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一年多前備受關注的北大學子弒母案,有了新進展。吳謝宇供述了弒母動機。在庭審中未當場宣判。和勞榮枝案一樣,這也是個積聚了公眾太多疑惑的積案。只是這個案子沒有20年,只是4年多,嫌疑人吳謝宇就被抓獲歸案了。
兩案有相同之處,都是本來有很好的人生道路,可以說在各自的時代都是處於頂端、未來可期的優秀人物;都是忽然地就這樣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逃亡後隱藏行藏,都在夜店裡謀生過;也都是基於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而被抓獲。
他們,本來可以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去享受相應的便利。可是他們卻成為科技發展的驗證品。被抓獲的時候,他們都跟茫然,而內心都清楚,事情瞞不住了。
北京大學很無辜,就因為太出名太耀眼,說起吳案都是「北大學子弒母案」。搞得北京大學跟這個案子有什麼關聯一樣。新聞標題都是誰出名拿誰當,可以理解。而吳謝宇的人生,因為北大而光輝,卻回饋給北大一個弒母案。
吳謝宇本來可以走上很順利的人生路。儘管父親早逝,母親或許對他有所期待而嚴格要求。但是家長的期待總是跟孩子的能力成正比的,只是在這正比上會上浮至少30%。吳謝宇能考上北大,說明他很有學習能力。而用人單位最喜歡招這樣本科頂級名校畢業的孩子。他著急什麼呢?
假以時日,他一定可以化解父親逝世、母親抑鬱帶來的傷痛啊。他卻因為目睹一些親人沒有全力幫助救治他父親、母親日記裡有輕生傾向,就決定幫助母親解脫然後自殺。十分奇怪的邏輯。
坦率地說,並不相信他這些說辭。從他提前告訴別人自己留學美國、封閉兇殺現場還設置了監控視頻,跟親戚借了140多萬用於揮霍這種種,完全不像一個也想自殺的人。不敢妄自揣測他跟母親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爭吵、憤恨,只是這樣的紓解方式浪費了母親多年來含辛茹苦的生養、教育。
不知道他到底從哪一點上心理開始偏離正常軌道。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所以沒有人可以及時幫他調解。這也是心理學本應是很重要的學科但是也最容易被忽視的。
不管怎樣,吳謝宇沒有選擇走人生最美好的花路,而是一條黑到底的路。十足可惜,滿腹才華,就這麼浪費了。如果能從他的心理抽絲剝繭,挖出最初讓他開始偏離的根源,或許能幫助別人去更多理解周圍人,給予關懷和幫助,而不是讓一顆孤單的心,越來越孤僻,走上危險之路。
希望他能免於死罪,出一本懺悔錄,給大眾了解一下他的心聲。也讓眾多或許有過心理黑暗的人們,有所借鑑,不要重蹈覆轍。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