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赤道 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2021-01-08 東方網

  原標題:走向赤道,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今天(5日)正午,我國長徵-11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成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驗證了相關技術。

  那麼這次註定載入史冊的發射有何特殊之處?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對時事評論員宋忠平進行了專訪。宋忠平表示,此次成功發射驗證了相關技術,並使得我國擁有了海上移動的發射平臺,大幅提高了我國向其他國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的能力。

  海上發射優勢多

  政知道:為什麼要開發海上發射技術?

  宋忠平:開發海上發射平臺,其實好處非常多。首先我們要明確,雖然這一次我們的發射海域在黃海,但以後一定會去到其他海域進行發射,移動的海上發射平臺,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部署到合適的發射海區。這意味著,即便是遠離赤道的國家,也可以通過這樣的發射方式到近赤道海域進行發射。

  如果在高緯度發射,會損失一定的發射載荷。說簡單一些,即在距離赤道越近的地方發射越省勁,相應的在相同推力的情況下,也就可以攜帶更多載荷,原理上這和地球的自轉有關係。比如,在庫魯航天中心和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同樣的運載火箭,其發射載荷能力將會相差20%。

  另外,如果發射的是同步衛星的話,在近赤道海域發射還能縮小衛星發射軌道傾角和同步衛星的傾角差距。這種情況下,衛星調整進入同步軌道的時候,其消耗的能量也就相應減少,這會讓衛星的工作壽命大幅增加。

  從掉落殘骸的角度看,海上發射可以儘可能避免政治糾紛。陸上發射,其殘骸有可能落入其他國家,甚至對民用設施、民眾造成損害的風險。但這方面,海上發射就靈活很多,落入海中風險相對小。

  獨一無二的長徵-11號

  政知道:海上發射技術難點在哪?

  宋忠平:海上發射需要面對兩大難題,第一個就是海上發射平臺的建設。發射平臺是否具備中低海況下的適應能力,是關乎海上發射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考驗。即在海浪存在的情況下,對於發射平臺本身來講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第二個是對火箭帶來比較大的考驗。海上發射的火箭需要適應「三高」,即高溫、高溼、高鹽。「三高」的環境下讓火箭能夠正常完成測試工作並發射、工作,實際上也是一個技術要求很高的事情。

  政知道:用長徵11號火箭來執行此次發射有何講究?

  宋忠平:長徵11號是固體運載火箭,這讓它在海上發射中具備很大優勢,可以省去在海上發射平臺加注燃料這樣一個繁瑣而危險的過程。既然是固體運載火箭,便可以裝在發射筒中來避免「三高」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這對於海上發射來講是十分有幫助的。俄羅斯之前海上發射中便採用液體發射方式,在海上需要對火箭進行液氧和煤油加注,相對來說發射就比較繁瑣,也曾出現過失敗的情況。從這個角度看,長徵11號相對來說安全係數更高,測試和維護也更容易一些。

  還有一點值得驕傲,此次長徵11號火箭採用冷發射的發射方式,保證了發射平臺的重複利用率,這非常厲害。所謂冷發射,即依靠高壓氣體把幾十噸重的火箭彈出發射筒,而後火箭在半空中再點火啟動。這樣可以避免發射平臺遭到火箭噴射的火焰損害,從而實現發射平臺的重複利用、火箭的快速裝填再次發射。反觀直接點火的熱發射方式,發射平臺周圍的電纜將被全部燒毀,再次發射的準備周期更長,成本更高。作為長徵系列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的固體運載火箭,曾有報導披露其能夠實現24小時內完成發射準備工作。

  更好服務「一帶一路」

  政知道:怎麼評價發射成功的意義?

  宋忠平:此次成功發射驗證了相關技術,並使得我國擁有了海上移動的發射平臺,大幅提高了我國向其他國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的能力。雖然這次發射選在黃海海域,但是技術得到了驗證,讓我們接下來去其他海域進行發射的底氣十足。

  政知道:報導稱此舉對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有益,為什麼?

