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曾受邀去一家幼兒園為年輕的父母開了一堂關於蝸牛與成長的講座。講座便是從臺灣張文亮的《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起,講到了淡定將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可貴的禮物,探討了如何耐心的等待孩子長大,也一起分享了每個孩子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那時候我家米哥還是一個整天安安靜靜,喜歡抿著嘴偷偷笑不愛說話的小男孩,幼兒園的趙老師說他在幼兒園老是把襯衣下擺塞進西褲裡,老師便將襯衣下擺拉出來,說這樣會涼快點。孩子通常會任由老師把襯衣下擺拉出來,然後等著老師不在的時候,又偷偷塞進西褲裡。
我問他:要不要告訴老師,你喜歡下擺塞進西褲裡,以後就不要再拉出來了?
他瞪大了他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微笑著揉住我了的脖子,堅定的對我搖搖頭。
我想他或許是不敢和老師說不,或許他是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
而幾乎在同時,同班的Tina和媽媽聊起了她的煩心事,有兩個孩子想和她一起玩遊戲,但是她原先的夥伴似乎不樂意,如何拒絕這兩個小朋友而又不讓他們傷心呢?
幼兒園時逗寶可以熟練完成100以內的加減,米哥花了一整個晚上學習123,臨了檢驗成果時,他居然還是忘了哪個是2 ,哪個是3!
一年級時數學考C回來,別的小朋友擔心會挨爸爸揍媽媽罵,米哥卻是一副淡定的模樣:為什麼要擔心?學習就是要慢慢來的呀,這次考C,下次就可以考B了呀。
如果孩子是花朵,那麼米哥就是一年中花季最晚的那朵花兒,每個孩子花期不同,媽媽又如何能用相似的節奏去陪伴孩子的成長呢?
我又忍不住翻出了那篇《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來,陪著蝸牛散步,最為可貴的是要放下那一份為喧囂塵世所累的擔憂焦慮與煩躁,真正跟著孩子的節奏去生活的淡定。
生活中,很多媽媽告訴我,這很難。
尤其是當別人家的孩子能如何如何,而自己的孩子身上卻是諸多不如意時,又有幾個媽媽可以從容地面對孩子呢?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那麼,索性媽媽也來做一隻蝸牛,如何?
蝸牛不代表放棄,蝸牛也不代表不上進,只是放慢節奏,多一分欣賞路途中的風景,少一分埋頭趕路的倉忙。
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疫情的當下,孩子們有很多的不務正業和拖延懶散,有客觀條件受限,也有蝸牛的天性使然,放慢腳步,一起陪著蝸牛看春天~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臺灣.張文亮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