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當中存在很多人,被稱之為「老煙槍」。這是因為他們對於抽菸這一行為的依賴比較大,有的人甚至一天會抽多達兩三包煙。
所謂日常生活中的「菸癮」,指的就是他們的內心。既然叫「癮」,那麼很明顯就是一種難以自制的依賴性了。
為何會產生依賴呢?因為人們在吸食香菸當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時,會被大腦中產生的名為「多巴胺」的物質所吸引,陷入這種快感之中,然後漸漸地對這種快感產生依賴。
所以一旦一個習慣了抽菸的人,你問他對於快樂的看法時,他對於生活當中其他的快樂的看法甚至都會產生變化。並且類似於一些物質的成癮性,一旦離開了香菸,這些人會變得慌亂,不知所措。
所謂「戒菸」這一行為,往往都是比較徒勞的一種行為。就是因為這種依賴性實在是難以解除,很多人會對此甘之如飴。當然,也並非無人能夠做到這一件事。
戒菸這件事,其本質還是和自己原有的性格和生活習慣「say goodbye」。這種事情儘管理論上存在可能性,但是很難有人能夠做到。因為想戰勝自己的「舒適區」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儘管很多人明白這些事情,卻還是成為了「明白大道理卻過不好一生」的人。
對於自己的控制能力
其實很多事情無論是戒菸也好、節食減肥也好、還是最近流行的所謂「戒糖」也好,都是一種對於自己原有生活的摒棄。說白了,甚至類似於一種對於自己的「虐待」。
我們經常說,人的一生往往就是在戰勝自己的過程當中,那些能夠戰勝原先的自己的人,往往都能夠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做到最好。
首先,既然是戒菸,那麼所謂「戒」,當然只能是抽菸者本人親自執行,外人是無法替代的,所以天大的苦,也要自己去面對。
所以戒菸的人一定要能夠下定決心,和之前的自己徹底告別才行。也許此時會有人疑惑,這樣的人為什麼不適宜交往呢?他們有著堅定的決心,應該是很好的人才是。
因為在下定決心去做某事的一瞬間,個體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在此期間,與一切無關的人與事劃清界限。
所以在這種相對「絕情」的前提下,他們做事難免會有些考慮不周。比如說對於一個想要戒酒的人,假如他下定決心要戒酒,那麼這就意味著他們很清楚一點:之前經常互動的那些「酒友」們應該很久看不到自己了。
除了在這個方面,與之前關係密切的群體們相處存在一定的隔閡之外,往往還會將戒除某種習慣的過程作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關鍵,甚至會經常拿出來炫耀。
換言之,這樣的人即使不處於戒除某習慣的過程當中,往往也會顯得十分執拗和固執,當兩人在某件事上存在分歧時,他們一般都是那種當仁不讓、寸土必爭的形象。
理性的「過剩」
那些能夠成功戒菸的人,在這一過程當中,勢必會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甚至會在這一過程當中失去很多東西:耐心、信念、以及一些具體的事物。所以這一過程是十分值得銘記的。
這一場以絕對的「理性」為基礎的、常人難以理解的戒除之旅,會讓經歷者成長許多,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但是對於那些戒菸的人來說,原本只能通過菸草中的尼古丁才能達到的快感在之後再也無法回憶,想必是十分難以接受的。
在這一過程當中,由於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戒菸而讓步的,所以難免會得罪一些人。很多人可能會發現,戒菸成功之後,身邊原有的朋友卻會失去許多,就是這個道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