  宋忠平:目前來看,在衛星發射服務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有兩個需求。一個就是要求中國給他們提供在軌衛星的服務,也就是我們把他們自產或者購買的衛星,通過我國內地的衛星發射場發射到太空之中。另外一種合作方式是,中國將發射平臺和運載火箭售賣給對方,由他國自主在海上組織發射,中國來提供保障服務。第二種合作模式實際上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沿海國家)更為感興趣的。事實上,對於自然條件不允許或者成本限制較高的國家,打造陸地上的衛星發射場地難度要遠遠高於海上發射平臺。我們掌握這項技術,實際上是給中國的對外發射服務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模式,這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相關焦點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前幾天,央視報導據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透露,我國將在2018年迎來36次超高密度航宇發射重任,承擔這一重任的就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這無疑將進一步推進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進程。
  • 我國高分五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新華社發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2018年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高分五號衛星是高分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將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對掌握高光譜遙感信息資源自主權,助力建設 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釋新聞|長徵十一號首次成功海上發射,火箭為何「下海」?
    6月5日12時0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航天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我國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發射方式。
  • 哈爾濱工程大學助力「一箭九星」海上發射
    央廣網哈爾濱9月19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李世壯)9月15日9時23分,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九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圓滿完成海上發射任務,並首次開展發射平臺的測量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助力此次「一箭九星」海上發射,該校船舶工程學院龐福振教授團隊參與完成了此次開展的海上發射平臺振動、衝擊噪聲、應力等基礎數據測量任務,獲得了發射平臺海上發射全過程的動力響應數據,有力地保障了海上發射安全。海上發射具有經濟、高效、適應性強等特點,2019年6月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一箭七星」取得圓滿成功。
  • 為什麼俄羅斯要研究用潛艇發射衛星?你可能不知道的原因
    比如,我國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傾角是68.5°,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角度?一顆衛星在繞地球運轉時,衛星到地心的連線,與地面的交點稱為星下點。這些星下點連起來,就是衛星實時的軌跡圖。依靠這個軌跡圖,就能看出衛星什麼時間在哪個地方上空。
  • 又有兩衛星上天,將與地球肩並肩,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衛星
    又兩衛星上天了,將與地球肩並肩。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衛星!2020年12月10日凌晨4:14,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成功發射了一對【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沒錯,是一對,這對命名為GECAM的伽馬射線暴監測衛星將在600公裡高的軌道上共軌運行,將形成全天無死角監測。
  •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5月份將發射最後一顆地球靜止...
    3月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四顆導航衛星。5月份,我國將按計劃發射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將全面完成!3月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4顆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 都是為了科學研究 其中 『』海絲一號」衛星 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最新消息 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
  • 中國長徵11號火箭海上發射成功,驚豔世界,俄:中國太強!
    回顧我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而今,我國的航天科研領域已經培養了一批綜合、專業素質都十分過硬的科研團隊,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績,向世界證明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此前不久,我國航天局又傳來好消息,長徵11號火箭在山東東部黃海進行一次海上成功發射。
  • 中國火箭掌握髮射「新姿勢」!長十一完成海射首秀
    顆衛星送入約600公裡高度的圓軌道,宣告我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圓滿成功。本次飛行試驗在國內首次採用「航天+海工」技術融合,突破海上發射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關鍵技術,全面驗證了海上發射試驗流程,為我國快速進入空間提供了新的發射模式。    陸地那麼大,幹嘛要去海上飛?  通常,人們很難將火箭發射與大海聯繫到一起。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B站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科普視頻衛星
    9月15日,我國首個由網際網路公司(嗶哩嗶哩,簡稱B站)定製、用於科普傳播的視頻遙感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 成功升空。該衛星由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獲命名,基本滿足衛星發射各種要求
    視覺中國 圖我國在海南建設的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日前正式命名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座綠色生態環保、完全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將開啟我國發射大推力運載火箭的新徵程。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是為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新型運載火箭和未來太空飛行器發射任務需求,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立項,2009年9月開工建設的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組成,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貨運飛船、深空探測器等發射任務。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原標題:「北鬥、悟空、墨子」等讓世界喝彩  據《勞動報》報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成為「高頻詞」之一。其中著重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 西昌發射衛星,西雙版納緊張,火箭殘骸為什麼會落到南方?
    地球不同緯度的自轉線速度當我們向地球同步軌道發射衛星時,由於所有在同步軌道上的衛星都是與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相同,它們在天上全都是從西往東飛,唯獨你反著來,你就可能跟別家的衛星相撞,所以你也需要隨大流向東發射
  • 突破眾多技術難題,長徵11號火箭海上發射成功,一箭9星意義重大
    日前黃海傳來了一則好消息,9月15日9時23分,中國在黃海海域,利用長徵11號海射運載火箭,採用一箭9星的方式,成功將一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的是「吉林1號」高分03-1組衛星,除了衛星本身外,外界主要的關注點在於運載火箭和發射平臺。
  • 我國成功發射亞太九號通信衛星
    我國成功發射亞太九號通信衛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7 07:11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西昌10月17日電(記者 許晟)10月17日0時1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九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 領克玩大了!為智能駕駛定位更精準,計劃於年內發射兩顆低軌衛星!
    作為領克參與構建未來天地一體化大出行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雙星發射計劃的開啟,標誌著領克品牌邁出向「未來出行服務商」轉型升級的步伐。踐行「新基建」戰略 布局未來智慧立體出行生態2020年是我國航天大年,隨著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的圓滿成功,正式拉開我國空間探索新的序幕。
  • 俄專家:「長徵十一號」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是世界級的成功
    2019年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新華社 圖6月5日12時0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航天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我國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發射方式。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稱,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長伊萬莫伊謝耶夫表示:「中國類似技術問世是世界級的成功。
  • 亞太九號衛星填補「海上絲綢之路」通信服務空白
    『海上絲綢之路』,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填補在東南亞地區的通信服務空白,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中國當日成功發射亞太九號通信衛星。此次發射是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香港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於2013年籤署的項目合同實施的。該衛星將與亞太公司在軌運行的其它衛星共同為亞洲、歐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全球約75%人口的地區,提供衛星轉發器服務及廣播、衛星通信、電信港和數據中心服務。
  • 中國今天發射了一顆衛星,全天候監視南海就靠它了
    這意味著,高分三號既可以「清晰地看到故宮之中的某一間房子」,也可以「清晰地觀察我國一個省的全貌」,當然至於「海面上的艦船」也是沒問題的,這一點你懂的。8月10日6時5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三號衛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