要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但其影響卻波及全球。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在研討會上說,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我國江南地區6月1日入梅,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梅雨有以下特點:

一是入梅早,梅雨期長。入梅時間比常年偏早一周,目前還沒有出梅,初步預計今年出梅時間也將比常年(7月15日)偏晚一周以上,梅雨期異常偏長。

二是雨區重疊度高,長江中下遊累計雨量大。經歷了9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湖北、重慶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多,部分地區累計雨量已超過1500毫米。

三是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入梅以來,有不少縣市日雨量突破當地歷史極值,最大日降雨量達538毫米(出現在7月7日江西省蓮花山),最大小時降雨量達163毫米(出現在6月12日凌晨3—4時貴州省正安縣碧峰鎮),極端性很強。

「受此影響,我國南方地區防汛形勢十分嚴峻,長江中下遊和太湖、鄱陽湖、洞庭湖等持續處於高水位,長江已發生2次編號洪水,淮河已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汛情可能繼續發展,南方多地暴雨洪澇災害重。」餘勇說。

當前,全國防汛進入「七下八上」重要階段。餘勇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做好當前梅汛期技術工作總結和做好後期氣象服務工作相結合。「務必要抓好並儘可能抓準出梅後雨帶北跳、颱風活躍期等關鍵時間節點的預報服務,為全國防汛救災工作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餘勇說,主雨帶什麼時間北跳、是否會發生在長江流域擺動的情況等,各方面高度關注,事關防汛救災重大決策舉措。進入7月份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還沒有颱風生成,預計未來一周,颱風生成的可能性也不大。歷史資料顯示,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情況在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若雨帶北跳、而颱風又不活躍,南方地區勢必會從當前的洪澇狀況迅速轉向高溫熱浪,對此要高度警惕,認真分析,紮實做好「七下八上」預報預警服務各項工作,切實擔負起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責任。

在這次研討會上,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各省氣象局、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學者作了主題發言,共同探討、多方「會診」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會議採取「現場+視頻+直播」的形式,在國家氣候中心設立主會場,在網上設立會議室和直播室,使得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業務科技人員,都能便利地參與研討。

中央氣象臺20日發布的天氣預報顯示,預計21日至23日,我國主雨帶將較前期有所北抬,主要位於四川盆地北部至黃淮一帶。目前長江中下遊一帶雖然雨勢暫緩,但受重慶、四川強降雨影響,長江上遊需警惕新一輪洪水的形成,以及對中下遊防汛的壓力;此外,淮河流域本周內有2次強降雨過程,進一步加大了流域性洪水的風險。

氣象專家提醒,未來一周,我國主雨帶變動較大,主要的強降雨區集中在四川盆地、西北地區東南部、黃淮、江淮等地。請上述地區公眾密切關注當地的水、雨情和汛情變化,及時查看最新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注意防範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城鄉內澇、山洪和地質災害等。

相關焦點

  • 今年梅汛期降水為何這麼多?聽聽專家怎麼說
    原標題:今年梅汛期降水為何這麼多?聽聽專家怎麼說   時至7月下旬,南方尚未出梅。正常情況下早該結束的梅雨期為何出現超長情況?今年梅雨期的降雨量為何異常偏多?   20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主辦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研討會。
  • 今年梅汛期降水為何這麼多?專家: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直接原因
    20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主辦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研討會。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學者,湖北、安徽等省氣象局一線的業務科技工作者參加了研討。
  • 今年梅雨期為何超長?降雨量為何異常偏多?
    今年梅雨期的降雨量為何異常偏多?「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20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指出。丁一匯介紹,2020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偏北,造成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長。
  • 梅汛期次日 杭州情況如何
    剛一入梅,暴雨光臨杭城,根據市氣象部門公布,杭州於6月20日入梅,進入梅汛期後降雨增多,以過程性降水為主。昨天開始杭州進入今年的梅汛期,天氣立馬來了大變樣。截至20日早上6:30共發生道路積水27處,小區地下車庫進水6處(濱江5個、下城1個)水位均不深,未影響人員車輛安全,全部道路和地下車庫積水均在22:30前得到了排除。
  • 什麼是梅汛期?
    來源:SRC-461   發布時間:2012年06月20日09:42   梅汛期是由梅雨期降水而引起的江河水位上漲時期
  • ——訪著名氣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二)
    通過五年的艱苦研究,丁一匯不但設計和製造了接收美國氣象衛星的全套設備,還在全國建立了120個接收站,培養了第一批衛星氣象專業人才。丁一匯作為中央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和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共建的聯合分組組長為我國衛星氣象資料的最早應用做出了貢獻。
  • 梅雨季,南方地區為何降水不斷?
    專家分析預計,此次強降水屬於典型的梅雨鋒面降水,西南暖溼氣流更為強盛,冷暖空氣交匯明顯,持續時間將更久、強度更大。今年梅雨季,南方地區為何降水不斷?梅雨鋒不但帶來降水還與強對流天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是東亞季風區冷暖氣流相互交鋒的戰場,是在江淮流域並向東延伸到韓國、日本等地的一條具有數千公裡長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當鋒面附近的降水強度達到暴雨程度即為梅雨鋒暴雨。在梅雨鋒持續時間特別長的年份,往往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
  • 氣溫高降水少:今冬天氣異常 2月初或下雪
    氣溫高降水少:今冬天氣異常 2月初或下雪 作者:胡婷婷 2019-01-25 08:24   來源:遼瀋晚報   今年年初,尤其是「三九」「四九」期間,全省又出現了氣溫較高、降雪很少的異常天氣。  遼寧省氣象局局長王邦中解釋,這些極端天氣都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再加上去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所以導致了今年異常天氣的出現。  昨日,遼寧省氣象局召開了全省氣象工作會議。
  • 今年梅雨季為何姍姍來遲
    如果將時間軸往回拉,你會發現,今年入梅時間刷新了2009年以來的最新紀錄。為何今年梅雨季來得這麼晚?成了人們心中的疑問。  「今年梅雨季姍姍來遲,主要是因為副熱帶高壓沒有就位。」省氣象臺副臺長羅玲指出,梅雨的形成,一方面是靠副熱帶高壓北抬輸送暖溼氣流,另一方面還需要冷空氣輸送冷氣流,兩者交匯形成雨帶。但今年,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一直偏南,遲遲沒動靜。
  • 國家氣候中心:江淮地區今年入梅偏晚,預計7月進入梅雨季節
    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梅汛期後,強降水過程將較前期明顯增多,極端性更強,同時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捲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也更為頻繁。截至6月24日,江淮地區尚未入梅,入梅時間較常年(6月21日)偏晚。隨著夏季風和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北推,預計7月初江淮地區將進入梅雨期。
  • 雨季開始最晚 今年汛期天氣涼爽降水偏多
    9月4日,記者從德州市氣象局2020年汛期氣候特點及秋季天氣展望新聞發布會獲悉,2020年汛期(6月1日—8月31日)氣溫接近常年,降水明顯偏多,前期降水少後期多,強降水時段集中,旱澇並存;7月29日進入雨季,9月1日雨季結束,雨季時間短。汛期全市平均氣溫26.2◆,較常年偏高0.4◆,較去年偏低0.7◆。
  • 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2020-12-10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丁一匯院士談新公布的英國氣候地圖
    就此,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先生。    2℃之差    記者:這幾天,關心氣候變化動態的人們似乎都注意到了英國發布的4℃地圖,總的感覺,氣候變化的威脅離我們更近了,不知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