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中期塑料普及以來,它就憑藉結實、輕便、低成本等優勢特性快速蔓延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用塑料零部件做的汽車整體更輕,耗油量也更低;用塑料包裝起來的產品保鮮時間延長,減少變質浪費;用塑料做的牛奶瓶比玻璃瓶更輕、也更不易碎。
然而,這種為人類造福的便利卻給生態帶來了災難。過去60年間,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約83億噸塑料製品,其中有63億噸已成為塑料廢物,只有9%被回收利用。
絕大多數塑料垃圾(79%)被填埋、或被所謂「歸於自然」。這其中,單單進入海洋的塑料,每年就有約800萬噸。按照這個趨勢,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總重量將可能超過魚類。
當然,我們也不願意在美麗的海灘上看到塑料垃圾,不希望海洋生物因為大量塑料垃圾而喪生,更不想吃進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
那麼該如何解決塑料危機呢?
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無疑是最有效的,但這也同樣不太現實,塑料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滲透,遠比大家想像中要多得多,或許大家可以儘量不用塑膠袋,但總不能不點外賣,不喝礦泉水,甚至不穿衣服?
像滌綸、聚酯纖維、滌綸等常見的衣料都屬於化纖類,和塑料同出一源,也向環境「貢獻」了不少塑料微粒。
與此相比回收再利用廢塑料更容易實現些,廢棄的塑料瓶如果能夠合理回收利用,既減少了白色垃圾,又節約了能源。
為什麼回收廢塑料?
塑料是難以降解的人造物質,在自然條件下分解速度極為緩慢。當它進入垃圾填埋場,大約需要二百年到四百年才能降解,會降低填埋場地處理垃圾的能力。
如果直接進行焚燒,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汙染。塑料焚燒時,不但產生大量黑煙,而且會產生二噁英。
如果它們被廢棄至自然環境,除了會給人們造成視覺汙染外,還會對環境產生很多潛在危害,比如:
1、影響農業發展: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製品的降解時間通常需要200年,廢塑料製品混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會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產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使土壤環境惡化。
2、對動物生存構成威脅:拋棄在陸地上或水體中的廢塑料製品,被動物當做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目前,每年至少10億個海洋生物因塑料製品而失去生命。
回收的塑料瓶都到哪裡去了?
先將回收的塑料瓶按顏色、類別進行人工分類,然後把各類塑料瓶分別壓縮打包,送往再生工廠,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得到各類再生產品。
正確工藝處理後可生成聚酯纖維,製作服裝、塑料製品(非食用級)、煉油等。除此之外動手DIY更是可以充分利用資源。
據悉,回收1萬噸塑料瓶=節約石油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75萬噸。在中國每年需生產300多萬噸塑料瓶,以滿足使用量需求。
廢塑料如果能通過回收再利用成為制塑的原料、發熱發電的材料,變廢為寶,是最高效、環保、循環的處置方式,而且回收所需的能量僅是生產新料的1/10,產生的汙染是填埋的1/10。
因為人類自己的漫不經心和亂扔垃圾,性質穩定的塑料垃圾正在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佔領」地球,將自己變成這顆星球歷史的一部分。
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儘量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比如一次性塑料餐具,塑膠袋等等。積極參與配合垃圾分類,將廢塑料投放在可回收物容器中。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我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