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如果觀察一隻小蝸牛,你是否會忍不住心裡著急,怎麼這麼慢呢?得爬到什麼時候呀?嘴裡也念叨著「快點爬呀,小蝸牛」!
作為家長,從早晨開始,對孩子最多的詞彙應該就是:快啊!快點!快!
可是無論你多麼著急,孩子動作卻絲毫沒有加快,依然慢悠悠的樣子:「媽媽,你能不能不要催啦?」於是在孩子吃飯吃了將近1個小時,卻仍然有一大半時;在即將到上床睡覺時間,作業仍然有一堆,孩子卻還時不時走神玩樂時,你只剩下怒火中天,痛心疾首,忍不住問自己:「我的孩子為什麼像個蝸牛一樣,這麼慢?」而孩子面對你的怒火,往往卻是不知所措!
筆者同樣也因為這樣的問題困惑過,拿這小蝸牛沒辦法。直到有一天讀到一本一位心理學家寫的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當孩子犯了錯或者有問題時,很多家長只一味苛責孩子,其實很多問題未必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這些話讓筆者茅塞頓開!孩子吃飯慢,也許是之前經常給他餵飯,導致他主動吃飯意識差;作業做得慢,平時的學習習慣有沒有好好給他培養?他衣服穿得慢,自理能力差,是不是之前因為嫌棄慢,經常給他代勞?等等,會發現太多問題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家長自己。
除了找到孩子慢的原因之外,家長也要接受孩子的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快和慢。蝸牛不需要快,它們走得慢,可以細細欣賞沿途的美麗風景!家長也需要給孩子慢的成長環境,尊重他們成長的腳步!且每個孩子有自己長短處,某方面你孩子是蝸牛,別人孩子是兔子,怎麼有可比性呢?
學校裡老師說:「你家孩子體育差了些,得加強鍛鍊」然而老師又會說:「你家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看吧,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蝸牛也會有自己的閃光點!
作為父母,跟隨孩子的成長,每一天細微的進步給予肯定,細心呵護小蝸牛慢慢長大!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