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陳冬梅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如今四年過去了,她沒有後悔過在這樣一所大學奮鬥過、迷茫過、失落過、喜悅過。在交大,她認識了許多的人,經歷了許多的事,明白了許多道理,成長了許多。
初識交大,心儀藥學
陳冬梅初識交大是從「助飛計劃」開始的。開學前的八月,有兩位學長不辭辛勞去到她的家中,向她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解答了她的一些困惑,並贈送了禮物。通過這件事,她覺得交大會是個有人情味的大學,她不再因為遠離家鄉而惴惴不安。後來也證明的確如此,交大對寒門學子都頗為照顧,四年裡她靠著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也基本可以承擔大學期間的大部分開銷。所以她一直特別感謝學校減輕了她的後顧之憂,讓她更好地專注於學業。
藥學是陳冬梅填報「生命與環境交叉平臺」這一專業的初衷。縱觀人類歷史,現代人的壽命和生存質量較以往時期有了大幅度增加,醫療條件的進步是重要原因,而藥物的研發與使用是醫療進步的關鍵一環。不少人說藥學是「朝陽」專業,因為人不可能不生病,人一旦患病,藥就至關重要。而疾病不會一成不變,藥的研製也就不是一勞永逸的。藥物研究人員不僅需要研製新藥來應對變化的疾病,也需要改善已研發成功藥物的性狀及功用來提升藥效,可謂任重道遠。
幸遇恩師,遨遊學海
分流結束後,陳冬梅如願進入了藥學院,並在這裡認識了本科生導師孟青青老師。孟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與學生之間並沒有距離感。任何時候她有實驗相關的問題與孟老師進行討論時,孟老師都會認真傾聽、梳理、分析,並給出可能的解決辦法,往往聽過她的解釋都茅塞頓開。陳冬梅撰寫的相關報告、論文交予孟老師過目,再拿回來時必是滿篇批註,小到一個錯誤的標點符號使用都會被指出。一稿、二稿、三稿……稿稿皆是如此審閱,不斷優化、完善,一直到她們都滿意為止。陳冬梅最感激孟老師的是她的鼓勵與支持,這幾年在孟老師的指導和支持下,受益良多。
藥學專業的課程都是乾貨滿滿,藥劑、藥化、藥分、藥理、生物技術藥物……一點點帶陳冬梅揭開藥學專業的面紗,從藥物的設計合成或發現到劑型的選擇和改造,再到藥物的質量控制與檢驗,然後到藥物進入人體代謝的過程……藥物的一生在諸多專業課程的講述中漸漸顯現出來,讓陳冬梅從研發到使用都有了基本的概念。輔以相應的實驗課程,讓她在實踐中對課本上抽象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兼有藥事管理、藥學前沿、臨床藥學等課程,讓她對藥物如何從實驗室進入市場、藥學都有哪些新的發展方向、藥物在臨床如何使用等也有了一定了解。不難看出,藥學專業包羅萬象,實為眾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和融會貫通,要想學好這個專業並不輕鬆,四年所學尚只為冰山一角,這也是她選擇繼續在藥學院深造的原因之一。
走入科研,自我提升
真正的科研是靈活變通的,是需要時時調整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更改或者省略某些步驟,因為科研始終是需要嚴謹的,既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也需要一絲不苟的執行。這種嚴謹需要滲透到實驗的方方面面,小到如何將一個玻璃儀器清洗乾淨,確保不會有幹擾實驗準確性的雜質;大到整個實驗計劃的設定,儘量減少方向性的錯誤。陳冬梅她們的項目主要是進行化合物合成,每一個中間產物的準確度和純度都直接影響到最後結果的好壞,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減少出錯的機率,以嚴謹的態度始終如一地對待手上進行的每一個步驟。
在實驗室待上一段時間後,陳冬梅發現做科研項目像是一場內外兼修的旅程。它先教會她去動手做,提升外在技能,而後它用一次次的難題來磨礪心智,提高內在素養。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做好一個實驗項目更是一波三折,失敗和短期結果的不如意常有發生。一開始,陳冬梅並不能坦然地面對這些問題,每一次的不如意都讓她的心情沉重幾分,甚至悲觀和煩躁,懷疑能否完成這個項目,覺得迷茫,無處下手。後來與導師、與師兄師姐交流,慢慢也發現這些都是做科研的必經之路,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每一次的失敗都應成為一次經驗的積累。能正確地看待失敗之後,再回頭看實驗中的問題,心態改變,迷霧便也散去了。借著大創的相關成果,她申請了專利,撰寫了在投論文,在學術會議上做了壁報展示,參加了全國大學生藥苑論壇、生命科學創新競賽、「錢學森杯」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大創成果展等多項比賽。科研,讓她獲得了一些獎項,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能力的提升和見識的增長。
那些人,那些事
大學四年,有很多陳冬梅想要感謝的人,他們或教會了她成長,或鼓勵了她進步,或陪伴了她,或驚豔了她,這均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多年以後回想這一段相互扶持著成長的經歷,一定更加珍貴。
大學四年,有成就也有遺憾。從四川到上海,從遙遠山村到繁華都市,陳冬梅邁出了一小步,走出了大山,算是基本實現了小時候的目標。但她的腳步不會因此而停留,未來有無限可能,她還會繼續努力。感謝交大,她會繼續開啟在交大的下一段旅程,早日成長為更優秀的人,不負青春,不負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