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女空降兵馬旭為家鄉教育捐出千萬積蓄

2021-02-17 武漢女性

2018年9月,一位八旬老人去銀行轉帳的行為,帶來了一個感人故事:中國第一位女空降兵馬旭老人心繫家鄉,決定捐贈畢生積蓄1000萬元助學。去年底,她被列入「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2019年1月4日,武漢市婦聯、黃陂區婦聯有關人員前往黃陂看望了馬旭老人,並陪同中國婦女報湖北站站長強洪前去採訪。16日,全國婦聯機關報《中國婦女報》和全國婦聯官方微信「女性之聲」刊發了馬旭老人的報導,引發強烈社會影響,人民網、澎湃、頭條號等紛紛轉載,網友點讚:感動!太偉大了!

  她13歲離開故土奔赴戰場,參加過著名的遼瀋戰役、抗美援朝並多次立功授勳;

 她是我軍第一個跳傘女兵,也是軍內跳傘次數最多、參訓空降年齡最大的女兵;

  她,醫術精湛,是戰士們眼中的好醫生;她投身科研,成為軍中有名的「發明家」; 一生節儉清貧,卻將千萬元畢生的積蓄捐給家鄉……

   2018年9月,一對耄耋老人在工商銀行武漢機場河支行辦理300萬元轉帳時,銀行工作人員因擔心老人遭遇網絡詐騙後報警。後經核實了解情況後,才使得兩位部隊離休老幹部為家鄉捐贈1000萬元巨款用於教育和公益事業的事跡在社會廣泛流傳。

    兩位老人的義舉,受到社會的高度讚揚。

    2019年新年大雪過後的一個清晨,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走進了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山腳下的一個小小院落。

    

    斑駁的石階兩旁綠樹蔥蔥,沿階而上,一座年久失修的破舊小院進入眼帘。

    低矮的平房、逼仄的空間,走進兩間平房,室內的簡陋讓記者對面前兩位「一擲千金」的老人更生敬佩之情。除了滿屋的書籍,屋裡幾乎沒有什麼大件家具:許久沒有粉刷的牆上,部分牆皮已剝落,客廳吊燈也年久失修。老舊的沙發皮已經磨花,露出裡面的麻布和棉絮,一張破舊的硬板床鋪著發黃的被褥,床頭和床尾堆了滿滿當當的書籍和筆記本。

    馬旭的丈夫顏學庸告訴記者,平日裡,兩人早餐饅頭加牛奶,中、晚餐蒸土豆、青菜和鹹鴨蛋,非常簡單。為了節省開支,老人每個月會坐公交車到幾公裡外的漢口北市場批發每斤一元的土豆或其他蔬菜,並在院裡種了些日常方便採摘的蔬菜。二老共用著一部用了十多年的翻蓋手機,所穿衣服是軍隊發的各種作訓服,腳上穿的是不超過15元的鞋子,鞋面鞋底已經磨得發亮。

    南方陰冷的屋裡溫度很低,擔心記者冷,老人才打開了一個臺式「小太陽」為記者取暖。

    馬旭操著濃重的鄉音告訴記者:「家裡最值錢的除了書就是報紙雜誌和資料。」

    

    1933年,馬旭出生於黑龍江省木蘭縣。1947年,不滿14歲的她在村平民會幹部的推薦下參加了八路軍,並進入東北軍政大學吉林分校學習。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被授予抗美援朝紀念章、保衛和平紀念章和朝鮮政府三等功勳章,並在戰場上結識了愛人顏學庸。抗美援朝結束回國後,馬旭作為優秀衛生員,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深造,並以全優的成績被分配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做了一名軍醫。

    1957年,馬旭被分配到15軍45師,成為一名野戰軍醫。1961年,15軍由陸軍改編為解放軍首支空降兵部隊,由於馬旭身高只有1米53,體重38公斤,達不到空降兵標準,多次請求加入空降兵均未獲批。

    「我是野戰軍醫,難道要我離開部隊,一直留在後方?」馬旭寫請願書給部隊,並多次到師部去「請戰」。「比戰士跳得好,就讓你成為空降兵!」受不了馬旭軟磨硬泡的副師長只得向她許諾。

    不服輸的馬旭回到宿舍,悄悄在屋裡挖了個比訓練還要大一些的大坑,每天下班後就練習,一遍遍從桌子上跳下,高度不夠就摞兩個桌子上去。晚上,等傘兵們訓練結束回營房後,她就偷偷跑到訓練場,獨自悄悄練習。

    半年後,在考試現場,瘦小的馬旭背起80斤重的傘包登上了熱氣球,從500多米的高空一躍而下,連續5次跳落地都穩穩噹噹,贏得現場士兵的一片喝彩。

    跳傘考試合格後,馬旭成為我國第一位女空降兵,此後20多年間,她跳傘140多次,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第一個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參訓空降年齡最大女兵。「我和戰友們跳過長江、跳過森林,也跳過高原。」談到這段過往,馬旭依然記憶猶新,當年英姿颯爽的空降女兵照片她依舊保留著,將其視為珍寶。

    直至20世紀80年代,她以大校軍銜退役。

    

    1963年,馬旭與在戰場上相知相識的顏學庸成婚。為了全身心地投身事業,老人當年在新婚第二個月做了絕育手術,膝下一直無兒無女。一條金毛犬,加上院內種植的桃、橘、山楂、枇杷和板慄等各色果樹,成為陪伴兩位老人平靜生活在木蘭山下的「家庭成員」,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歲月滄桑。

    離休後的兩位老人除了去老年大學讀書,平時也會到離家不遠的營區騎自行車或打拳健身。有機會老兩口還跳跳舞,多數時間都是研究自己的醫學專業。

    1983年開始,馬旭決定將自己多年的醫務工作經驗結合跳傘經驗總結出來,獻給部隊。她與丈夫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並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

    同時,馬旭、顏學庸夫婦還研製出「充氣護踝」,讓空降兵著陸就像踩在氣墊上,減少反衝力,減少扭傷情況,並於1989年獲得國家專利。

    此後,馬旭和丈夫又經過上萬次高原跳傘試驗和水上跳傘試驗,研製出「單兵高原供氧背心」,並於1996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6年前,78歲的馬旭在老伴兒的支持下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她要考研。儘管知道可能會遇到重重困難,但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破格錄取的馬旭相當珍惜這次學習機會。

    經過3年學習,馬旭大多學科都順利通過考試,只有日語連考3年沒過關。在老人的家裡到處都能看到貼滿了日語單詞的小卡片,方便馬旭日常學習記憶。老人說,6年來,她一直在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研究生,至今仍在補習日語準備考試。

    

    老人告訴記者,多年前她和老伴在武漢東西湖區金銀湖買了一套300平方米的商品房,原本打算離休後自己開一個衛生所,後因捨不得部隊大院,更不習慣市區喧鬧的生活而作罷。幾年前,二老將這套房賣了400萬元。如今,這400萬元成了捐款的一部分。

    馬旭參軍後,從未返回過家鄉木蘭縣。60多年來,馬旭一直居住於武漢黃陂木蘭山腳下。但她心中仍念念不忘2500公裡之外的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她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把自己畢生積蓄用於教育、文化等公益事業,希望家鄉孩子好好學習,愛祖國、愛人民。

    

    2017年9月,部隊的一次紀念活動,馬旭作為特邀代表參加。活動中,馬旭見到了如今在東北工作的部隊一位老領導,並向其表達自己的願望。後在這位領導的幫助下,她向家鄉木蘭縣政府表達了將自己畢生積蓄捐贈給家鄉的意願。這才出現了2018年9月工商銀行匯款的一幕。

    馬旭告訴記者,300萬元已於2018年9月到帳,其餘700萬元定期理財將在今年4月到期後轉帳。對於捐款後的生活,老人表示,目前兩人每月數萬元的總收入足夠生活支出。

    據顏學庸老人介紹,所捐款項,木蘭縣將建設一個公共場館,用於開展教育、文化活動。場館名稱初定為「馬旭文博藝術中心」,預計2019年10月底落成。

    馬旭說,教育是她對家鄉希望的寄託,她希望把自己的畢生積蓄用於家鄉的教育、文化等公益事業,為家鄉做一點事。

來源:中國婦女報、女性之聲、央視新聞、央視軍事

出品:武漢市婦女聯合會

相關焦點

  • 86歲中國首位女空降兵 捐獻積蓄一千萬元
    北京時間6月29日,「感動中國人物」(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是中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以中國人物為主題的評選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口號,每年評選一次,每次一般有10名個人及一個群體當選。至2011年為止,被中國媒體稱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史詩」)86歲的馬旭重回故鄉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 感動中國的空降女兵:一雙鞋15元 卻捐千萬為教育
    沒人會想到,耄耋之年、平素過著貧寒生活的夫婦,竟拿出千萬元積蓄資助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的教育事業。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身高1.55米、體重不到40公斤的瘦小老太太,曾經是一名空降兵,參加過遼瀋戰役、抗美援朝,戎馬一生,多次立功受勳。  被馬旭當作閱讀室的屋子一角,掛著她當兵時的照片。「父親去世得早,我和弟弟跟母親相依為命。」馬旭看著照片,對記者回憶說。
  • 中國首位女空降兵捐出1000萬 曾為這事做絕育手術
    (原標題:中國首位女空降兵,給家鄉捐了1000萬) 今年9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
  • 聽聞家鄉要建新醫院 南安96歲老太捐出百萬積蓄
    鎮村及醫院一行人來到老人家中表示感謝  ■早報記者 陳玲紅 通訊員 黃瑜鵬 文/圖(圖片由石井鎮鎮政府提供)  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日前頒獎,86歲的馬旭因將自己1000萬元的積蓄全部捐給家鄉助學而獲殊榮。
  • 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去銀行轉帳百萬,結果還被報警!到底發生了什麼?
    圖為2015年,馬旭在湖南衡陽參加滑翔傘運動。在這場活動中,馬旭見到了多年不見的部隊教練員金長福,跟他說起想把畢生積蓄1000萬捐獻給家鄉木蘭縣的想法,並委託其幫忙聯繫家鄉的政府。據報導,今年5月,木蘭縣教育局第一次跟馬旭通電話,了解到老人目前有兩個心願,一是將畢生積蓄1000萬捐給家鄉,二是希望去世後骨灰可以送回家鄉,與父母放在一起。
  • 「摳門」教師退休20多年 捐出上百萬積蓄支持教育
    84歲的王美卿是蘇州石梅小學退休教師,退休後,她總共捐了110多萬積蓄給學校。新學期,她又捐出部分退休金,鼓勵年輕教師創新教學。面對孩子,王美卿總是有用不盡的熱情和精力。1961年,從當時的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本科畢業後,王美卿來到石梅小學擔任語文老師。在當時,大學本科生擔任小學老師還很罕見。面對旁人的不解,王美卿沒有絲毫動搖。她潛心教育,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還主動申請從幼兒園開始跟班教學。
  • ...捐款千萬建造的木蘭文博藝術中心華彩亮相|設計者是英國皇家...
    華彩亮相的馬旭文博藝術中心,展現出木蘭新地標建築的恢宏氣勢。馬旭文博藝術中心總佔地面積4679.3平方米,規劃建築3574.74平方米,總體為三層。建築由上海宜吾國際設計機構,英國皇家特許註冊建造師、同濟大學建築學碩士呂維峰設計。
  • 馬旭:一生傳奇 千萬積蓄報桑梓—綜合要聞—信陽日報數字報刊
    尤其是她晚年將畢生千萬積蓄捐贈給家鄉教育事業的故事,感人至深,廣為傳頌。 作為我國空降兵部隊第一代女空降兵,馬旭服役時浴血沙場、精忠報國;年屆50歲時,潛心科研,研製出「充氣護踝」等發明專利,享有「軍中居裡夫人」美譽;60歲離休後,懸壺濟世,為貧苦百姓義診;人到暮年時,更是將畢生積蓄1000萬元無償捐獻給家鄉的教育事業,被譽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 鄰居眼裡「摳門」的蘇州阿婆王美卿,卻捐出百萬積蓄用於教育事業
    於是,王美卿毅然選擇師範專業,考取了當時的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她二話不說,全部用來購買教學設備,全部捐給了學校。2017年,王美卿傾盡畢生積蓄,捐贈60萬元設立「石梅小學愛心獎學金」。退休20多年裡,王美卿為學校捐款100多萬。
  • 中國首位女空降兵,去銀行給家鄉捐款千萬驚動警方,結果是場烏龍
    作為中國首位空降兵,她不僅在服役期間表現優異,甚至在退役之後,年過八旬之際還在為家鄉教育事業、國家公益事業做貢獻。結果卻由於「貢獻太大」引起銀行部門報警,最後才知是一起烏龍事件。馬旭這一生,不僅是中國第一代空降兵中的首位女空降兵,也曾去到東北軍政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學校學習,也因此造就她永不止步的歲月。軍醫、空降兵、科研她都有突出表現。
  • 15億美元, 不捐國內捐國外!中國女富豪做慈善引發輿論戰
    「做慈善捐款,這錢可以捐美國,可以捐非洲,也可以捐日本……但是千萬別捐到中國來。因為你捐來後也是被它們瓜分和包了二奶去!」「商人畢竟就是商人,像她這種人錢就是一個數字,打響知名度才是她的目的,這也是一種無形投資,將來10倍的賺回來。」「都比馬雲捐的多!
  • 這名上等兵把當兵的積蓄全捐了,網友們發現:受捐單位是紅十字會
    近日有一則新聞刷爆了各大媒體,火箭軍的一名上等兵把自己當兵的積蓄全部給捐助了,我們對於這種現象是大力鼓勵和支持的,畢竟國家的軍人就是保家衛國的,有著濃厚的愛國情懷和強大的政治素質。然後就指導員以為郭家豪的家裡出了什麼急事結果詢問之後他家裡面並沒有發生什麼樣的困難而是他意識到他的家鄉缺乏物資,防疫能力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口罩以及消毒液等等疫情消耗品還非常的缺乏。
  • 玉環發布丨92歲,捐出100萬!致敬「人民教育家」高銘暄
    昨天上午11時,在北京朝陽門外的司法部大樓內,舉行了一場溫暖的儀式——在「高銘暄優秀法律援助案例獎」設立儀式上,92歲的著名法學家、「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捐出百萬積蓄,用於支持我國法律援助事業。2019年9月,出生玉環、身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的高銘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 92歲,捐出100萬
    上午11時,在北京朝陽門外的司法部大樓內,舉行了一場溫暖的儀式——在「高銘暄優秀法律援助案例獎」設立儀式上,92歲的著名法學家、「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捐出百萬積蓄,用於支持我國法律援助事業。 2019年9月17日,身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的高銘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作為唯一全程參與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制定的學者、新中國第一位刑法學博導、改革開放後第一部法學學術專著的撰寫者和第一部統編刑法學教科書的主編者,高銘暄為我國刑法的發展和刑法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要把中國刑法學搞上去,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
  • 我用所有報答愛 寧波夫婦圓多年心願 捐出全部積蓄
    近日,寧波鄞州區潘火街道東南社區居民侯瞚昕圓了心中多年的願望:先後兩次向鄞州區紅十字會捐款,總計捐了1萬元。這是他們家的全部積蓄。「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大家幫了我。現在我有能力了,回報社會是應該的。」說起自己捐款的初衷,侯瞚昕回憶起了自己過去的經歷。侯瞚昕的老家在安徽銅陵。20年前,小侯和丈夫一起在老家一家校辦廠上班。
  • 義烏大陳鎮成立教育基金 33家企業代表、25位鄉賢捐出730萬元
    在大陳鎮楂林幼兒園的新校園內舉行了一場隆重而有意義的活動——大陳鎮教育基金成立大會暨大陳鎮中心幼兒園幼教集團分園開園儀式。經過一個多月的募集,大陳33家本地企業代表、25位鄉賢慷慨解囊,共為大陳鎮教育基金捐助730萬元,這是目前全市鎮街中捐資助學金額最大的一個基金會。
  • 70歲老兩口家裡「點」5瓦燈泡,捐出攢了幾十年的15萬元積蓄抗疫
    2月8日,老兩口兒卻做了件不普通的事——將15萬元積蓄捐贈給焦作市武陟縣慈善協會等單位。疫情當前,他們說要為國家抗疫出份力。捐款現場捐款現場捐款現場「我們身體好著呢!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要捐給國家!」荊小銀和王小丑夫婦二人,有一兒二女3個孩子,平日裡,孩子們時不時給父母生活費和零用錢,加上老兩口每月能領到的養老金,老人又省吃儉用,幾十年來,攢下了15萬元。「我在電視裡看到,這次疫情很嚴重,心裡挺不得勁兒。我就跟老伴兒還有孩子們商量,咱們要不捐點錢吧。」
  • 永春玉鬥雙胞胎準大學生領獎金,當場各自捐出1000元反哺家鄉
    9日,在永春縣玉鬥鎮白珩村紅色鄉賢振興促進會教師節慰問暨獎教獎學活動上,該村雙胞胎準大學生各領到500元獎金後,當場各自捐出1000元給促進會,反哺家鄉,助力促進會發展,成為當地美談。為弘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文化
  • 鹽城這對夫婦一次性捐出100萬元積蓄資助困難學生
    5月30日,鹽城師範學院93歲高齡的離休教師包斌及其87歲的妻子陸一軍,捐出他們多年積蓄下來的100萬元,在學校設立助學基金,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謝明陽是受助的20個學生之一。  7月2日,鹽城師範學院作出決定,在全校開展向包斌夫婦學習活動,學習他們對黨忠誠、不忘初心、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精神。當月,包斌、陸一軍被評為「鹽城好人」。
  • 美國百歲老人奉獻畢生積蓄 為17所大學捐贈近千萬美元
    「可能由於她從未上過大學,所以她非常關心青年的成長和教育事業,經常為兒童和教育項目捐款並擔任志願者。這可能是她決定把錢捐給這些學校的原因之一」 ,雅各布斯表示。伊娃對於大學如何使用這筆錢並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但雅各布斯表示,「她希望這筆錢能為弱勢群體創造接受教育或培訓的機會。」